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时间:2021-03-31 15:03:50 高三 我要投稿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文综历史试卷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古代“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

  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25.《中国社会史》在评价清前期经济时说:“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以其生

  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以下最能说明上述论断的现象是

  A.当时中国是东亚、东南亚贸易的中心地区

  B.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贸易长期出现逆差状况

  C.当时中国生丝、茶叶、瓷器畅销世界各地

  D.当时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

  26.《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

  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迅猛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27.孙中山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

  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

  A. 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求 B. 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

  C. 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28.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

  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B.人民的思想在当时都有所改变

  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29.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

  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0.西塞罗说:“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

  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从语意判断,西塞罗此处评价的是

  A.埃及法老专制 B.雅典民主政治 C.罗马法治精神D.西欧封建制度

  31.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史,历史学家称其为“近代史”。下列选项最能代表近代历史发展特色

  的是:

  A.人文主义兴起,社会走向世俗化,宗教信仰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B.工业发达以后,农业的产值日减,导致工业国家不再重视农业

  C.封建制度解体,民族国家兴起,政治权力结构由分权走向集权

  D.中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新产物,也是近代社会变化的主要推手

  32.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

  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表一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表一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3.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

  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34.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

  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35.“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

  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人间喜剧》B.《母亲》C.《老人与海》D.《巴黎圣母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40.(25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华人的梦,如何才能真正富强,这才是最关键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试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堆柱顺序:英1德2美3中4)

  ——资料(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国。在具体

  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一,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简

  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如何成为力量来源。(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分析明清以来(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家的对策。(9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三: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

  表四: 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

  比较表三、表四,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4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有学者认为,秦以后中国历代的变法大致可以分为征农、征商和农商并征三种类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最典型的是北魏均田制……颁布条文中有“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之规定,租调制以“一夫一妇计”……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都是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特别是“摊丁入地”因法律上先已宣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即将舍地税人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征商型变法,西汉的桑弘羊变法是其典型。盐铁官营……

  篇二:高三历史冲刺练习三

  2016届高三历史冲刺练习<三>

  24.《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鲁隐公)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鲁桓公)何以贵母贵也。”这种立嗣方式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实施的目的是防止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祸乱

  C.表明王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D.表明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2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26.《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执行死刑时由刑事事务官监场,对一切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诉”;“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些规定

  A.维护了奴隶主利益 B.是习惯法的汇编

  C.体现了奴隶制民主 D.保护了私有财产

  27.“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D.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28.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强调挑战王权专制,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

  C.强调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D.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权

  29.“不合宜者,渐渐消亡,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力。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材料中的“其说”是指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

  C.法拉第的电磁感应 D.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3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31.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材料反映出

  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门的共识D.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32.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人士提出过很多主张。以下观点在提出时就得到群众广泛支持的是

  A.北大学生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张謇的“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C.严复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D.郑观应的“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33.某一历史文件中写到:“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

  A. 促进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兴起 B.在形式上奠定了和平建国的基础

  C.表明国共谋求实现第三次合作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4.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

  35.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一大片” C.独立自主D.“另起炉灶”

  40.(25分)自古以来,中外城市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

  迁。城市化问题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发史》等

  材料四 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差异很大的原因。(1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利与弊。(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明朝与西欧在17世纪的历史发展状况对比

  提取两项有关明朝与西欧的不同历史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分析说明符合史实且合理充分。)

  45. (15 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秦以后中国历代的变法大致可以分为征农、征商和农商并征三种类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最典型的是北魏均田制颁布条文中有“乐迁者 10 / 12 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之规定,租调制以“一夫一妇计”明朝的“一条鞭” 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都是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特别是“摊丁入地” 因法律上先已宣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即将舍地税人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征商型变法,西汉的桑弘羊变法是其典型。盐铁官营盐铁的生产和运销,一切由国家包揽古人云“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材料二 典型的农商并征型变法,是王安石变法。在征农方面他首先推行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在征商方面王安石推出了市易法,“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以上材料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征农型变法的演变趋势。如何理解“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7 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征农、征商方面措施与材料一中同类措施的主要不同点。(8 分)

  40.(1)中国:中央行政控制强;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国家官营经济占主导;(实行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任答3点,3分)

  西欧: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民营)商业影响较大。(3分)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6分,每点两分,三点即可)

  原因: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最少两点)

  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3)利: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3分,答出任意3点)

  弊:环境污染损害健康;功利主义和商业气息浓厚,淡漠了人的感情。(2分,言之成理、符合事实,酌情给分)

  41.(12分)

  评分建议:提取信息准确,明朝与西欧比较内容符合史实。(6分)能从明朝与西欧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不同逐项说明(6分)

  45.

  (1)趋势:以“税人为主’’向以“税地为主’’转化(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为以土地为主)。(4分)理解:盐铁专卖制度,利用国家垄断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表面上是征收商业税,实际上对人口众多的农民实现了间接征税(间接地榨取了农业赋税)。(3分)

  (2)均田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农均与土地直接相关,而青苗法和免役法避开土地占有问题而征农;(4分)盐铁官营是对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进行垄断经营,而市易法是对一般商品的垄断性经营。(4分

  )

  篇三: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9.北宋前期,军队人数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但宋神宗时期,军队总数由原来的110余万减少至80余万。这说明( )

  A.北宋中期兵源匮乏

  B.与少数民族作战,损兵折将

  C.王安石军事改革卓有成效

  D.财政困难,招兵养马捉襟见肘

  答案 C

  解析 “省兵”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

  10.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答案 B

  解析 保甲法规定,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让成婚的儿子分家而过,就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11.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能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而导致失败。而B项属局部性原因,D项是指王安石变法被废除。

  12.“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 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 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C.①③

  答案 A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3.下图为元朝行政机构示意图,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B.枢密院负责纠察百官

  C.御史台统领全国军事

  D.宣政院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

  答案 A

  14.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制度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这一制度的实行与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是

  ( )

  A.没有关系

  C.促进作用

  答案 C

  解析 通过一条鞭法的实行,促进了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5.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主要原因是( )

  A.明神宗的反对

  B.改革收效甚微

  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

  D.张居正为官暴戾

  答案 C

  解析 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

  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B.阻碍作用 D.有关系

  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10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10分)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17.有学者认为,秦以后中国历代的变法大致可以分为征农、征商和农商并征三种类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最典型的是北魏均田制颁布条文中有“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之规定,租调制以“一夫一妇计”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都是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特别是“摊丁入亩”,因法律上先已宣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即将舍地税人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征商型变法,西汉的桑弘羊变法是其典型。盐铁官营盐铁的生产和运销,一由国家包揽古人云“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材料二 典型的农商并征型变法,是王安石变法。在征农方面他首先推行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在征商方面王安石推出了市易法,“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以上材料摘编自程念祺

  《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征农型变法的演变趋势。如何理解“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10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征农、征商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一中同类措施的主要不同点。(10分)

  答案 (1)趋势:以“税人为主”向以“税地为主”转化(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为以土地为主)。

  理解:盐铁专卖制度,利用国家垄断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表面上是征收商业税,实际上对人口众多的农民实现了间接征税(间接地榨取了农业赋税)。

  (2)均田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农均与土地直接相关,而青苗法和免役法避开土地占有

  问题而征农;盐铁官营是对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进行垄断经营,而市易法是对一般商品的垄断性经营。

  解析 第(1)问“演变趋势”依据材料“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到“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理解”依据材料“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得出国家垄断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表面上是征收商业税,实际上对人口众多的农民实现了间接征收农业赋税。第(2)问依据材料进行比较概括:均田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农均与土地直接相关,而青苗法和免役法避开土地占有问题而征农;盐铁官营是对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进行垄断经营,而市易法是对一般商品的垄断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