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08-17 12:16:47 素材 我要投稿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典故

  在作文中运用历史典故能够为你的作文增添不少色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典故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典故

  合纵、连横,动荡不定。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决定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

  赵武灵王是一个眼光远、胆子大的君主。赵国的大臣楼缓、肥义、公子成,全是他的帮手。赵武灵王想改革军事已经想了很久。有一天,他对楼缓说:“我们北边有燕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林胡、楼烦、秦、韩等国,中间还有中山。四面八方全是敌人,什么是我们的保障呢?自己要是不再发愤图强,随时都能给人家灭了。要发愤图强就得做好些事情。我打算先从改革服装着手,接着说可以改变打仗的方法。你瞧怎么样?”

  楼缓说:“服装可怎么改呢?”

  赵武灵王说:“我们穿的衣服,袖子太长,腰太肥,领口太宽,下摆太大。穿着这种长袍大褂,做事多不方便。”楼缓把话接过去,说:“还费衣料。”

  赵武灵王把袖子晃了晃,下摆兜了兜,说:“多费衣料倒在其次,穿上长袍大褂,不但做事不方便,而且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干起活儿来就迟慢。因此,也就减少了急起直追的精神。全国的人全都这样,国家哪儿强得起来?我打算仿照胡人(西北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风俗,把大袖子的长袍改成小袖儿的短褂,腰里系(jì)一根皮带,脚上穿双皮靴。穿上这种衣服,做事方便,走路灵活。你再想大模大样、摇摇摆摆地走也就办不到了。”

  楼缓听得很高兴地说:“我们仿照胡人的穿着,打起仗来灵便,是不是?”

  赵武灵王说:“是啊!我们打仗全靠步兵,就是有马,只知道用马拉车,可不会骑着马打仗。我打算穿胡人那样的衣服,学习胡人那样骑马射箭。那可多么灵活!”

  楼缓听得来劲,就去告诉肥义,肥义也很赞同。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楼缓和肥义,都穿着小袖子的短战衣出来。一般大臣们瞧见他们这个样子,吓了一跳,他们还以为赵武灵王跟那两位大臣犯了疯病呢。赵武灵王把改变服装的事宣布了。大臣们总觉得这太丢脸了。这不是把中原的文化、礼义都扔了吗?可是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不可。他拿种种理由把他那个最顽固的叔叔公子成说服了。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只好随着改了。

  然后赵武灵王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全国的军队不分将军士兵,全部穿上了胡服。在民间,有的人起头觉得有点不像样,后来因为胡服比起以前的衣服实在方便得多,反倒时兴起来了。

  赵武灵王第二件向胡人学习的事,就是骑马射箭。不到一年工夫,赵国大队的骑兵训练成了。军事改革后,赵武灵王亲自把临近的中山国从魏国接收过来,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的几个部族,接着打发使者去联络秦国、韩国、齐国、楚国。赵国就这么强大起来了。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不但中山、林胡、楼烦都已经收服了,还扩张势力,北边一直到代郡、雁门,西边到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好些土地。

  接着,赵武灵王打算到秦国去摸摸底。国内的事由谁管呢?他见小儿子很能干,就把太子废了,传位给小儿子,就是后来称为赵惠文王的,自己改称为主父。赵主父拜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封大儿子为安阳君。国内的政权布置妥当之后,他要动身去考察秦国的地理形势,还要去侦察一下如今在位的秦王,看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

  赵主父打扮成个使臣,自称为“赵招”,带了几十个手下人,上秦国去访问,沿路察看山水要道,画成地图。他到了秦都咸阳,以使臣的身份见了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问他:“你们的国君老了吗?”他回答说:“还正在壮年。”秦昭襄王就问:“那为什么要传位呢?”他回答说:“我们的国君叫太子先练习练习。国家大权可仍然在主父手里。”

  秦昭襄王跟这位“使臣赵招”瞎聊天。他说:“你们怕不怕秦国?”“使臣赵招”说:“怕!要是不怕,就用不着改革服装,练习骑马射箭了。好在如今敝国的骑兵比起早先来增加了十多倍,大约能够跟贵国结交了吧!”秦昭襄王听了这话,还挺尊敬他。“使臣赵招”辞别了秦王,回到驿馆里去了。

  当天晚上,秦昭襄王想起赵国使臣的谈话,又文雅、又强硬,态度又尊严、又温和,倒是个人才。他还想跟他谈谈。第二天,秦昭襄王派人去请他。“使臣赵招”的手下人说:“使臣病了,过几天再去朝见大王吧。”就这么又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赵国使臣,一定要他去。可是“使臣赵招”不见了,他的随从人员也不见了,使馆里只留下一个人,自称是赵国的使臣赵招。

  秦昭襄王的手下人就把他带到秦昭襄王跟前。秦昭襄王问他:“你既是使臣赵招,那么上次见我的那个使臣又是谁呢?”

  真赵招说:“是我们的主父。他想见一见大王,特意打扮成使臣。他嘱咐我留在这儿给大王赔罪。”

  秦昭襄王咬牙切齿地说:“赵主父骗了我!”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三千精兵,连夜追上去。他们追到函谷关,守关的将士说:“赵国的使臣已经出关三天了。”泾阳君白跑一趟,只好回去向秦王报告。秦昭襄王没有办法,索性大方点儿,把那个真赵招也放回去了。

  赵国的改革,也增强了合纵国的力量,对秦国也是一种威慑(shè)。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纷纷通过变革实现国家的强盛,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着,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后世军事上的影响也是相当显着的。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继位时年仅十二岁,而此时的赵国可谓是四面环敌,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横插在赵国领土中央,使得赵国不得不分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以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中山国算得上是赵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赵国想要在诸侯各国中有所作为,灭掉中山国是必要之举。

  经过多年的准备,赵国终于争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燕国也趁机攻打中山国,可是就在两个大国同时进攻的情况下,中山国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引发了赵武灵王的改革。

  经过反复的思考,赵武灵王发现赵国士兵身上的一些缺点。原来将士们都穿着长袍大袖,外面又裹着厚厚的铠甲,行动很不方便,而且这种装束穿戴起来十分麻烦,一旦此时受到敌人袭击,赵军就只能弃甲而逃了。

  赵武灵王发现居住在赵国北面的胡人装束却十分简单轻便。他们大多穿着紧身短衣,长裤,行动起来十分方便。赵武灵王由此想到,如果让中原的将士也穿上这样的服装,再加上中原严格的军事组织,岂不是大大提高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吗?

  于是赵武灵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臣楼缓,楼缓十分赞成。可是这些想法传到别的大臣耳朵里,很多人都表示不能接受。之后赵武灵王又向相国肥义请教,询问这件事是否可行。肥义对此也十分赞同,并鼓励赵武灵王不要受到那些反对意见的`影响。只要自己觉得正确,对国家有利,就要大胆地去施行。肥义的一番话,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他随即找来一套胡服穿上,并发誓要灭掉中山国。

  可是赵武灵王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朝中重臣公子成的反对,公子成认为如果赵国穿上胡服,不仅有失脸面,而且会被诸侯各国耻笑。公子成此时装病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亲自去他家里劝说。他向其介绍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到最后终于说服了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来上朝,别的大臣见状也纷纷效仿。于是赵武灵王向全国颁发“胡服令”,号召民众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

  “胡服令”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一些名门贵族坚决抵制,他们攻击赵武灵王学习蛮夷,根本不像个君王。赵武灵王就一边安抚,一边用刑罚威吓,这样才使得胡服在全国得到了推广。紧接着,赵武灵王开始广泛地招募能骑善射之士,很多少数民族的骑士也来投靠赵国,赵军上下开始学习起了骑射技术。不到一年的时间,赵武灵王就训练出了一队训练有素的骑兵,从而取代了赵国的兵车。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亲率新组建的骑兵队伍,再一次攻打中山国。这一次赵军的战况非常乐观,他们很快袭取了中山国的宁蔑,然后移兵北上,大破林胡和楼烦诸部落,使得他们被迫北迁,成为赵国的属国。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下一步他的目标就是中山国了。

  在攻打中山国之前,赵武灵王派人出使诸侯各国,而且调集兵力严守边境,以防敌人偷袭。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开始向中山国进攻。上次的失败让赵武灵王增长了不少经验,这一次赵军来势汹汹,很快便占领了中山国的大片领土。最后中山国被迫言和,答应割让南部四邑,至此三分之一的领土划到了赵国的版图上。之后赵国分为五次攻打中山国,每次都以割地告终,最后整个中山国领土都划到了赵国境内,赵武灵王终于实现自己的誓言,将中山国消灭了。从此赵国南北合为一个整体,可以专心对外了。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不懂得变通便永远没有进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仅增强了赵国的国力,而且对后世军事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改变了中原各国的军事作战方式,从此战车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作战方式被骑兵取代。此后赵国名将辈出,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大国。

  词语注释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三。《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前403),下讫五代(959),根据大量的史料,经精心剪裁融铸而成,内容详于政治军事,文字简练,记事周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赵武灵王(?—前295):名雍,赵肃侯之子,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即位。为加强边防,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下令“胡服骑射”。胡服:战国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

  2.北略:向北攻占。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中山,古代国名。

  3.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

  4.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

  5.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

  6.河:黄河。

  7.黄华:山名,在黄河边上。

  8.肥义:赵国的国相。

  9.驱世:意为世上所有的人。

  10.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

  11.不服:不穿胡服。

  12.制国:治理国家。

  13.有经:有一定的原则。

  14.令行:政令得以施行。

  15.明德句: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论议明白。贱,指底层的百姓。

  16.而从政句:意思是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

  17.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

  18.稽首:叩头至地,是古时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

  19.中国:中原地区。

  20. 则效:取法仿效。

  21.孰图:深思熟虑。孰,同“熟”。

  22.楼烦:古代国名,今山西省西北部。

  23.负:依仗。

  24.系累:用绳索捆绑,指被俘。

  25.鄗(hào):赵国城名,今河北柏乡县北。

  白话译文

  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国人都不愿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 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则,要以施行政令为重。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两拜谢罪道:“我听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 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拓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价值

  “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的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特别是军事力量日益增强。赵国西退胡人,夺取了林胡、楼烦等地,并设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河套地区,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又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向夷狄学习,表现出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赵武灵王在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同时,辅之以开明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

  并且保护了边地人民正常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加强了北方局部地区的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个郡,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推进了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也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领袖。他敢于向传统的哲学思想挑战,认为传统的东西本身就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各个时代都会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成分,因时制宜地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和制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史典故04-17

历史典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04-17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01-09

赵氏孤儿历史典故04-17

胡服骑射典故04-29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04-26

关于王戎的历史典故04-17

燕昭王求贤的历史典故04-17

楚灵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