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时间:2021-03-20 13:41:30 八年级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基 础(24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1、默写。(10分)

  (1) ,猎马带禽归。(《野望》王绩)

  (2)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3)《黄鹤楼》中哪两句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清冷的思乡之情: , 。

  (4)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波撼岳阳城。

  (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根据拼音写出句子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4分)

  (1)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zǔ è( )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2)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jū gōng( )。

  (3)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zhāng huánɡ shī cuò( )。

  (4)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dànɡ rán wú cún(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B. 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D.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某小学校长兑现诺言,当众亲吻小猪,以此教育鼓励学生。这一行为真的出乎该校绝大多数师生的意料之外。(“出乎……意料之外”改为“出乎……意料”)

  B.2014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中老年人感怀感动,它再次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忌不要蹉跎岁月。(删去“切忌”或“不要”)

  C.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开通,使广大群众的许多困难得到了及时解决。如今,“12345,服务找政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通过”改成“由于”)

  D. 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制作”等课程。(删掉“尤其”或“更”)

  5、仿照下列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

  欣赏高山,你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桃花源记(10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寻向所志/寻病终 B.渔人甚异之/父异焉

  C.乃不知有汉/蒙乃始就学 D.蒙辞以军中多务/停数日,辞去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二)孝丐(9分)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 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吴: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媪:ǎo,老妇人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行里许(  ) (2)将以遗之(  )

  10.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俟 母 举 杯 乃 起 唱 歌 为 儿 戏 以 娱 母

  11.文章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这个“孝丐”的“孝”?请简要概括出其中两个事例。(4分)

  (三)《芦花荡》选段(10分)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2.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4分)

  答:

  13.赏析第⑧段划线句子。(3分)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答:

  1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说明老头子碰上鬼子时内心非常害怕,并且因年老了,所以动作不灵便了,才让鬼子紧紧追追上了他。

  B、“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写出了水特别清澈透明,水底的水草能看得一清二楚,烘托了鬼子们高兴过头、忘乎所以的情态,以至没发现有木桩有钩子。

  C、“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老头了敲打鬼子的动作敏捷而有力,表达了老头子对鬼子的憎恨。

  D、选文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四)翻浆的心(17分)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5.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3分)

  答:

  16.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答: x k b 1 . c o m

  17.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答:

  18.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答:

  三、作文(50分)

  19、请以“他/她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等,否则会扣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

  附加题(10分)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尔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然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节选自《朝花夕拾》)

  1. 联系原著,概括鲁迅与范爱农交往的三件事。(3分)

  答:

  2.文中划线句“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句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3分)

  答: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分)

  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09-27

九年级上册语文是第一次月考试卷12-12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2-13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0-16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04-08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04-08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01-17

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08-28

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