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师说》同步素材:《师说》注评

时间:2024-10-25 10:08:13 偲颖 素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师说》同步素材:《师说》注评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师说》同步素材:《师说》注评,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好学的人。○开篇点题。引证古人,为后文以古律今张本。]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它)来。受,同授。业,学业。惑,名词,疑难问题。“………者,……也”,判断句式。○承前说明师的作用。为全文的理论根据。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而,则,就。之,泛指道理、知识。者,语气助词。孰,谁。[○否定“生而知之”,观点可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此作动词,有惑。而,转折连词。其,那。为,动词,做,存在。为惑,存在的难题。○以上从“解惑”一面说明从师之必要。以下转而论述如何择师。]

  生乎吾前, [乎,介词,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代词,他。闻,知,懂得。固,副词,本来。]

  吾从而师之; [从,跟从。师,此作意动词。师之,以之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以“闻道”为标准,不管生乎吾之先后。]

  吾师道也, [师道,以道为师,意即学习道理。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夫,语首助词。庸,岂。庸知,哪管。○以反问作结,有力。]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是故,因此。无,无论,不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之,助词。所存,存在的地方。○再加推论,归结出择师的原则。]

  (第一段,说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正面论述从师之道。)

  嗟乎![ 叹 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指古时从师的风尚,即后文所说的“古道”。也,语气助词,表停顿。以下三个“也”字同此。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欲,想要。○呼应首句。一连三叹,表明对世风的深切不满。以下三层用对比法加以批判。]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常人。 ]

  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副词。问,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下,低(于)。 ]

  而耻学于师。[耻,意动,以……为耻辱”。于,向。 ○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的态度作对比;古圣而从师,今众而耻学,对比有力。]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圣、愚,前为名词,后为形容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助词,此表测度语气。○以上用从师与不从师两种后果对比,批判耻学于师。一层。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对于他自己。身,自己。 耻师,以从师为耻辱。焉,语气助词。惑,糊涂。○于其子和于其身,两种态度加以对比。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后“之”,代童子。书指写字。习,教习。其,指书。读(dòu),逗,指句中读时稍微停顿的地方,这里指书中的文句。者,代词,……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ǎu)焉; [或,无指代词,有的人。不,同否。“或师”对应“句读之不知”;“或不”对应“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遗,弃,丢掉。[“小学”,小处学习 ,对应“或师”;“大遗”,对应“或不”。]

  吾未见其明也。 [明,高明,通达事理。○以上从两种学习内容的轻重大小,对比批判耻学于师。二层。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古代从事降神驱鬼搞迷信活动的人。乐师,奏乐的艺人。百工,各种手工业者。 ]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 [曰,说,说到。云,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总括以上的话,有“等等”的意思。者,语气助词。]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相若,相似,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低下。足羞,(以为)可耻。盛,高,大。近谀,(以为)近于阿谀。两句描写士大夫耻师的心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

  鸣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感叹之中含有批判。]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齿,列。不齿,不屑同列,看不起。○流露出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指君子。智,见识。乃,副词,竟。及,及(之),赶上(他们)。 ]

  其可怪也欤! [其,语首助词,表感叹。欤,语末助词,此表感叹。○以两种人对从师的认识,对比批判耻学于师。三层。 ]

  (第二段,慨叹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圣人无常师。 [常师,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郯子、 [郯(tán)子,春秋郯国(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之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制。见《左传》昭公十七年。 ]

  苌弘、 [苌(cháng)弘,周敬王大夫,孔子曾向他问乐。见《孔子家语·观周》。]

  师襄、[ 鲁国乐官,孔子曾向他学琴。见《史记·孔子世家》 ]

  老聃。 [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孔子曾向他问礼。见《孔子家语·观周》。○以上以孔子之行为证。]

  郯子之徒, [之徒,之类。]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同行。句意为: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语出《论语·述而》。○再以孔子之言为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一定。○推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术业,技术、学业。专攻,专门研究,专长。 ]

  如是而已。[ 如是,如此。○引出结论。从师弟关系上论述从师之道,补足首段所论。]

  (第三段,引证古人,说明师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从师之道。)

  李氏子蟠,[ 李家之子名蟠。]

  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特指先秦两汉散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经,指六经正文。传(zhuàn),指对六经的解释。通,普遍。]

  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之限。[于,介词,此表被动。时,指耻于从师的时俗、世风。 ]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行,奉行,继承。古道,指古人从师的风尚。]

  作《师说》以贻之。 [贻(yí),赠。]

  (第四段,表扬李蟠,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

  唐老鸦

  赏析: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正面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择师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提笔点题,单刀直入。“古”字指出从师的历史传统,“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从师的必要。一开头就揭示出学者和教师的关系,作为全篇纲领,肯定坚决,不容辩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全面规定老师的职责范围,指出老师的作用,说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出认识事物的一种客观规律性,连用两个“惑”字,突出说明不从师的害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列举两种情况,旨在说明“闻道”是从师的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既诠释前文,又强调从师是为学道,凡有道者皆可为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进一步论述择师的原则。这是作者所说师道的基本精神。这种有道为师(包括“能者为师”)的原则,正中当时积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从师的恶果、表现和原因,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段首以感慨的语句开头,笔锋突转,引起读者注意。承上文“解惑”,从反面指斥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旨在说明士大夫的无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益”来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补充上文,进一步点出结果,以反问的口气启发读者深思。以上为分论的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对比的方式,指出众人的糊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释童子之师的作用,既有比较的意思,又为下文的“小学而大遗”做铺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比较的结果,落在“小学而大遗”上,足见那些耻师之人是糊涂的。以上为分论的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居于下层的人与士大夫之族对待从师的态度。“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写出士大夫极为荒谬的话是为下文的评说感叹准备条件。“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几句是作者的感叹之词。点明师道不复的原因,对君子之徒的愚昧表示慨叹。以上为分论的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三段,以孔子对待老师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应有的态度,阐明教和学的关系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照应篇首“传道授业”。

  “圣人无常师。”此语见解精辟,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引出择师的典范。“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从师的行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师的言论,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是紧呈上文得出的结论,且与开头的“闻道”、“师道”相呼应。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从表扬李蟠,再肯定从师。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重视师道。“余嘉其能行古道,”能行师道“作师说以贻之。”结尾点题。

  本文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述过程中,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问题上的愚妄态度,阐明自己对师生关系的见解。论述时先从正面立论阐述,再从反面提出驳议,驳议时使用对比手法。然后以孔子为例,得出强有力的结论。除开头立论部分外,每一部分都摆事实、讲道理,很有说服力。起句奇崛,气势磅礴。这篇文章不但开篇第一句突兀干脆,而且此后的每一段的起句几乎都是这样。韩愈常把自己的结论凝结成精辟的句子突然端出,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行文时用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强文章的气势。

【《师说》同步素材:《师说》注评】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师说》评课稿11-24

《师说》教学设计01-03

名师说课稿05-31

师说说课稿12-31

《师说》的原文及翻译01-05

《师说》全文赏析05-26

《师说》译文及注释11-25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02-18

《师说》教学设计[精华]01-13

师说语文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