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时间:2021-04-22 10:44:17 三年级 我要投稿

关于三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关于三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一、积累运用(47分)

  1.看谁写的规范。(5分)

  càn làn tān lán wēi yíng yíng

  ( ) ( ) ( )依 笑( )( )

  jīn jīn huǐ

  ( ) 有味 冲 ( )

  2.在正确的读音下画“—”。(4分)

  模(mó mú)样 相处 (chǔ chù)

  露(lù lòu )珠 应 (yìng yīng) 该

  3.照例子,写词语。(6分)

  绿油油 、 、 、 ;

  干干净净 、 、 、 ;

  三心二意 、 、 、 。

  4.按要求做题。(32分)

  写出4个描写日出日落的词语 、 、 、 。

  ②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谚语 、 。

  ③写出四个古代的成语故事 、 、 、 。

  ④中国古代有许多传说,请写出四个: 、 、 、 。

  ⑤补充句子

  青出于蓝而 。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问如逆水行舟, 。

  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两句是出自 写的《 》,他跟 、 、

  并称为“初唐四杰”。

  ⑦“多情却被无情恼”选自苏轼的词《 》,苏轼又叫 ,你还学过他的诗词有: 、 。

  (8)《春蚕》一课的作者是( ),他的激流三部曲是( )、( )( )。爱情三部曲( )、( )、( )。

  (9)本册课文中,我们学习了《一束鲜花》,你肯定会被那个小男孩对母亲 的.爱所感动,那你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这天你认为应该送给母亲一束( )花。

  二、阅读(33分)

  (一)课内阅读

  (1)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子,这种句子既是对上一个自然段的总结,又是对下一个自然段的概括。这种句子被称为( )句,在文章中起到了( )的作用,《赵洲桥》一课中,作者就用了这样一个句子,是( )。

  (2)请写出选自《安徒生童话》的两个故事( )、( )。

  (3)修改病句:

  A. 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到校。

  ( )

  B. 操场上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 )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是( ),其作者是( )。

  (5)请写出《水浒转》中的有关人物及绰号:

  ( )、( )、( )

  (6)请写出一首思念家乡的唐诗。

  (7)《火烧云》一课,作者描写得生动逼真,也很美,你觉得哪一段最美,请写下来。

  你觉得美在哪里?应该怎样去读?

  (二)课外阅读(20分)

  只隔了一座假山

  单位大院里,前楼后楼之间,是一个小小的假山池塘。每逢初夏,水面上浮满了一朵朵粉白如玉的睡莲,从办公室窗子看出去,仿佛织满白色朵的锦缎。

  看惯了,也不大在意。一天,与前楼的同事聊天说起,他诧异地看我:“可是那是红睡莲啊。”

  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是白的呀。”两人相持不下。

  第二天上班前,我特意走近花池,初升稚气的阳光下,白莲静静地宛如睡了一池的云。——那位同事即使是色盲,也不会错得那么远吧?

  我心里嘀咕着不觉沿着花绕了半圈,怔住了:假山背后,那一朵朵盛开的,分明是血一样红,烛焰一般燃烧的红睡莲。我下意识地抬头看向自己的办公室,却已被假山遮挡住了。

  我与他都如此地自信与自己的观点,因为是我们亲眼所见。只是为什么,每一天,当我们从遥远的窗口俯 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不曾想过,

  要向前几步,绕过假山去看一看呢?

  原来很多的时候,正确与错误之间,只隔了一座假山。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宛如— 诧异— 特意—

  2.第三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⑴声音延续 ⑵解释说明 ⑶表示转折 ⑷表示递进

  3.短文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一、二段的段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4.短文结尾一句的作用是( )。

  ⑴总结全文 ⑵点明中心 ⑶与开关相呼应 ⑷抒发感情

  5.根据短文的内容,用“/”划掉不正确的内容。

  前楼 后楼

  白睡莲 白睡莲

  我同事 假山 我同事

  红睡莲 红睡莲

  6.“我心里嘀咕着,不觉沿着花池饶了半圈,怔住了,假山背后,那一朵朵盛开的,分明是血一样红、炷眼一般燃烧的红睡莲。”这一句中“怔住”的原因是( )。

  ①“我”果然真看到了那一朵朵盛开的红睡莲,出乎意料。

  ②“我”从没看到过这么美丽的红睡莲,感到惊讶。

  ③“我”果真看到了红睡莲,同时说对了,我感到和懊恼。

  三、作文(20分)

  你喜欢科幻故事吗?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个科学幻想小故事,想象要合理,语句要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