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

时间:2021-03-05 16:46:41 高二 我要投稿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

  迎战考试,我们需要自信,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让学习始终充满动力,富有效率,直到最后征服考试,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供大家参阅。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

  一、默写(15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2)袅袅兮秋风, 。( 屈原《湘夫人》)

  (3)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楼船夜雪瓜州渡, 。(陆游《书愤》)

  (5)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渔粱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

  (8) ,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9)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0)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1)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1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1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14)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1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题。

  (一)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本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C.及仇雠已 灭 雠:与“仇”同义,仇人

  D.举天下之豪杰 举:所有的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B.少牢指古代在祭祀中用牛、猪各一头。

  C.告庙是指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二)

  高祖本纪(节选)

  司马迁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 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了郦生、陆贾的计谋,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获得胜利。

  B.刘邦率先入关却最终又能“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可见刘邦从谏如流而有远见卓识。

  C.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人心所向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

  D.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将领们有的说杀掉秦王,刘邦却把秦王子婴交给主管官吏不杀秦王,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5分)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4分)

  三、古诗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11题。

  (一)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8. 首联描绘了一幅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在这两句诗中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的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请问此联中哪两个字与作者的心境关系最为密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9. 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请简要作答。(6分)

  (二)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2)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3)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4)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10. 首句中的“惊”是什么意思?远道而来的诗人一到燕台为何而“惊”?请简要说明。(5分)

  11.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抱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一)

  谈中国诗(节选)

  钱钟书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 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 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1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意思一样。

  C.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作者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D.“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早熟的,因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没有出现过史诗和戏剧诗,而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B.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C.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D.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14. 根据原文观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

  B.庄子建构了“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的虚幻所在,李白眼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壮观仙境,可见中国的诗人是天才“空想家”,中国的诗歌,没有“地心力吸引”。

  C.晚唐词人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道:“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评论家认为“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象征着女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给读者思维无限留下发散的空间,评 论者对《望江南》结句的批评与钱钟书的诗学精神——“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是契合的。

  D.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因不忍心与朋友的分别,凄切地唱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读者能够找到与诗人相似的情感触发点,就能够跟诗人产生共鸣,否则中国诗“像吹着芦管”,只能单弦独奏,味道十分“淡”。

  (二)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 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5.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描写苏七块的声音洪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是说明苏七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精于唱戏。

  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句话运用传神的动词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C.三轮车夫张四摔伤,因无七块银元,苏七块坚决不给他治伤,当看到张四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七块“这下比按铃还快,”马上给张四疗伤,可见,苏七块是一个贪财势利,毫无同情心的人。

  D.小说 富含浓厚的“津味”,小说中出现具有天津卫方言特色的词语,如:“嘛、赛”,将人物表现得有板有眼。

  E.苏七块虽然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不去迎合任何人,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演绎着一个个现实的人生传奇。

  16. 请简要分析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17. 作品为什么以苏七块还钱赠药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4月11日,“职面人生,职掌未来”广东广雅中学首届模拟人才招聘会举行。现场邀请了来自政府机构、金融、传媒、互联网行业等61家单位的面试官,与广雅1000名高二学生 一对一模拟真实职场面试。模拟应聘的134个岗位涉及公务类、销售类、营销策划类、技术类等,前来模拟招聘的企业不乏宝洁、高盛、腾讯、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单位。

  制作简历、应聘、面试,这些高二学生也 要完成人才招聘的这一系列流程。与此同时,企事业HR并未因是中学生而对他们“网开一面”,群面、单面、全英面试轮番上阵,题目更是“脑洞大开”,全方位考验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此次中学模拟人才招聘会,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有人点赞,有人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在线咨询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

  迎战考试,我们需要自信,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让学习始终充满动力,富有效率,直到最后征服考试,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供大家参阅。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

  一、默写(15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2)袅袅兮秋风, 。( 屈原《湘夫人》)

  (3)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楼船夜雪瓜州渡, 。(陆游《书愤》)

  (5)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渔粱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

  (8) ,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9)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0)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1)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1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1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14)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1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题。

  (一)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本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C.及仇雠已 灭 雠:与“仇”同义,仇人

  D.举天下之豪杰 举:所有的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B.少牢指古代在祭祀中用牛、猪各一头。

  C.告庙是指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二)

  高祖本纪(节选)

  司马迁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 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了郦生、陆贾的计谋,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获得胜利。

  B.刘邦率先入关却最终又能“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可见刘邦从谏如流而有远见卓识。

  C.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人心所向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

  D.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将领们有的说杀掉秦王,刘邦却把秦王子婴交给主管官吏不杀秦王,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5分)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4分)

  三、古诗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11题。

  (一)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8. 首联描绘了一幅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在这两句诗中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的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请问此联中哪两个字与作者的心境关系最为密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9. 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请简要作答。(6分)

  (二)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2)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3)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4)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10. 首句中的“惊”是什么意思?远道而来的诗人一到燕台为何而“惊”?请简要说明。(5分)

  11.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抱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一)

  谈中国诗(节选)

  钱钟书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 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 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1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意思一样。

  C.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作者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D.“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早熟的,因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没有出现过史诗和戏剧诗,而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B.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C.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D.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14. 根据原文观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

  B.庄子建构了“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的虚幻所在,李白眼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壮观仙境,可见中国的诗人是天才“空想家”,中国的诗歌,没有“地心力吸引”。

  C.晚唐词人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道:“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评论家认为“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象征着女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给读者思维无限留下发散的空间,评 论者对《望江南》结句的批评与钱钟书的诗学精神——“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是契合的。

  D.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因不忍心与朋友的分别,凄切地唱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读者能够找到与诗人相似的情感触发点,就能够跟诗人产生共鸣,否则中国诗“像吹着芦管”,只能单弦独奏,味道十分“淡”。

  (二)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 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5.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描写苏七块的声音洪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是说明苏七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精于唱戏。

  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句话运用传神的动词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C.三轮车夫张四摔伤,因无七块银元,苏七块坚决不给他治伤,当看到张四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七块“这下比按铃还快,”马上给张四疗伤,可见,苏七块是一个贪财势利,毫无同情心的人。

  D.小说 富含浓厚的“津味”,小说中出现具有天津卫方言特色的词语,如:“嘛、赛”,将人物表现得有板有眼。

  E.苏七块虽然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不去迎合任何人,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演绎着一个个现实的人生传奇。

  16. 请简要分析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17. 作品为什么以苏七块还钱赠药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4月11日,“职面人生,职掌未来”广东广雅中学首届模拟人才招聘会举行。现场邀请了来自政府机构、金融、传媒、互联网行业等61家单位的面试官,与广雅1000名高二学生 一对一模拟真实职场面试。模拟应聘的134个岗位涉及公务类、销售类、营销策划类、技术类等,前来模拟招聘的企业不乏宝洁、高盛、腾讯、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单位。

  制作简历、应聘、面试,这些高二学生也 要完成人才招聘的这一系列流程。与此同时,企事业HR并未因是中学生而对他们“网开一面”,群面、单面、全英面试轮番上阵,题目更是“脑洞大开”,全方位考验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此次中学模拟人才招聘会,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有人点赞,有人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