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1-08-06 18:12:32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例分析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的一篇一篇游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人们游历名山大川,控访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能够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例分析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抓住了课文的线索——行踪来贯穿全文,而教授的重点放在了对阿里山标志美景“神木”的赏析和课文语言的鉴赏上。

  在神木分析的这一段,我先以苏轼的一句评价来创设情景:“苏轼曾经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化用过来,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之后自然引入课文进行分析。

  如: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请朗读课文说明神木形态的语句。58米是什么样的概念?6.5米的胸径等于多少周长?

  分析:用学生周边熟悉的具体事例来阐释,58米相当于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高;6.5米的胸径相当于周长)20.41米,若是一人伸开双臂有1.5米,那么整整要14个人才能合抱。这些具体事例使学生对描写对象有直观的'了解,对神木有了初步的主观感受,这为下面继续分析神木经受巨创后依然挺立的文字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在语言鉴赏这一环节,先以学生熟悉的课文情节进入:“在小说《最后一课》中,作者都德借韩麦儿先生的嘴赞美了法国语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学生对此自然而然从国籍身份上对这句话产生异议,此时适时说出“我想说,汉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借此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提出问题“大家可以再次品读课文,你觉得文章中有没有用的非常精到的奇词妙句?有没有让你读来怦然心动的词句?”再引导学生从修辞、节奏、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寻找和思考,并在学生作答时进行指导。

  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

  分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如:“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分析: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写出了森林树木的形态,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

  这些环节的设置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还有阿里山的风景之美。导语的设计对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和内容过渡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希望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三则06-05

《阿里山纪行》优质教学设计06-14

阿里山纪行语文教学反思01-16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汇编三则06-14

《阿里山纪行》优秀课堂实录06-20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教学实录05-29

苏教版八上19课《阿里山纪行》课文原文04-05

案例分析08-20

《拉萨的天空》教学案例分析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