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家训扬家风手抄报

时间:2022-08-21 10:37:28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说家训扬家风手抄报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教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家规是家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家风则是人成长的环境氛围。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说家训扬家风手抄报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说家训扬家风:八德家风 光耀千秋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万民归附,争相朝拜,必将会雄于世界。

  从古代家训方面解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的思想内涵以及社会教化的现实意义。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古人把孝放在八德首位,是有深意的!孔子在《孝经》中如此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用白话文翻译这段话,意思是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说孝道,是乃天经地义。他还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悌之道,是做人的基础与根本,八德中的重中之重  孔子把孝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告诉人类,孝悌之道,如果做到极致,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显扬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古之二十四孝,流传至今感人至深,建安七子孔融与兄孔褒一门争死,悌之至也,千古佳话,后人称颂。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孔子继承发扬光大。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孔子重礼,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主要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

  谦谦君子,知礼明礼尊礼守礼,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不因美色而失礼,柳下惠坐怀不乱,扶助弱女子,尊礼守礼,成为道德楷模。

  说家训扬家风故事

  例1

  1992年,王未水的小儿子王学刚由于初中耽于嬉戏,结果不出意外地没考上高中。和所有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一样,王未水怒火攻心,但他想起了父亲的教诲:“对孩子要引导为主,激发他们自己的能量。”经过几天思考,他把学刚带到父亲曾任职的三汊港高中,告诉他:“爷爷在这里当过校长,你若不能学出个名堂,有辱爷爷名声。”又特意到学校的光荣榜前驻足,大表哥陆梦龙的大名赫然在上,“哥哥没有辱没家风,三年以后看你的。”三年后,学刚以全县应届第二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后就读丹麦奥胡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科学家之一,并获得北京市优秀十佳外来青年等荣誉称号。

  这种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风气,让这个家庭出了4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本科生。王未水的大外甥是当年的全县文科状元,后在社科院获得博士学位;自己的儿子和二外甥先后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大侄女是北京交大的硕士研究生。小侄女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例2

  李戎自幼身患疾病,妈妈心疼她,从不要求她学习,她却每晚看书至深夜,她说:“我要靠我自己生活。”22岁,她考入江西中医学院,27岁,她考上助理医师,29岁,她又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31岁那年,她遇上了陈杰。

  陈杰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他被李戎的自强所吸引,两个饱经了生活苦楚的人开始一起追寻阳光。他支持她自己出来开诊所,诊所的一切对外事务和家务活,他不让李戎沾手。2011年,她怀孕了,生活似乎对他们露出了笑脸。可是女儿生下来后,却是重度脑积水,一岁多点就夭折了。李戎觉得天塌了,为了孕育这个孩子,她承担了超出常人几倍的艰辛。是陈杰,用自己的爱心一点一点地温暖她,重新鼓起了她生活的勇气。2015年,37岁的她鼓足勇气,再次怀孕,产下了一个健康的小宝宝。

  感念于生活的恩赐,陈杰加入了都昌在线爱心社区,他说,我受过苦,我愿帮助和我一样的人。

【说家训扬家风手抄报】相关文章:

传家风扬家训手抄报09-14

传家训扬家风优秀的征文(精选19篇)11-20

扬家风家规家训优秀征文(精选16篇)11-18

扬家风家规家训征文(通用18篇)11-26

传家风扬美德手抄报08-30

守家规扬家风手抄报08-30

晒家风扬美德手抄报08-30

家风家训手抄报09-16

家训与家风手抄报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