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学课文《木兰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0 19:11:54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中学课文《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一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我想在一、二节课内通过深入品读语言来品析人物,又不想放弃对学生朗读诗歌的指导,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块时间重锤敲击的教学环节,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越是想两者兼得,越是两个都没有抓牢,这是遗憾之一;

中学课文《木兰诗》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节课显然也成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尾巴”,这是遗憾之二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渴望让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通过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到读出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绪,这个愿望显然有点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品读诗歌”环节,原先设计的赏析突显木兰女性性格和品质特点诗句的环节,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前面朗读部分耗时太多而没有展开,这成为了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二

  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详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以平等语气与学生商讨,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

  “读”贯穿始终。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语文课突出“读”就读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本课设计多次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这主要是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感悟、提高。指导朗读的时间很充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触文本,理解课文内涵。李骞说,学生当堂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吕良说,可能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教师对有些问题的引导又不够深入放手过多,因而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显得有些“苍白”。课堂上有时有冷场现象。

  《木兰诗》教学反思三

  这篇课文相对而言是自己讲的比较轻松的一篇。一来是这篇文章大多数同学在小学之时就有所了解,甚至一部分同学都能再次背诵。二来整篇文章的重心并不在对于字词的疏通之上。所以给予自己较为宽松的两个课时。现在文言文仍是让同学们自行疏通,宁可将教学进度转慢一些,仍要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开动自己的脑筋,将文言文进行疏通。这篇文章,与之前的文言文不同,并不是在落实字词之后再去梳理文章大意,而是在梳理文章后再去重点的点出几个重点的字词与重点的语句。

  对于这篇文章的背诵,教学参考当中以本节课能够背诵这篇文章作为整节课的成功之处。自己并不想做,也许是不敢于去尝试。这种东西,对于我来说,也许能没有那种驾驭能力,虽然拼着个老命也能完成,但是这种高效课堂却会将自己整的很累。确实,许多老师凭借着经验的积累自然而然就能达成这个目标,好比钱梦龙上的《少年中国说》一样。特级教师总有特级教师的独到之处,慢慢学呗。

  两个班使用了两个导入,第一个班,按照正统的教案设计进行,讲述下中国古代的知名女性,总能列举出一些来,或者有时间么再谈谈她们的事迹,以及对于她们的看法。还有一个班本也打算就这样过去即可,不过却出现课堂突发事件。窗外某家店想起绍兴莲花落的曲声,吸引了一大片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躁动不堪,尤其是之间的唱腔,让学生哄笑不已。随后即以此为开头,询问该种去掉叫什么名字,“京剧”、“越剧”、“黄梅戏”、“莲花落”等不绝于口。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起,莲花落亦算是绍兴地区的民歌,由此引出民歌以及《木兰诗》。虽有些牵强,不过也可引导学生应了解自己周围的非物质文化,或许也可培养他们一些对于祖国的热爱。

【中学课文《木兰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文《木兰从军》教学反思03-14

初中课文《木兰诗》优质说课稿05-20

小学课文《木兰从军》教学片断及反思04-05

《木兰诗》教学方案03-14

改写《木兰诗》06-27

改写《木兰诗》08-03

《木兰诗》改写10-29

《木兰诗》改写05-19

《木兰诗》后传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