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学校考查的出发点是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这一出发点可以繁衍出成千上万套试卷习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希望能帮助你们。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寒碜(chèn) 黯(àn)淡 佳肴(yáo) 污秽(huì)
B.面面相觑(qù) 租赁(lìn) 誊(téng)写 褶(zhě)绉
C.惆怅(chóu cháng) 屋檐(yán) 攫(jué)取 怔(zhèng)
D.细腻(nì) 凝滞(zhì) 饱绽(zhàn) 竦(sǒng)然
2.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冷若冰霜 丛冢 瘐毙 搭讪
B.鲈鱼 拘礼 自惭形秽 拗开
C.宛延绵亘 弥留 迅若流星 蹩进
D.玉砌雕栏 坍圮 死有余骨 打烊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途中的奔流行走,关于社会有了了解,关于人生也就有了一个清澈的观照。
B.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之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
C.对于本文的体裁形式,作者曾说,有人将其选入报告文学集,有人则选入新闻通讯集,当然也有选家将其选入散文集。
D.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我是再熟悉不过的。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时田园诗的恬谈,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 品 赞 B.云 品 赞叹
C.云 品 赞 D.聚 体 赞扬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最恰当,无须更换的一项是( )
A.王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学园地中默默耕耘,呕心沥血,从无怨言。
B.来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兴高采烈地参观了东湖区污水净化系统设施。
C.鸦 片战争以后,封建中国的大门被轰开了,帝国主义强盗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D.这件事很有趣,他讲得津津乐道。
6.对课文有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药》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谨被清政府杀害的事件为素材,描写了革命党人为群众牺牲了生命还得不到群众理解的悲剧。
B.莫泊桑被誉为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项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家庭发生的悲剧。
C.《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描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示了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的复杂心灵世界。
D.《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著名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波旁王朝(1814-1830)时期法国外省的社会生活。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往往放大人物各种各样的淫心贪欲。他笔下葛朗台是个贪婪、吝啬的暴发户形象。
7.有人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标题旁打了三个标点符号,依次为“?”“!”“……”,作为读后的体会,分析起来,意思应该是
A.“?”──什么药才能治好华小栓的病呢?“!”──绝不是人血馒头!“……”──那种药是……
B.“?”──夏瑜
的血是药吗?“!”──竟有这样愚味的人!“……”──可这样愚昧的人在旧中国还有很多……
C.“?”──华老栓怎么没有找到治疗小栓之病的药呢?“!”──真是太不幸了!“……”──可惜药不对症,以至……
D.“?”──夏瑜的革命是医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药”吗?“!”──辛亥革命的实践证明,辛亥革命不是医治旧中国的药!“……”──医治病态中国的“药”是……
8.下面句子,根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
②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③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
④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
⑤老妇人几乎要拉了阿弟便引她跑出去看,但恐怖心告诉她不应该这样卤莽,只得怅然地“嘘!”
⑥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
⑦“喂,孩子他爹,给他们下三碗好吗?”老板娘在老板耳边轻声说道。
⑧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9.读台湾诗《乡愁》,下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A.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隐喻出游子每时每刻都在对乡音的怀恋中度过的,从未有间断。
B.离乡后的厌倦,今日的失意,“仿佛雾里”,模糊不清,观不清更诉说不明。
C.从乡音缭绕、乡情缠绵过渡到乡愁的永恒,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喻出了“永不老去”──永驻游子心中的乡愁。
D.全诗运用形象比喻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似海洋深的愁绪、怀恋、怅惘的情感,读之回味无穷。
10.下面是对这两首诗两种美的鉴赏,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A.《鸟》诗是反映幽静美的范例。“人闲”写出了人的心静,人心是恬静的,夜也是恬静的,因此会自然地发出“春山空”的惊叹。
B.王诗写明月出来的惊动山鸟,山鸟的叫声和空谷的幽静动静对比,从而达到山更幽的意境。《鸟》诗犹如一支精美的“小夜曲”清心悦耳,沁人心脾。
C.《渔》词则是表现流动美的佳篇,翩飞的白鹭,潺潺的流水,斜风细雨便构成了流动美。
D.张词青山秀水,烟雨空蒙之中还有一个醉心垂约的渔翁,为词又平添了无限的情趣,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山水画,令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小说《梅老师》,做11-16题。
这时,梅老师不禁也慌了,但她并没有乱她清楚地知道,孩子们这样争先恐后地涌向门口,最终的结果,只会造成教室这条惟一的出路人为堵塞,从而……啊,太可怕了!
梅老师便一大步上前,把守住教室门口,同时,她嘶哑地嗓子,再次向学生们命令:“听着,按次序!谁也不准挤!谁挤谁最后一个出去!”
老师犹如军队里的将军,随着梅老师的声音响起,教室里一下子静了许多,那乱糟糟的局面也得到了控制,孩子们虽然免不了还要你推我、我拥你,可到底谁也不敢使劲往前钻了。
那呼呼又隆隆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学生们一个连着一个,在有秩序地朝教室外撤离着。
突然,原本排在教室最里边那个组的一个长得圆头圆脑、很健壮很漂亮的小男孩,似乎等不及了,又似乎有着充分的理由,只见他一窜上前来,很快就钻到梅老师的腋下,眼看着就能挤出去了。
但梅老师一把拉住了一只脚已伸在门外的男孩子,并狠狠地将他往自己身后一拽,说:“你!你最后一个出去!”
小男孩不禁抬起泪眼望了望梅老师,其他学生这时也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梅老师脸上,但梅老师似乎根本没有看见这一切,只顾用嘶哑的声音喊着:“听着!按次序!谁也不准挤!谁挤谁最后一个出去!”
这时,那呼呼的风声近得差不多可以伸手摸到了,而那隆隆的房屋倒塌声,几乎就在隔壁响起来了……
终于45个同学中的44个,也已双脚跨出教室的门槛了。于是,梅老师连忙拉过来一直站立在她身后的小男孩,并用力将他往外一推,然而──然而,时间就在这一刻停住了!天地就在这一刻合并了!随着一声闷闷沉沉的巨响,听见几十个声音在同时呼叫:
“梅老师──”
“小刚──”
梅老师睁开眼睛的时候,已是第二天的下午。
梅老师睁开眼睛的时候,齐刷刷地站立在她病床四周的44个孩子,同时叫了起来:“妈妈!”
听到这一声叫,浑身上下都裹满了绷带的梅老师,不由得伸出抖抖的双手朝四周摸索着,并声音颤颤地寻找着:“小刚,我的小刚,你在哪儿?”
回答梅老师的,便又是44个孩子那带着哭腔的同声呼叫:“妈妈……”
梅老师是妈妈。
妈妈是梅老师。
11.这篇小说为了塑造梅老师的形象,赋予了她特殊的身份,这身份是( )
A.是一位小学教师
B.是一位中年小学女教师
C.是全体学生的老师,又是其中一位的母亲
D.是一位失去了母亲的中年女教师
12.本文情节完整,对高潮部分的划定,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呼呼又隆隆的声音已越来越近……”到“而那隆隆的房屋倒塌声,几乎就在隔壁响起来……”
B.从“突然,原来排在教室最里边……”到“小刚──”
C.从“那呼呼又隆隆的声音越来越近……”到“梅老师睁开眼睛的时候,已是第二天下午。”
13.本文对小男孩的外貌描写:“长得圆头圆脑、很健壮很漂亮”起到什么作用?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表现小男孩的可爱,暗示同学们对他的喜爱,为后面危险发生时,同学们对他的齐声呼叫埋下伏笔。
B.以个别定一般,暗示44位同学都和小男孩一样可爱,从而说明梅老师牺牲亲子保护学生的必要。
C.刻画危急时刻梅老师眼中的儿子形象,暗示梅老师内心正在进行着亲情与师情的矛盾斗争,从而表现出她最后举动的可贵。
D.表现小男孩可爱,这个小生命后来失去是多么可惜,从而衬托梅老师把亲情自觉服从师情的伟大胸怀。
14.当梅老师醒来急切寻找小刚时,44个孩子作了齐声回答。小说这样安排有何意义?选出解释不当的一项( )
A.暗示小刚已经遇难。
B.孩子们目睹老师无私的行为,此刻的齐声回答饱含着对老师的感激和安慰。
C.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老师似妈妈,老师胜过妈妈。
D.反衬出梅老师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15.对梅老师这一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和故事内容的矛盾冲突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在对职业道德和自身利益的权衡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B.通过孩子的观察和体验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C.在突发的严重事件中,在母爱与师爱的尖锐矛盾冲突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D.在“龙卷风”来临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在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16.读了这篇小说,如对老师的职业作个评价,你认为哪一个最为贴切?选项是( )
A.神 B.高 C.光 D.辛劳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我坐在碧色的草地上,看原野落日,大河潮涨。眼前,那一道道湍急的水流任意切割着宽阔的河面,卷起千万个飞旋的水涡。肆虐的风,呼呼地,排山般卷起了波浪。河滩上的草儿瑟瑟地弯下腰去,几乎贴着了潮湿的地面;露出水面尺许的芦丛,断了根一般,不由自主地浮起来;天上满是卷成鱼状的云,在薄薄的烟雾中疾飞。一切都笼着烈火似的晚霞,河水、树儿、芦叶全都染上了火的色彩……我感到了自我的渺小,我的心灵在颤抖着,那是一种隐隐的恐惧。但是,在我视野的极限处,在河的下游与天宇交接的地方,忽然间,跳出一个墨绿的豆芽般大小的点来。你看它,一隐一现,霎时,就大得像一片巴掌大的绿叶了。此刻,在整个的天地间,唯有它逆着狂风和急流,神速迅捷地挺进,猛地,又变得像一柄蓝蓝的伞了。我渐渐地看清,那是一只小船,一只小得不能再小的渔船,大约两米长,宽呢,一半罢了。船头尖尖的,微微向上翘起,箭一般贴着波浪射来。船的两边,是紫色的波痕,船后飞起宝石般的浪花。小船流星般来到我眼前的河心,我已隐约地看见船中的人了。使我惊诧无余的是,这竟然是一只迎亲的喜船。喏,船头上盘膝坐着新娘,鲜红的披风猎猎飘动。船尾呢,微微前倾着身子,一手划一把桨的,就是新郎。他有着青铜色的胳膊,在夕阳下古镜般地闪亮,那么轻松自如地摆动着。那似乎不是顶着惊涛骇浪艰难地行进,而是在巡视由他们主宰的山川风云。船中装点着花儿草儿,我真嗅着了奇异的幽香。船尾上还立着两只渔鹰,居然系着几条粉色的飘带。我刚想看个清楚,可是渔鹰已凶猛地飞起,像两把银色的宝剑直刺云天,唿啦啦地撕裂着流动的云。待到它们盘旋着飞下,小船已到上游的沉沉暮霭中去了。一下子,小船不见了,晚霞也收回灿灿的光芒,风止云散,河水终于一片静寂,唯有我还坐在河边的草地上思索。那是多么奇妙的小船呀,居然一下子驱散了大自然的魔力,还人以清醒的意志。我总是不大相信那是什么渔家的新郎新娘,也许,这河上是有神灵的吧!
17.对第一段景物特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雄伟壮 B.美丽奇特
C.多姿多 D.惊心动魄
18.第一段中描写了多种景物,从作者写景的目的看,这些景物中最重要的几种是( )
A.原野落日、大河潮涨 B.急流、狂风、晚霞
C.急流、漩涡、狂风、晚霞 D.急流、漩涡、狂风、云烟、晚霞
19.对第二段中观察者“我”与被观察景物“小船”之间关系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随景 B.景随人移
C.景变人不 D.人移景不移
20.下列句子中,不含比喻的有哪几句,选出回答正确的一项( )
A.大得像一片巴掌大的绿叶了。
B.又变得像一柄蓝蓝的伞了。
C.箭一般贴着波浪射来。
D.那似乎不是顶着惊涛骇浪艰难地行进。
第Ⅱ卷(90分)
四、(18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夜深还照读书窗
葛兆光
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不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的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要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
现在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里也不过就是三本两本。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万其实是夸大而言其多。现代人又何止读万卷书?可是现代人即成不了哲圣也成不了诗圣。本来,但现代人一切都需要折斤掰两拿计算器来估量价值,加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读书已沦落到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什么不同的境地。《朱子语类》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节目。”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读书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心智的润养。
公正地说,读书可分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放过一山栏,攀登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知识。品茗呷酒漫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乐事。这时虽人问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化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将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了些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回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么?
21.①文中“临月漫披卷”与“品茗呷酒漫读书”中的“漫”字,其意思都是指什么?(不超过15个字)
②作者在文中写道:“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真意在。”这句话中的“真意”是指(不超过5个字)。
22.①在第一段中,作者说:“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从文中看,“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18个字)
②第二段中画横线处的语句在这一段中起着总结前面内容、概括后面论述的作用。请按这个要求补写语句。(不超过16个字)
23.①第一段中加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对比,指出运用对比的作用。(不超过25个字)
②第四段中加横线的语句运用了比喻,指出作者运用比喻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25个字)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现代的印刷和奢华的装帧书本失去了线装书的温馨,注重书的形式而忽视了书的内容
B.“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似的读书,急功近利,搜寻的只是书中的“小底”
C.“书中意味如盐化水中”,是指“书中意味”和读书的心智修养物我相融,潜移默化。
D.“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这句话对读书的体会,和本文有相通之处。
E.这篇随笔语言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在形象的议论中呈现着思辨的睿智和儒雅的情怀
五、(12分)
25.在下面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
理想是灯,;理想是路,;
……
26.将下面的句子扩展为一段话。
歌声传到很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根据下列划横线的文字,仿写两个句子,要符合例句的句式特点(不超过80字)
奇迹,需要的不仅是幸运女神的垂青,它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万里长城是个奇迹,因为在它身上浇铸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孟姜女的眼泪。
六、(60分)(选作一题)
1.以《项链与枷锁》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学了《项链》之后的读后感,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一段简短的话语,一幅几笔的简笔画,都会使人产生一些联想……“”和“”这两个符号让佻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记叙或议论均可。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达标检测】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综合检测08-29
语文单元达标训练12-13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10-07
高二必修5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和答案10-08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检测试题04-17
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03-20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检测题03-06
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03-05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