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

时间:2021-08-10 09:54:36 高三 我要投稿

2017高考三模语文试卷

  【2017高考三模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2017高考三模语文试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

  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道德记忆可以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党派、军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同时,个体道德记忆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目的性)的深刻影响。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集体道德记忆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也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而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但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因为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里的其他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民族是一种人类集体。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拥有集体性道德生活经历,也都会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伦理思想传统,并且这种传统会通过它的集体道德记忆不断传承和传播。然而,不同民族所拥有的集体道德记忆是不同的。有些民族历来主张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和平相处和互利共赢,因此,他们的民族集体道德记忆充满着他们促进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同生共荣的内容。有些民族历来崇尚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征战和侵略,因此,他们的民族集体道德记忆充满着他们试图用武力征服、控制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内容。

  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由于长期在同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生存和发展,同属于一个民族的成员在道德生活方式和道德生活内容上容易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他们的许多道德生活经历是共同的,他们也会因此而形成大量民族性的集体道德记忆。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集体道德记忆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人类集体对其过去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承担集体道德责任。如果一个集体缺乏应有的集体道德记忆或故意抹杀它的集体道德记忆,它就不可能对其过去承担相应的集体道德责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集体道德记忆的一项是

  A.2008年,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是独特的,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夏季奥运会中涌现的道德力量和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道德力令人振奋。

  B.北京的圆明园唤起国人对历史上的屈辱的记忆,激发人们为民族自强而努力的情感,圆明园遗址的断壁残垣在夕阳辉映下所展示的是一种悲壮的美。

  C.2013年,备受关注的“四川老太诬陷儿童案”在网上流传,事后,作为当事人的9岁儿童表示以后遇到老人倒下还是会去扶。

  D.人们探讨舟曲的泥石流之类的天灾和纳粹的犹太人大屠杀之类的人祸,可以使人在天灾再次发生时不至于麻木不仁和避免直接毁灭人性的邪恶事件的再次发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在个人身上,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能力来发挥作用,一个人只要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就具有个体道德记忆。

  B.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受到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的影响,它深刻地影响着集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使集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

  C.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它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

  D.集体道德记忆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它是通过从属于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成集体“头脑”而发挥作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作为其参与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里的其他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B.不同民族所拥有的集体道德记忆不同,有些民族崇尚征战和侵略,有些民族主张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因此,不同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有着不同的内容。

  C.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记录着民族的过去,是同属于民族的所有成员的,他们在同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生存和发展,他们的道德生活经历是一样的。

  D.能否承担相应的集体道德责任与是否具备集体道德记忆有关,集体道德记忆的形成有利于推动集体对其过去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承担相应的集体道德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城陷,复没于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秸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下狱。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祐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世祖闻而壮之。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僧祐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祐为都督城东诸军事。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世祖闻之,驰往临哭。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节选自《梁书·胡僧祐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陷,复没于魏 没:埋没 B.性好读书,不解缉缀 缉缀:写诗作文

  C.世祖闻而壮之 壮:认为……勇壮 D.所向摧殄,贼莫敢前 摧殄:摧毁消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僧祐“有武干”的一组是(3分)

  ①频上封事,高祖器之 ②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

  ③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 ④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

  ⑤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 ⑥明于赏罚,众皆感之

  A.②③⑤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僧祐有卫国兴邦之才。他上书言事深得高祖器重,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等官职,在南天水、天门两个郡做太守,在任上留下了好的政绩。

  B.胡僧祐喜欢读书,但文才低下。每次在朝廷宴会上,他都尽力写诗,可诗句文辞粗野,常被人调笑戏谑,而他不以为意,认为自己的诗作得很工巧。

  C.胡僧祐为国效忠,誓死赴难。侯景进犯,王僧辩被困,世祖命他增援,出发前他对儿子说,可准备两扇门,吉、凶分别由朱、白门进家,不取胜就不回来了。

  D.胡僧祐忠于职守。西魏敌寇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出击,他不辞辛劳,尽职守城,最终因中流矢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下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睛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②与心同。

  【注】 ①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的。 ②《庄子》语:“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8.诗歌颔联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重言外之意、言外之情,请从诗歌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说明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

  (2)《诗经·氓》中弃妇自诉在夫家时非常辛苦,早起晚睡,天天如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生活闲适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囚 装

  【埃及】 纳吉布·马哈福兹

  每当火车进站的时刻,香烟贩贾贺夏总是第一个来到札格吉喀城火车站。在这个他认为方便兜售香烟的好地方,他无比精神地来回奔忙于月台上,用两只小眼睛熟练地搜寻着顾客。

  至于对他从事的这一行业,他当然和大多数人一样,会自叹命苦,而不禁怨天尤人。假若他对工作能有所选择的话,他愿意当一个有钱人的司机,这样他便能够穿着入时,享受佳肴。还有他愿意选择司机这一行的特殊理由是:有一次,他看到基尔(一位有钱人的司机)在街上不仅对女佣娜巴维亚大献殷勤,并且得意洋洋地向她求婚道:“我不久就会带婚戒来。”而她也媚态百般地微笑,并假装是在整平头巾似的把它解下来,以便露出她那一头黑溜溜的头发……看到这一幕,贾贺夏内心不禁热血沸腾,妒火中烧,因为他早就为她那一对乌黑的眼睛着了魔。

  他也经常在她来回于工作的路上,百般试图和她照面接触。直到有一次,他和她单独在巷中碰到了,他便重复着基尔对她说过的那句话:“我不久就会带婚戒来。”但是她却掉过头去,皱皱眉头,轻蔑地说:“你还是给自己弄双木屐吧!”

  因为嫉羡基尔的工作,他怀抱着希望去努力工作,并忍受艰辛。这天傍晚,他又带着香烟盒子到车站来兜售香烟。火车像一团云雾,由远而近。贾贺夏赶紧跑向乘客拥挤的车厢,却惊讶地看到车门边有武装的士兵,以及许多外国面孔,他们漫不经心地朝窗外望着。他们是一群被掳的意大利战犯,正被解送到战俘营去。

  贾贺夏困惑地立在那边,检视着这些满布尘灰的脸孔,刹那间,他觉得有点失望了。因为他知道,这些梦想着香烟的可怜虫是没有钱来满足他们的烟瘾的,他对他们投以不屑的眼光。然而在转身回去时,他却听到有人用外国腔的阿拉伯语叫道:“香烟!”他用惊讶而怀疑的眼光看了看那个人,接着用食指和大拇指互相搓摩着比画了一下:钱呢?那个阿兵哥会意地点了点头。贾贺夏小心地走过去,站在他手够不到香烟的地方。这位阿兵哥静静地脱下了夹克,晃了晃夹克说:“我拿这个当钱吧!”

  有点吃惊的贾贺夏半带兴趣地检视了镶着黄色纽扣的灰色夹克。他的心急促地跳着,但是为了表示自己不是那么单纯愚笨,同时也不想显露出自己受到这位意大利仁兄诱惑的心,他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包香烟,并伸手要去拿夹克。阿兵哥皱了皱眉头叫道:“一件夹克换一包香烟?换十包吧!”贾贺夏摇了摇头表示拒绝。士兵又道:“那七包啦!”他又同样地摇了摇头,并装作要离开。阿兵哥又对着他叫:“过来吧……我拿四包就好。”他理也不理,并且点燃了一支烟,悠然自得地抽着,以表示对阿兵哥的交易没兴趣。当士兵降到两包时,贾贺夏拿了夹克,给了他两包烟。

  他用心满意足的眼光检视了一下夹克,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他把贩烟的盒子放在椅子上,穿上夹克并扣上纽扣。虽然衣服宽松,他也不在意。他得意地拿上香烟盒子,在月台上骄傲地穿梭着,同时眼中浮现出身着长袍的娜巴维亚的形象,心中暗想:如果现在你看到我,你绝不会再对我不屑而掉头离去吧,基尔也不再有什么可以炫耀的了吧!

  然而,他想到基尔身穿的是全套西服,而不是只有一件夹克。那么要怎样来弄到一条裤子呢?他想了一下,想到把头伸到火车窗外的那些犯人头脑里大概都有同样的念想吧,心头涌上了贪婪之情,并慢慢走向火车,放胆地叫着:“香烟!香烟!一条裤子换一包烟……”他重复地如此叫着。当一个阿兵哥要脱下夹克时,他赶快上前示意他且慢,接着便指着他的裤子,表示那才是他所要的。阿兵哥不屑地耸了耸双肩,脱下了裤子,达成了交易。贾贺夏喜出望外地回到原来的坐处,穿起裤子来。

  很快他就穿戴完毕,现在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十足的意大利士兵了,或许还有什么欠缺的吧?如果想要和基尔一样的穿扮,那么也要有双鞋子才行。于是他拿起烟盒,快步朝火车走去并叫道:“香烟……一双鞋子换一包香烟……”但是在他还没找到新的交易者时,火车要开动的汽笛鸣了起来,所有的卫兵也跟着忙起来。

  贾贺夏停住了脚步着急着,双眼布满痛苦与懊恼。当火车开始动起来时,在车前的卫兵看到了他,怒气冲冲地先用英语,然后用意大利语向他咆哮:“赶快上车,你这个犯人,上车!”贾贺夏一点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转过身背对着卫兵离去。卫兵握紧拳头向他恫吓,并用枪瞄准了这个毫不理会他的年轻人……向他开枪。震耳欲聋的枪声响了,接着,便是一声痛苦悲凄的喊叫,香烟盒子从贾贺夏的手上掉了下来。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香烟贩贾贺夏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他想像他的情敌基尔那样做个有钱人的司机,但没有人愿意提供给他这个机会。

  B.小说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展现了贾贺夏思想变化的过程,突出了该人物的多重性格,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贾贺夏和基尔两人都对娜巴维亚求过婚,得到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结果,这说明埃及女性在爱情婚姻上很重视身份,很现实也很功利。

  D.意大利战犯在被解送至战俘营的途中没钱买烟,只好用所穿衣裤来交换香烟,这一内容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表现了作者的反战思想。

  E.小说结构安排精巧缜密,环环相扣,在悲剧性的故事中突显了主题:只有掌控好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作品中的贾贺夏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分析作品中哪些情节暗示了结局的合理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囚装”为题目,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梵高:情之热烈,心之悲悯

  丰子恺

  梵高幼年的生活,只是亲近田园的自然。他的性格从小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笑。他的身材矮短,背脊稍向前屈。头发带红色,额上多皱纹,颜貌古朴,显然是一个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的人。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向一个美术家的助手索得一块黏土,拿来塑成一只小象,手法非常精巧,犹如学过雕塑一样。又有一天他看见一只花猫跳上庭中的苹果树,就在纸上描出它的活泼的姿态,笔致非常灵动。然而他这成绩不是技术的产物,乃热情的产物。他向来不习雕塑与绘画,一旦心有所感,形象就会得心应手地产出。他一生并未受过正式的绘画的基本教育,他的杰作都是随感兴而产出的。这特点从小就已显露。

  梵高有一颗强烈的宗教心。他在比利时的时候,已曾把所见的不能忘怀的情状,用真挚的态度描表为绘画。作业中的坑夫、小舍前的男子、拾石炭屑的女子……题材类似米勒而盛情比米勒更为激烈。

  自从父亲带他从比利时归家之后,虽然他的身体离开了那苦难的群众,然而他们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他的眼前。“用绘画来表现!”这念头崛起在他的胸中。从此他把自己的全身奉献于绘画——其精神完全与从前的奉献于苦难的群众一样热烈。

  不但父母亲不欢喜他描画,画布与颜料的钱也没有着落!在父母看来这不过是浪费。因为他的作画,完全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的念头,只晓得追求他的“真实”。家庭的圆满和爱,从此有了缺陷,终于使梵高不能再留在家中了。

  梵高飘然地逃到海牙。用他犀利的眼光,赏识其地的风物,又批判来自诸画家的艺术。他对于米勒尤富有崇敬之情,因为他与米勒同是用了宗教的敬虔的态度而进于画家的生涯的。他就作一幅素描,题名为《悲哀》。画中所描的,是一个病弱的女子把脸孔隐于两手中,俯伏在膝上哭泣。枯草一般的黑发垂在她的颈与肩的没有光泽的皮肤上。阳春已到人间,她的脚下有嫩草萌芽着,她的旁边有果树开花着;然而在她如同不见,只管哭泣,叹息。

  这画的模特儿,是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的伶仃孤苦的母亲。她每天叩访画家的画室,为他们当模特儿,拿所得的钱来养活六条性命。梵高有一次雇用她,听她诉说了她的长而悲惨的故事,热情的宗教徒兼画家十二分地感动,决意要为她减却一点苦恼。他慷慨地允诺这女子,从明天起,由他担负她家六口的生活费。于是,梵高又将陷入像在比利时时候的穷困了。

  父亲得知了这消息,亲自来海牙探望儿子的情形。就和在比利时一样,带了他一同归家。

  新迁居的小村是织工所集居的村落,富有特别的诗趣。低矮的房屋,宽广的农场,夹道的胡桃树。有质朴的'村人、园丁、农夫,劳动者们憧憧来往于其间。

  这些于梵高都是美妙的题材。他每天朝出晚归,没有片刻的休息,为了采择画题,不问路的远近。普通人所欢喜的事物,往往是他的好题材。贫苦的人、拙陋的人,在他看来反觉得可爱。他能用同他们一样的朴素的调子,和他们攀交,请他们做模特儿。他对于模特儿,不但从丰报酬,遇到小孩子或老人的时候,又备糖果、烟草,亲切地款待他们。

  他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常常对着日间所描的画,一面端详,一面咀嚼。有时对着画出神。他的心中、眼中,只有画;口中咀嚼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也不知。家族的谈话转到了关于文学的问题上,他就兴味津津地参加,而且见解很高。他的论调能使全家的人倾听。

  他的作品源源地产出。他所选的题材,第一是劳动者。他对于劳动者一向有好感;从比利时归来以后,这好感更深,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痛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了。他的初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劳动者生活的深刻的表现。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他都不描。因为他的心一向不被牵引向上流社会的方面。又因为他的经验范围限于下层阶级,对于下层生活的风俗、习惯、气质,都有彻底的理解。他用急迫的态度来描写他们。不但表现他们的外部的形态,同时又描出他们的内部的生命。

  这倾向达于顶点的时候,他描出一幅代表性的作品,题名日《吃马铃薯的人》。北方特有的阴暗而污秽的农家的内部,一天的劳动完了之后,男女五个人围着食桌,啖马铃薯,酬偿他们的一天的辛劳。这可说是他当时怀抱的露骨的表现,是他的荷兰时代的代表作品,他的全生涯的纪念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梵高的艺术创作技巧很高,八岁时他就能以非常精巧的手法用黏土塑小象,用非常灵活的笔致描出花猫跳树的活泼姿态。

  B.在比利时期间,那些苦难群众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梵高的眼前,他用真挚的态度把不能忘怀的情状描表为绘画,把自己的全身奉献于绘画。

  C.梵高和米勒都是以宗教的敬虔的态度作画,并且两人的作画题材相似;梵高对米勒怀有崇敬之情,而且对绘画投入的盛情更激烈。

  D.父亲两次在梵高陷入穷困之时带他一同回家:第一次是他在比利时时,第二次是他在海牙担负起一个模特儿一家六口的生活费时。

  E.梵高的作品都是表现下层劳动者的生活的,他的生活经验范围也仅限于下层社会,他对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气质都有彻底的理解。

  (2)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个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梵高在绘画领域能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评价梵高是一个有“草根”情结的画家,文中哪些事例表明了这一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内并不缺少对动漫有天赋的孩子,可惜往往因为家长、学校观念的偏差,孩子的才华被埋没,怀才不遇。我国动漫制作水准常年裹足不前,与这样的社会现实不无关系。

  B.灾难是爱心集结号,是救灾动员令。云南地震后全社会瞬间聚集起广泛的爱心能量,在同病相怜的情感共振下,人们心手相连,纷纷驰援云南。

  C.到了李老师真的要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孩子们一下子围住了他,各人赠送各人心爱的礼物,李老师收也不好,不收也不好,进退维谷。

  D.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在正本清源,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清理党内歪风邪气,开展一年多来,已有了很大成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吉尔伯特·费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南京青奥组委会按照最高标准进行各方面的筹备,不仅超出了奥委会的预期,而且按规定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B.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济南市疏堵结合,规范提升,综合治理,引导露天烧烤餐饮业户进入特设的场所经营,把露天烧烤变得健康、有序。

  C.为阻止“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极端组织成员向库尔德地区的推进,根据指示于8月8日向伊拉克的辛贾尔镇发起空袭行动,多名ISIL成员被击毙。

  D.目前,我市正根据国家级卫生城市标准,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研究出台长效管理办法、立法程序,提供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保障。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些媒体称,随着美国开始推行“经济优先”战略,美中可能在非洲短兵相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毕竟,如果美国推行的“经济优先”的“非洲战略”能真正惠及非洲人民,我们是乐观其成的。

  ①他们认为美中两国对非经济战略侧重点不尽相同

  ②更谈不上要在非洲战场上进行所谓严酷“厮杀”

  ③不过,大多数观察家并不认同

  ④当然,不排除美国通用电气等企业同“中国路桥”等企业存在利益交叉点

  ⑤但是这并不必然导致一场“零和博弈”

  ⑥对此,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社会,均需保持平常心

  A.③①⑥⑤②④ B.⑥③①⑤②④ C.③①④⑤②⑥ D.⑥③①④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学创作是一种具有明显内省色彩的个人行为。因为它是艺术创作,①______。我们曾经历过的一个痛苦的历史阶段,让作家消除个性,否认自我在文学创作中的基础作用。②______,文学事业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又因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以作品的形式发表、出版面世的,这就决定了作品和作家必须带有公共性。因此,③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校举办校园歌手比赛,请你结合歌曲内容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下面两首歌曲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富有诗意。(5分)

  第一首歌曲《长江之歌》结束,

  串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首歌曲《弯弯的月亮》。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那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终于,鸟儿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仍然幸存的话,那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2017届高考三模语文试卷06-03

2017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语文)06-03

2017届安徽省高考三模语文试卷06-03

江苏省盐城2017届高考三模语文试卷06-03

浙江省余姚2017届高考三模语文试卷06-03

潍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04-01

2017年江苏三模语文试卷06-17

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04-01

上海市2017届高考二模语文试卷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