八上语文《最后一课》优秀课堂实录
说明:《最后一课》是一篇短篇小说,比较浅显易懂。这堂课采用复述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的构思、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分成四块:1、复述课文,初步感知课文;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3、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复述,初步感知课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最后”这个词常常引发我们很多感想:会想到圆明园那最后的遗迹,令人气愤;会想到贝多芬那《最后的晚餐》,令人心酸;会想到影视作品《最后的格格》中的女子不幸、善良而又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课》,看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首先尝试复述课文,然后来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情节。
生1: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
生2:上课的过程: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生3: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生4: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生5:下课时韩麦尔先生的痛苦和无奈。
师:说得非常条理,可见预习的扎实。那么我们再来阅读重点情节,能不能从这这些字中读出些味道来?
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
生:我读出遗憾之情。
师:遗憾?什么遗憾?
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
师:很好。还有吗?(叫另一生)
生:里面也有珍惜吧。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生笑)
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好像还有一种……恨。
师:恨谁呀?
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生笑)
师:你说的这个“同情”,是不是有前面提到的“遗憾”之意?
生:我说的这个“同情”是指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教了四十年的书了,自然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课文第22段有这样的话:“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所以,小弗郎士对他的老师充满同情。
生:读最后一个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情节,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读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师:说的好,有理有据。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部分。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有关细节的的品读,读出不同的味道,切入点虽小,但展现的天地却大,可以看出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
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那么他们谁是主人公呢?今天我们来辩论:正方是小弗郎士,反方是韩麦尔先生。并考虑在你心目中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请用一两个词来概括。
(学生展示)
生:我认为主人公是小弗郎士,文章开始就写他“贪玩”,因为小弗郎士当时不会分词时就不想上学,要到野外去玩玩,也可见他不怎么爱学习。
(接着老师分别就学生概括出的“幼稚”、“懂事”、“爱国”、“有同情心”等词一一点出、强调后学生说明理由)
生:我找的是第12段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那些坏家伙”就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无比憎恨!
生:我找的是第21段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生学法语的行为的无比憎恨之情。师:好。我们知道,其实鸽子事实上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唱歌。小弗郎士之所以这样想,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幼稚天真的孩子天性,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他内心那种愤怒的情感。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正确。
生:我找的是第17段:“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的难受和羞愧的心情。生:我找的是第23段的“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天性。
师:是的。小弗郎士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到古怪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想发笑。而“难过”则显然是因为……
生:是因为上了这一课后,连这古怪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生:我找的是第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觉得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师:非常好。正因为小弗郎士内心对韩麦尔先生有着崇敬之情,才会觉得他形象高大。
生;我找的是第20段:“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上课非常投入,全神贯注。
师:是的。小弗郎士以前觉得语法难,现在却“挺容易”,其原因就在于他今天认真学习了。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我们也在交流中慢慢了解了小弗郎士。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变化的原因吗?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师:好,哪位同学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
生: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
(师板书:学习:不专心 热爱 )
生: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
(师板书:课本:讨厌 舍不得)
生: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
师:怎么看出来?
生:第14段说“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说明他以前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第24段说“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一词可以看出他学习认真,也就是珍惜时间。
师:很正确。还有变化吗?
(师板书:时间:浪费 珍惜)
生: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尊敬他了。
师:对。其实不仅是尊敬,还有同情、理解、崇敬。
(师板书:韩麦尔先生:害怕 尊敬)
生:对普鲁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
(师板书:普鲁士兵:喜欢 憎恨)
师:好的。我们找到了很多小弗郎士的变化,你能不能选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的变化?
生:小弗郎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了。
生:通过我方同学们找的有关小弗郎士的句子,可以看出本文写的最多的小弗郎士,通过写小弗郎士的变化体现了主题,所以说小弗郎士是本文的主人公。
师:好了,我们终于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小弗郎士,再来看看反方的理由。
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就是韩麦尔先生,通过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了这个人物,并体现了主题,下面请我们组的同学具体阐述。
生:写他很严厉,韩麦尔先生有一把大戒尺,总是拿着敲桌子,说“静一点,静一点”,另外小弗郎士也说“忘了我挨的戒尺”,说明韩麦尔先生还打过小弗郎士。
(接着老师就学生概括的“可怜”、“爱国”、“认真”“不负责”等词一一提示学生找出理由。)
师:嗯,我们也认识了韩麦尔先生。虽然写他的笔墨很多,但是都是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来写的,所以我自己认为小弗郎士是主人公。通过分析,我们还会发现,韩麦尔先生与小弗郎士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生:爱国。
师:对,爱国。国难当头,忠诚服务了四十余年的老师与调皮厌学的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对失去的国土深深的敬意和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种爱国之情跨越时空与地域,感动了无数读者。这也正是此文震撼人心之所在。不过,具有爱国之心的这两个人似乎不是很完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身上的不足呢?
生:我觉得人无完人。小弗郎士其实也挺可怜的,就像我们班上的一些同学,基础不好,想学也学不好,所以总是担惊受怕,怕老师提问。(生笑)
生:虽说韩麦尔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浇花,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有点没有遵守老师的纪律,但我觉得也是很可爱的。我想他钓鱼的那一天,学生都喜欢。(生笑)其实这样的老师更有人情味。最根本的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点也不含糊,他的内心深处对祖国对法语充满深情,所以,我们也不会计较他的那些小小的不足了。
(这是本堂课的第二部分:走近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点滴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物品性,可见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体验反思,结束语
师:对。现在我们知道,最后一课,不光是小弗郎士懂事了,更是唤醒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师出示投影7。生思考。)
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
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
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师: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你是当时将被奴化的学生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2、你对汉语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生:我会恨敌人,起来反抗,不会学敌人的语言。
生:与敌人巧妙的斗争。
生:积极参加反抗敌人的斗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因为语言不仅是我们的交际工具,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师:是的。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祖国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吧!因为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多年来已经累积大量的思路。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课一得,于是我推翻原来的种种设想,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通过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情感的前后变化,展示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并且由此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热爱自己祖国的热情。
因为要把人物分析作为课堂的重点,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课堂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去分析人物形象,为此组织了一次辩论。
在辩论中的人物分析中,由于课前关于人物描写的准备,学生也能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语句。通过最后一课前后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完人物形象后,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到与最后一课社会背景相似的我国的一段历史:日本对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文化侵略。与我们自己国家历史联系,这是理解课文情感的一个契机,更贴近我们自身,学生也更能感同身受。最后作为拓展。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表达的爱国情感,把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作为本课的重心是准确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而真正的共鸣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与学生对我国的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有关。
原来设计本课教案时,从教材,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思考,然而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关键的要素,备课过程考虑更多的是教师要怎样讲解,怎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创设那些情境的问题,但是却忘了学生针对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不够理想,教师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评价不够到位。在这次的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分析,对于课堂的设计,还有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我的感受很多,会激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出高效、充满语文味的课。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感悟小说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 。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词句含义。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给同学们一首诗,请你们用心倾听,告诉我,诗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打开课件:我爱这土地 艾青)
生:(闭眼倾听)诗中抒发了诗人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感情。
师:大家说得很对,只要是有良知的人,对自己的祖国都包含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深情,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借独特的形式来传达这份深情,中国诗人艾青借诗来传递这种爱;法国小说家都德用小说来传递这份情。这节课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生:打开课本
二、了解文体、确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