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时间:2021-08-06 09:01:42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原载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这是一篇朴素优美的典范性的记叙文。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里,朱德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一曲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逝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我们敬爱的朱委员长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家,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读《回忆我的母亲》,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敬与怀念。

  本文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自然段,说明本文的写作动机。“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像那些优秀的散文一样,本文第一笔就接触了主题。直截了当,点出了记叙的对象,同时抒发了自己得到母亲去世消息的“很悲痛”的感情。“我爱我母亲。”这是十分真挚、朴素的内心情感的抒发。接着,作者突出了母亲优秀品德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勤劳一生”,是本文记叙母亲的重点。“特别”“值得”“永远”这些词起了强调作用。这一句既点了题,又是总写母亲的美德,很自然地成了提起下文的一个纲。

  第二部分,包括文章的第2至第13自然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翔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这部分开始,作者先回忆了自己“世代为地主耕种”的贫苦的佃农家史。据有关材料,朱德同志的母亲是19岁上嫁到朱家来的。在那黑暗的旧中国,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这种苦难的遭遇,是多么怵目惊心啊。作者画龙点睛地议论道:“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用不着详叙母亲其他方面的苦难,仅此一个典型事例,也便概括出了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但是,作者的母亲,性格又是极为刚强、坚毅的,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连照顾孩子的工夫都没有。但是,这位勤劳的母亲却给了孩子们极好的影响。

  文中首先谈到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她身体高大结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由于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

  接着,文章又介绍了母亲的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了“有铜钱那样厚”的“家织布”,一套衣服两三个孩子“接着穿还穿不烂”。这都表明,母亲确实是个勤俭持家的能手。

  母亲第三个方面的特点是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她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她的良好影响下,这个大家庭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又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她鼓励作者去寻找新的生活。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抗行动。但是,对于这样起码的反抗行动,万恶的反动统治阶级却总是进行野蛮的镇压。有一次,作者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这是吮吸人民血汗的万恶的剥削阶级及其爪牙,欠下人民的又一笔血债!正是在这样的荒年暴月里,灾难也降临到他们家庭。1909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地上加租子,由于阴谋未能得逞,“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作者沉痛地回忆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剥削阶级的侵害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这种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品格,是劳动妇女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也给了向往革命的幼年时期的作者以良好的启示,作者回忆说:“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曾经以节衣缩食的办法培养作者去读书,想着靠他作为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在作者求学期间,尽管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负了200多块钱的债,母亲仍然一直顽强地支持着他。后来,当作者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时,又得到了母亲的“许多慰勉”。这足以表明,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再往后,随着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作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他。作者满怀激情地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读到这里,革命母亲钟太夫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钦佩,使我们敬仰。

  作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将结束时,特别强调加以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作者对母亲的颂扬,也是对劳动妇女的颂扬,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和优良传统的颂扬。

  从第14自然段至结束,是全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也表示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第14、15自然段是两个并列段。作者在扼要地回顾了母亲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之后,十分明确地总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良好教育与影响。作者以“我应该感谢母亲”而加以强调说:“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就是向困难作英勇无畏的斗争。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是一个革命者必须具备的品德。作者十分豪迈地回顾说:“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我们敬爱的朱委员长,从井冈山到南泥湾,与红军士兵一起下山挑粮,与革命战士一起上坡开荒,处处以身作则,成为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光辉典范。作者还质朴动人地说:“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作者之所以怀念母亲,这是因为母亲始终如一地积极支持他投身革命。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母亲的这种支持,是有深远意义的。作者进一步阐述他的感受说:“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句满怀革命哲理的话,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深深地懂得: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就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作者对母亲的颂扬,就是对劳动人民的颂扬。作者挥笔写下的这篇纪念文字,就是一首质朴动人的讴歌革命母亲的交响乐章。作者恳挚地告诉我们:“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但是,作者是把他的怀念母亲的深厚感情同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革命感情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他十分坚定地表示:“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金石铮铮的语句,披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革命胸襟,给革命的后来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在这篇简洁朴素的优秀散文里,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讴歌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示了继续革命、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像那些优秀的作品一样,本文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开门点题,清新自然。文章第一部分,就是这样质朴无华的几句话: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个开头,既交待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就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揭示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宽阔胸襟。文章思想畅达,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依次介绍了钟太夫人的“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等方面的动人事迹。全文用口语写成,没有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形容词,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体现。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里,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的,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这么一来,恰当而又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色:热爱劳动,支持革命。读后,给人留下了经久不忘的印象。

  夹叙夹议,情真意挚,是本文的第二个艺术特点。读着这篇优秀的散文时,我们不但看到了作者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美丽的精神世界,而且受着作者那奔涌起伏的革命感情的波涛的冲击。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种议论又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作基础的,写来具体、翔实,读着亲切、感人。例如,写母亲整日劳碌着的形象,同时就写到了自己的幼年时的感受:“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到了后文,作者又与此相呼应地议论说:“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就是在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赏析】相关文章: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08-16

朱德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05-21

读《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有感04-05

读《回忆我的母亲》有感04-25

我的母亲-当代回忆散文04-10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实录05-28

读《朱德和母亲》有感300字04-16

《朱德和母亲》的语文教学反思03-19

回忆母亲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