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
【高三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
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痉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19.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4分)
20.作者为什么说“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5分)
21.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本章内容具体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9.(4分)①“东坡”是他被贬黄州后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农耕的地方,这里有他辛勤的汗水,更有他自力更生的快乐,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故以“东坡”为号。②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他此时是一个被贬的人,而且受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他选择做隐士。③他的思想开始转向宗教,想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解脱安宁,但他选择的是参禅而不是遁入空门。此刻的他,恰恰是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以“东坡居士”自称,符合他的处境也符合他的心境。④他以这段特殊的经历的标志为号,表明他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辱,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豪,这体现出他的豁达快乐的天性。(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0.(5分)这句话是对苏东坡的赞美与肯定(2分)。赞美苏东坡具有人道精神,在被贬遭难的时候,还心系百姓疾苦,而且亲自奔走,通过救婴儿来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宗教应该以救人渡生为宗旨,不如此,则毫无意义。苏东坡身体力行了宗教救苦救难的教义(3分)。
21.(6分)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更可贵的是,他的快乐是跟百姓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林语堂举了许多事例来表现这一点:①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②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③做菜之乐。苏轼从庸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④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⑤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⑥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能答出三种快乐并能适当解释即可,每点2分,共6分)
魔星高照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牛年的春晚中,凭借一枚戒指、几只鸡蛋,刘谦,这位来自台湾的魔术师以“奇迹”的速度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他的这句口头禅也成为了一句流行语,那么,奇迹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
7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谦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魔术的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了他。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商场门口看这个人变魔术。刘谦的魔术天分从那个时候显露出来了,“很多大人才会的魔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很快熟练掌握,有的时候看别人变,我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刘谦对魔术的热爱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喜欢,我会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忘练习手法。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用硬币练习,一不小心硬币就掉到地上,老师看了我一眼,以为我会收敛,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练,又掉,直到老师忍无可忍,把我身上的硬币全部没收。”直到现在也一样,刘谦的爱好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是K歌或出去玩,他一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用他的话说,魔术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刚开始上台表演时,刘谦很紧张,不苟言笑。他的表演带给观众的多是紧张和惊奇,少有笑声。妈妈一直很支持刘谦表演魔术,她发现了这个问题。“观众走进剧场,主要还是来寻找快乐的。可你没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妈妈希望你在舞台上表现出轻松、快乐的一面。”这是妈妈给刘谦的提醒和告诫,这让刘谦恍然大悟。在以后的表演中,刘谦开始不断尝试给魔术加入新的元素,例如幽默的语言、俏皮的表情和动作,给观众带来惊奇之外的快乐。而也正是这些突破,使刘谦的魔术表演大受欢迎,而刘谦也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魔术师的偶像明星。这些变化也给刘谦的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我的口头禅是‘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舞台上的话。生活中,我更希望自己常说的是‘哪怕没有奇迹,你也要快乐和笑口常开!”’
2009年春节,刘谦在央视春晚通过8分半钟的《魔手神彩》将奇迹展现在13亿观众眼前。自此,魔法王子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2009年5月7日,刘谦的魔术亚洲巡演成功在南京拉开序幕。巡演首场获得了极高评价,观众纷纷以“完美极了”来评价这场首演。5月9日,刘谦在巡演中成功地用5秒钟时间分开混在一起的盐和胡椒粉这一魔术,并承诺以后不会再次公开表演。他透露了“一生只可表演一次”的秘密:“两年前在匈牙利,我在街头看到一位老先生,他可以将混在一起的不同颜色的沙子在10秒钟之内完全分开。我当时想了很久,没想出来。我回去想了2个月,真的想不到。我就去找这位老先生,他说这是他的秘密。我回国以后,继续想怎么也想不通,四个月后我又去了一趟匈牙利,我又找到了他,我说我是个魔术师,我真的非常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那位老先生最后说,我可以告诉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这个魔术你一生只能表演一次。”
刘谦掀起的魔术浪潮也在各家电视台之间引发了一轮“魔战”。目前,已经有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五家卫视打出了魔术牌,刘谦更成了你争我夺的目标。安徽卫视在新节目“星光魔范生”中网罗国际顶尖魔术大师:江苏卫视大力推出“我的魔术猜想”;4月中旬,湖南卫视将播出刘谦、汪涵强强联手打造的“金牌魔术团”;四川卫视也亮出了独家秘笈,由刘谦主持的《魔星高照》目前亮相。
与此同时,电视和网络上却也出现了不少魔术揭秘节目。央视春晚后,刘谦“鸡蛋下戒指”的魔术一跃成为牛年网络的第一问,各种“揭秘”的版本也层出不穷。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刘谦说:“如果不是建设性地揭秘,那么当你知道答案后,你只会瞧不起它。魔术是一个清晰的梦境,一个美梦醒了,还会有什么乐趣呢?”刘谦表示,对于魔术师而言,魔术的表演方式可能有100种,“魔术的乐趣在于想像的空间带来的美妙感受”。对于每一个魔术师来说,创造一个魔术的过程十分艰难。“我最快要一个星期,有时候要两三年,春晚的那个魔术,我从设计到表演用了3年,以后我都不会去解密它。”同时刘谦庆幸网上众多的发帖揭秘者当中没一个是职业魔术师。“我要向大陆魔术师的专业素养与操守道德表示敬意,我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人已经猜到。”
16.结合文本,分析刘谦成为一位成功魔术师的条件有哪些。(4分)
17.文本中作者多次引用了刘谦自己的话,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5分)
18.有人肯定刘谦的走红将对小众化的魔术带来积极的意义;但也有人说魔术大众化,使魔术前景堪忧,甚至表示刘谦已红,魔术将死。你认为刘谦的走红和由此产生的魔术热是利还是弊?(6分)
参考答案:
16.【信息整合】(4分)
①魔术方面的天分。他小时候就可以很快学会或悟出一些比较难的魔术;
②对魔术的热爱。他对魔术充满了热爱。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时刻练习;
③妈妈的支持。刘谦妈妈对刘谦的支持和建议使他的魔术表演不断进步,广受欢迎;
④对魔术的执着。不论是小时候每天放学都去看人魔术,还是为了学到新的魔术想了几个月,而且专门又出国学习。(答出其中一点1分,二点2分,三点得4分。若能够根据文中答出“善于思考”、“创新”、“勤奋”等也可相应得分。)
17.引用传主的原话,更为直接地(真实地)展示传主的经历,(1分)同时增强了传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1分)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传主的精神。(1分)例如刘谦讲自己上课时不停练习魔术,就直接体现了他对魔术的热爱,同进表述生动,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2分)(作用3分,结合文本2分,文本选取可以不同,但必须是刘谦的原话部分。)
18.【问题探究】(6分)
我认为这些对魔术的发展是有好处的。(1分)刘谦的走红掀起了魔术的热潮,不论媒体还是观众都对魔术产生了很大兴趣,例如各大电视台争相制作播出魔术节目和刘谦魔术巡演的展开,这必将推动魔术本身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魔术师互相学习交流提高技艺)。(2分) 魔术的普及和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带给人们美妙的享受。(3分)
我认为这些对魔术的发展是有害的。(1分)魔术不同于其它一般表演形式,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知的神秘感(“是一个清晰的梦境”),这—特点决定了魔术是属于小众化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2分)刘谦的走红掀起了魔术的热潮,魔术由小众艺术变成了大众娱乐,很多人模仿甚至揭秘,包括刘谦在内的不少魔术师的魔术都遭到揭秘,魔术失去了自身的神秘感(“一个美梦醒了”),反而使人们失去了对魔术的期盼感,这不利于魔术的健康发展。(3分) (若持“利弊辩证”观点,只要能言之有理,可视为合理答案。)
【高三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07-24
高一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07-24
高三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07-28
九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07-24
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07-24
阅读专项练习04-23
高三语文升学练习试卷07-18
高三语文暑假练习试卷07-18
高三语文进阶练习试卷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