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时间:2024-12-03 11:54:33 秀雯 高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1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 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 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 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没有。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诗人 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首句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战后的凄凉。次句写烟草茫茫,晓鸦聒噪,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蓄势。几处 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句,蕴意丰富。本来,这里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可现在只剩下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战后荒村绘出了最典型真实的图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战这一主旨。

  第二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次韵礼院孟子周佥院秋夜曲二叠

  虞集

  天阔秋高初夜长。浮尘消尽雾苍茫。澄澄孤月转危墙。 金井有声惟坠露,玉阶无色乍疑霜。不闻人语只吟螀。

  (1)澄澄孤月转危墙一句中澄澄一词用得很好,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渲染了怎样一种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澄澄,光明澄澈的意思。万里长空中,消尽了苍茫雾气,只有一轮孤月闪烁着明亮的清辉。运用澄澄一词,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渲染了环境的宁静。

  (2)全词渲染了安宁清静的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反衬作用。

  诗歌鉴赏:此词境界清明高远,值得一读。首句以天阔秋高四字将大都秋高气爽的境界推向无限之高远。次句写入夜的大都,消尽了白日的喧嚣,但心中感觉缺少什么,一片茫然。直到那一轮明月从高高的宫墙上露出来,心里才感到一片安宁静谧。上片重点写出了秋月未显时的景象,为明月的出现作铺垫。下片着重写月亮出来时的情景。金井坠露,滴滴有声;玉阶有月,仿若凝霜;不闻人语,只闻秋虫低吟。渲染出一派宁静的氛围。全词纯然写景,无一情语,但句句含情,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安宁。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节节高

  题洞庭鹿角庙壁①

  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②,三生梦③,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注:①这首小令作于卢挚 出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途中。②半夜心:夜深人静时油然而生的离愁别恨。③三生梦:佛家以去、来、今,即前生、来生、今生为三生。梦,梦中的幻境。

  (1)此曲的最后一句闷倚篷窗睡些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闷字用得好。此处着一闷字,一是对上文闷的两个原因的总结,远离京城,心怀离愁别恨,对自己前途命运难测的忧虑;二是画龙点睛,奠定本曲的感情基调。

  (2)本曲前四句和后四句构成了反衬关系。前四句描绘了一幅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的美好情景。后四句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怨闷之情。以美景衬哀情,使哀情更哀,更易使人受到感染。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作此词。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③头:指船头。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因何而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对比,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 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或以上片惨淡景象反衬下片归家之欢欣亦可)

  诗歌鉴赏:这首词写回家过年的欢欣之情。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此一画面,恰成作者归心似箭的写照。次句写出作者自己,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春浦渐生迎棹绿, 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小梅应长亚门枝,揣想此时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以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既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又写出作者归心之急切。此是全词情感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 等淡语写想家的浓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写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又和红蓼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泊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举出两种手法并简析即可)

  诗歌鉴赏: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由湘江入洞庭湖所作。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物景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作者既写了远处一道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又写了似刀的双尾白鱼。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人月圆

  倪瓒注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1)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元曲描绘了越王台上,鹧鸪哀婉啼叫,东风吹绿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青山峻冷依旧,满目乔木布满苍苔,头上明月柔和皎洁的图景。

  (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伤心。上片起首句直接点明主旨,写登上越王台,引发伤心之情。次句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凉之情。下片怅然孤啸再次直抒胸臆,结句以问作结,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此曲是作者重登绍光越王台时所写的怀古之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又是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起亡国的悲痛情感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 能抑制。这首小令,开篇即已忧思满腹、感慨万千。从勾践卧薪尝胆,夫差昏庸亡国,直至赵宋王朝偏安一隅最后分崩离析,以及当朝(元朝)的由盛而衰,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回避。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所有这些外在景物,都染上浓重的凄凉色彩。怅然孤啸,他的心情是否就此平静下来了呢?此作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此时为夜色昏黄之后,作者的愤懑似乎有所开释,但心情依旧不能平静。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寒假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2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一、(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

  【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

  (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案

  二、(1)答D3分、E2分、B1分 (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

  (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满分,如果语文月刊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语文月刊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3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4

  骆谷晚望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 ①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②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要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6.首句中“秦川如画渭如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的赏析。

  答案 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

  “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近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

  近景与 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

  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

  起句写乐景,收句写愁肠。

  表达了作者失位还乡(政治失意)的伤感之情。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说课稿03-17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论文08-06

《送友人》古诗鉴赏附答案10-10

李白阅读训练附答案06-15

高一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题07-16

高一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教案08-22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附答案06-22

《凉州词》王之涣鉴赏题加答案12-2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