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1 10:06:38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汇编三则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一

  本次公开课有几位组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听了我的课,本来这节课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最终在课后的评课中被否决了。本课教学我还是很满意的,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体会阿里山的美,在教学中大胆的尝试从几个角度去挖掘文本,就自我陶醉一下吧,感觉不错。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汇编三则

  当然,这节课也反映出自己不少的问题,如有人听课时比较紧张,平时那种潇洒的课堂与自信都没了,课堂上学生即时生成的思维火化不敢去抓住,怕出现知识性错误,本课就有这样一个遗憾,本来自己理解得很好,但没敢讲,以后一定要坚信备课上课是为了学生的,而不是为了给人听课的,上课只要没有讲错基础知识,其他的按照自己结合各种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去讲,管它教参怎么讲,管它别人怎么评价呢。

  公开课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剖析自我不足的机会。在看了网络的同题同构课《阿里山纪行》后,我深感自身还需不断学习和提高:如怎样精心设计使课堂更富灵活性和实效性,过渡语的和谐自然,对学生回答的耐心倾听和激励性评价技巧等等,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三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类散文,也是现代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美文。教习本课时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二、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后,做了以下总结:

  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结合本文特点,在目标一中设计了导游角色扮演版块。请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今天游览的路线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课前把导游介绍行程的题目布置给学生预习,学生对课文心中有数了,介绍起来才会更生动。所以这个目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三、作为一篇游记,本文语言优美。我要求学生在书上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认为精彩的语句,做赏析批注。

  四、以从《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做为小结,既能很好地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结能力。

  五、拓展作业以“我的校园”为题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学以致用 。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师的教学语言欠准确,如快速“看”课文。

  2、对语言的品味学生的参与不够。应该多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语言。

  3、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4、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6、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8、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三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写的一篇游记。1997年7月初,他应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为之陶醉,所以,这篇美文就应运而生。

  对于本文,重点放在字词句的品析上,所采用的方法是朗诵法和探究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课时,重点在于整体感知,明确本文明晰的思路,移步换景的写法,特征鲜明的景物。

  一、 设置情境,自然导入:

  播放歌曲《阿里山》。在优美的歌曲里,教师自然导入本课:《阿里山》是大陆流传最广的歌曲之一,优美欢快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快,歌曲中提及的神奇美丽的风光让我们神往。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根据游历阿里山的经历所写的《阿里山纪行》,让我们共同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二、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 作者对阿里山的风光具有怎样的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具体体现在那几个地方?(莽莽林海、浓稠云雾、清澈潭水、静谧森林、厚密青苔、参天神木)

  3、 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阿里山风光的热爱、对壮美山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 请找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具体句子略,整体行踪:台北松山机场 阿里山站 阿里山神木——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法)

  5、 找出体现本文行文思路的关键句,并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三、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第二课时,重点在于品析文章的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一、 齐读课文4——9段,感知语言魅力。

  二、 自读课文4——9段,品味斟酌之功。

  三、 合作讨论,思想碰撞。

  四、 发言总结,交流成果。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让学生明确本文语言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2、调动多种感官;3、融入个人情感;4、突出景物特点。从而为学生练习写景的文章做一定的准备。

  五、 课文小结,强化认知。

  1、 总结本文中心(略)。

  2、 体会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整体的讲课思路如上。

  对以上的教学构思评价如下:

  1、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一课时重在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上,讲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之后要求学生积累山水诗篇中的名句,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山水作品共同的特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此的认识。第二课时重在让学生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妙处所在,设计的环节:读——品——议——结,都和这个目的有关。

  2、 采用恰当的方法。品析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读课文。第二课时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方法采用正确。在第二课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体合作的意识。

  3、 当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讨论显得无序,而且有些同学坐享其成,没有合作的积极性。再如,讲完这一课之后,要求学生任选一个景点,学习吴功正用优美的文笔把它再现出来,整体来看,写作的还行,但是,存在抄袭、应付的现象,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明显太粗糙,这和学生一贯一遍成作文有一定的关系。以后,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修改文章。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三则06-05

阿里山纪行语文教学反思01-16

《阿里山纪行》优质教学设计06-14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例分析05-11

《阿里山纪行》优秀课堂实录06-20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教学实录05-29

苏教版八上19课《阿里山纪行》课文原文04-05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06-27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课堂实录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