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生活处处有语文手抄报

时间:2023-08-09 10:30:56 颖聪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活处处有语文手抄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语文随处可见。长辈之间的沟通、草坪上的标语、企业公司的招牌、报纸书刊上的文字……这都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生活处处有语文手抄报,快来看看吧!

生活处处有语文手抄报

  生活处处有语文手抄报内容

  语文知识点口诀(一)

  一、记叙文知识点

  时间地点和人物,主要人物中心定;(中心:中心思想)

  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要素要分清;

  记叙顺序有四种,顺插倒补看事情;(顺插倒补: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第一人称以我写,局外人写三人称;

  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议抒描和说明;(叙议抒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人物描写有四种,肖像动作和言心;(言心: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环境描写记分明,社会自然要分清;

  记叙文体多线索,时空物人和感情;(时空物人:时间、空间、事物和人物)

  抑扬对比和陪衬,象征手法加拟人。(抑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手法:写作手法)

  二、说明文知识点

  给人知识说明文,介绍事物阐事理;

  基本要求抓特征,多用方法来表意;(特征:事物的特征;方法:说明方法)

  图表数字和举例,诠释分类下定义;(画图表、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

  还有比较和比方,阅读写作要注意;(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顺序只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

  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洁平实求浅易;

  总分并列和递进,说明结构细分析。(总分:包括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和分总关系)

  三、议论文知识点

  表明观点和主张,以理服人议论文;

  观点态度要鲜明,论据一定要充分;

  例证引证和喻证,对比论证要分明;(四种论证方法)

  提出问题是引证,分析问题即本论;

  解决问题是结论,议论结构须分清;

  议论语言要准确,更是要求严密性。

  生活处处有语文作文(二)

  语文如一杯透彻鲜亮的红酒;语文如一幅秀丽多姿的山水画;语文如一片绚丽迷人的彩霞;语文如一股滋润心田的甘露。“语文”这个词想必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每天必学的学科,它是我们课堂上的常客。但往往越是熟悉就越容易忽略。

  语文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我曾单纯的以为“语文”只是一门学科,学习它的作用就是为考试打基础。可通过那件事,我知道了它真正的意义。小学时,老师和父母经常对我说:“学习语文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学好它需要很高的文学素养和课外积累。”当时我不懂,心想:“学习语文哪用那么麻烦把语文书学好不就行了吗?”当时在较低的年级用这种学习方法还勉强可以坚持,但后来语文成绩逐渐下滑,我才意识到这种学习方法的严重疏漏。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语文”,它不是一门学科、一本教材而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只有它才能让生活更充实、让生命更有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次我感受到了语文的含义。

  语文带给生活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有人说:“生活有多宽广,生活的外延就多宽广。”语文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语文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烦意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那次我感受到了语文的广阔。

  语文带给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语文的世界里,处处都有语文。无论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看电视、常规的或神奇的、抽象的或具体的、浅显的或深奥的等等都来自语文这个大家庭,在这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诗词歌赋。那次我感受到了语文的渊博。

  种子的萌芽,有润人心田的雨露相伴;叶枝的成长,有温暖明亮的阳光相伴;轮船的远航,有坚强睿智的舵手相守;我们的成长,愿一直有语文相伴。

  语文像一把钥匙,帮我们开启成功的大门。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美丽,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源于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的由来

  我国古代是没有“语文”这个词的,直到近现代才出现“语文”这个词。“语文”一词首用者为谁。王本华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编审,中语会副会长)2012年著文(《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认为“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江西真语文陈金海老师指出,该文存在严重错误,是经不起推敲的,在汉语语言学上和语文课程论上都不适当。2013年张毅《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语文”一词的流变,从学理上辨析了关于“语文”的各种阐释的源头,还原了“语文”的本义,即“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

  “语文”产生于19世纪末,1887年张之洞首用,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陈金海《释“语文”》)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高尚的语文”等。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恰逢此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首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的小学和中学“国文”。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简称为:"听说读写"。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语文”是一个历史误会》考证,除了综合“国语”“国文”不复偏指的意图外,“国文”“国语”改为“语文”的原因还有:第一,改朝换代的政治原因,“国”容易让人想到国民党,所以“国币”“国会”“国语”“国乐”“国术”“国军”等一律不允许再继续用了。第二,不再讲文言文,所以中学的“国文”和小学的“国语”不再有区别,合二为一。第三,40年代末的文化思潮正处于将废除汉字作为国策、追求世界文字统一的狂热误区中(去国别或族称)。[1]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正式开始使用。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已经60多年了。

  叶圣陶先生在60年代给友人的信中采用事后回溯的方式讲述了“语文”的一个由来:“语文”一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虽叶圣陶先生有此说,但并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对“语文”各自阐释的现象一直延续现今。要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泥淖,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必须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并取得共识,彻底厘清语文学科基础理论的这一问题。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引用自《陈金海:释“语文”》)需要指出的是,“语文”自1950年定位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名称以来,质疑声一直不断。在1952年,李克非在《关于“语文”的解释》,高楚在《关于“语文”这个名称》,姜仲民在《“语文”质疑》中就对“语文”命名提出了异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师大潘涌、绍兴文理学院的王松泉、河南师范大学王文彦、江苏无锡城市职业学院马智强等众多知名教授以及李希贵、王丽、张毅、毕唐书、邓维策、李俊、马得清、龚仁贵、陈新民等中小学语文研究专家纷纷要求重新讨论这一名称,要求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名称更名为“国语”或“汉语”“华语”。

  近年来,学界王尚文、张毅、蔡可等学者也有很多关于语文应实行分科(分课)教学的探讨。

【生活处处有语文手抄报】相关文章:

生活处处有语文05-16

生活处处有语文08-03

生活处处有语文06-24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06-23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05-09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07-16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04-23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05-09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