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典诗文手抄报素材

时间:2024-04-02 13:11:14 维泽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典诗文手抄报素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手抄报吧,手抄报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那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诗文手抄报素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

  就中国文化而言,唐朝时流行写诗,如绝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律诗(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词,有很多的词牌名(如菩萨蛮);元朝时著名的是曲(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调名。

  诗歌

  总体脉络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诗歌有着十分巨大的变化。

  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最早的形式是四言古诗。醇厚古朴,简质典雅,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发展为五言古诗,主要为汉乐府诗。之后就是七言古诗了,而它的创始人是曹丕。在此之后就进入到近体诗了。最早是五言侓诗,之后出现了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总体评价的话,古体诗比较自由随性,而近体诗尤其到唐宋时代,格律平仄则是很重要的一点。唐诗宋词作为近体诗的代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详情可见文章《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唐诗的派别分为: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派和现实派。

  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最著名的莫过于《宋词三百首》。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宋词的类别大致有5种: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按词牌分。

  元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经典诗文手抄报素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经典诗文手抄报素材】相关文章:

古诗文手抄报内容01-30

经典古诗文优秀手抄报08-30

登革热手抄报素材01-27

读书手抄报素材08-30

雷锋的手抄报素材03-13

爱牙日手抄报素材09-18

爱牙日手抄报的素材09-25

爱牙日手抄报素材09-14

童话手抄报素材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