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4-07-21 00:19:42 晓凤 高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需要跟试卷打交道,作为学生,想要成绩提升得快,那么平时就一定要进行写练习,写试卷,一份什么样的试卷才能称之为好试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1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北(mínɡ)     尘(āi)

  堂(ào) 扶摇(chuán)

  B.鹏(kūn) 阏(yān)

  蓬(hāo) 学(jiū)

  C.晦(shuò) 然(línɡ)

  起(jué) 宿粮(chōnɡ)

  D.蛄(huì) 榆(fānɡ)

  (tiáo) 数然(shuò)

  2.下列句中加粗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其负大也无力②常以身蔽沛公

  B.①夫列子风而行②以疲病之卒狐疑之众

  C.①未有知其者也②乃重岳阳楼

  D.①百里者,宿舂粮②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之积也不厚

  B.之二虫又何知

  C.甚矣,汝之不惠

  D.定乎内外之分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A.翱翔蓬蒿之间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一官  效:授。

  B.彼于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到达。

  C.辩乎荣辱之境:边界、界限。

  D.而六气之辩 御:驾驭。

  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征一国者

  B.汤之问棘也是已

  C.辩乎荣辱之境

  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8.下列对本段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修养精神,体会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才可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逍遥游(节选)

  庄 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⑧。今夫犛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 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ɡ):浮。澼(pí):在水中漂洗。 (kuànɡ):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ɡ):黄鼠狼。⑧罔:网。罟:网的总称。⑨犛(lí)牛:牦牛。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相同。

  C.立之塗,匠人不顾 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夭:夭折。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②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B.①大败越人,裂地而封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①今子言大而无用②而宋荣子犹然笑

  D.①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②远而无所至极邪

  1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子善于“化无用为有用”思想的一组是(  )

  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③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④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⑤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⑥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13.下列对原文内容或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龟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5.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精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活就是一部哲学史,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阅读下面的短文,揭示其哲学意蕴。

  等 车

  等了好久,终于有客车过来了。一团人你争我抢涌上车门。车里,拥挤不堪。

  客车摇摇晃晃地走了。

  三分钟后,又一趟客车过来,很空。

  那些没挤上、或没坐头趟车的人,从从容容上了车,大摇大摆坐了座位。十几分钟后,这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下第七周周考语文试卷 2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寒暄(xuān) 朱拓(tuò)监生(jiàn) 草窠(kē)

  B.踌蹰(chóu) 惴惴(zhuì)陈抟(tuán) 模样(mó)

  C.间或(jiàn) 谬种(miù)驯服(xùn) 新正(zhēng)

  D.俨然(yǎn) 形骸(hái) 炮烙(pào) 咀嚼(jǔ)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处心积虑之作,都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B.鲁迅的祖父因帮助亲戚行贿而入狱,祸不单行,接踵而至的是鲁迅的父亲因病去世。

  C.父亲虽然宵衣旰食地拼命下地干活,但一家五口人仍然难以温饱。

  D.对美韩接连不断的军演,朝鲜政府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针锋相对地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其实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B.搞清楚工人和企业主这些微观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和匹配的行为,对于了解失业率的决定因素,解释工资的形成机制,制定降低失业率的政策都十分重要。

  C.开征房产税,提高房产持有的成本,现阶段更是可以起到打击投机、打击囤积居奇的作用,把市场上种种非真实需求的泡沫挤掉,从而对平抑房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D.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福建的闽江、九龙江,广东的珠江,海南的南渡江等,都出台了限制河砂开采的法规。

  二、语言应用

  请你结合示例,在《祝福》中任选一位人物,写一副对联,要求能概括出该人物的命运或形象特点。

  示例:《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上联:聪明伶俐处处留心;下联:小心谨慎时时在意。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么? ”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阿阿,你 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间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1.“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2.柳妈与祥林嫂的谈话可以分成两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其谈话要点。

  3.鲁迅先生的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眼睛,在这段文字中的划线处,分别描写了柳妈的眼和祥林嫂的眼,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两处描写的作用。

  4.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她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的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地。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褪了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只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分析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3.试分析文章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小说的最后一段作者以想象和细节描写结束全文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