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现代诗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念》现代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赏析:
“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个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而心的深处,是海洋。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人物经历
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20世纪50年代中期,母亲带着舒婷和兄妹三人从漳州来到厦门,分别住在祖母和外祖母家里。舒婷从小随母亲在外祖母家长大,外祖父和外祖母给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
1969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插队到闽西山区,并在知青生活中开始了诗歌创作。1972年,返回厦门,在流水线上工作,先后当了8年工人。1977年3月,创作了诗歌《橡树》,后更名为《致橡树》,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1979年4月,诗歌《致橡树》作为《爱情诗(九首)》之一在《诗刊》在第4期上发表,刊发后广为传颂;6月,在《诗刊》第7期上发表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这也是一切》;同年,《兰花圃》开展对舒婷诗歌创作长达半年之久的讨论,影响颇大;同年6月至12月,《厦门日报》也针对舒婷的诗歌开展了一系列讨论,但讨论多以批判为主,有时候甚至是一整版一整版的批判声音;8月,发表诗歌《双桅船》。
1980年1月,福建省作协与《福建文艺》举办了一次文艺界50多人参加的诗歌创作座谈会,与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舒婷本人也出席;同年,在福建省文联工作;同年,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1981年4月,发表诗歌《惠安女子》;6月,发表诗歌《神女峰》。1982年2月,发表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同月,出版诗集《双桅船》。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10月,出版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1988年8月,出版散文集《心烟》,收进了她1970年至1987年的散文、随笔。1990年,《致橡树》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1992年6月,出版诗集《始祖鸟》。1994年9月,出版散文集《硬骨凌霄》;11月,出版诗集《舒婷的诗》。
【《思念》现代诗赏析】相关文章:
现代诗:思念04-17
思念的现代诗04-25
思念现代诗04-14
思念母亲的现代诗03-19
思念的经典现代诗歌05-01
思念现代诗歌05-17
表达思念的现代诗03-31
思念抒情现代诗05-23
秋天的思念现代诗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