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诵国学经典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4-10-23 09:03:59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诵国学经典手抄报内容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手抄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手抄报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手抄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诵国学经典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诵国学经典手抄报内容

  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常识》国学简介: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儒学经典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任继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曰‘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曰‘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曰《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王淄尘《国学讲话》,世界书局于1935年)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至此,“国学”一词在中国也完成了由“国家设立的学校”向“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意义的转变。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胡适则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很高,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现在,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另外国学还指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也是一门学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

  目前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国学”概念,他认为新国学就是适应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新国学倡导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念,说胡适很行,同样也不否认鲁迅的伟大,各种文化的对立不要看得那么重,每个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视中国文化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包括中国古代学术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新国学强调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谁也缺少不了谁。”

  关于国学的句子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5、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7、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6、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1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2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2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2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2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3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3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3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3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3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3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4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43、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诵国学经典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内容手抄报材料03-11

经典国学手抄报设计内容07-18

简单又漂亮的国学手抄报内容08-29

读国学诵经典手抄报内容11-25

小学生国学经典的手抄报板块设计内容09-27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11-04

春天手抄报内容11-18

开学手抄报内容08-31

感恩的手抄报内容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