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林徽因《深笑》原文赏析

时间:2022-03-09 15:08:53 现代诗 我要投稿

林徽因《深笑》原文赏析

  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国现代一个世纪的才女代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徽因《深笑》原文赏析,欢迎参考~

  深笑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赏析:

  似沁甜的泉水,似悠淡的莲花,在自然空灵中洋溢着孩子般天真的笑,缭绕着生命之美的纯洁与绚烂;诗的意境,人的意境,爱的意境,生命的意境......瞬间的笑创造无限的美丽。林徽因用女性独有的柔情、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心思,抒写《深笑》这首小诗,彰显现代诗歌的无尽魅力。

  《深笑》是一首六行节诗,全诗由问句"是谁......"领起,层层深入,复沓叠唱,充满回环之美。四个问句却只形成三个小节,在整饬中又有变化。每节六行,前四句是长句,字数从8字到11字,工整中略有参差;后两句是短句,均是2字,精短干练。每一小节,诗句都是由长到短,形成倒金字塔形,玲珑剔透,与柔美的内容相得益彰。平仄相谐,音调和美,韵角"散""恋""天"押an韵,轻盈灵动,富有音乐般的旋律感。

  诗歌的形象纯真文雅。首节的"清泉",涌出水面,像串串明珠般闪着光亮,灿烂而分散;次节"花儿",轻盈中透着细香,随风拂过,散发着生命的光芒;尾节"百层高耸的古塔""万千转动的风铃",向空间无限拓展。这些形象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典的意象,清新明快,古拙灵动,声色俱全,使诗歌充满古典蕴味。

  《深笑》高度展现了这种人性的纯美。第一层,笑甜,深,圆转而又天真;第二层,笑轻盈,无意;第三层,笑清脆悦耳,直上云天。诗人轻轻地吟唱,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让笑遍布人间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柔美,一种淡淡的却又能牵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愫。纯美的笑,纯美的意境,层层递进,凝聚着生命的和谐。

  林徽因的感情故事片段:

  说起林徽因,人们更容易想起的是她的恋情。林徽音一生有三个知名男子爱过她: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可以说三名男子都是人中豪杰,不管选了谁,她都会过得很幸福。而林最终狠狠心选了梁思成,不知是何原因。

  也许当时梁家的名头太响亮了,对一位女子来说那绝对是个诱惑也是压力。梁启超老爷子也是极其看重林徽因的,否则他不至于为了一个女子而骂自己的得意门生,他看重的儿媳妇,岂能让别人抢走抢了去?其实在争夺林徽因的这场感情纠葛上,明明是徐志摩占了上风的,徐因为林都已经离了婚,可是最后还是败给了梁思成,在这一点上,梁启超肯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但最爱林徽因的,还是金岳霖。自从认识这个女子,金岳霖的一生没有离开过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先生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身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林徽因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与金岳霖

  梁家当年住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金岳霖就住林徽因家后院;林徽因搬到新林院8号后,金岳霖又住对门的新林院9号;搬到胜因院后,依然比邻而居。他来时无需通报,自己到沙发上坐下,摇头晃脑地看远方,摆弄太阳镜,喝茶翻书,林徽因也不一定出来相见。有时出来,他就手持一本洋书,为林徽因诵读。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金岳霖仲裁。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林徽因与萧乾

  1933年11月,萧乾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蚕》,引起了林徽因的关注。她通过《大公报》副刊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做客。因为文字,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常客。

  1935年7月起,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其间,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队”。每个月萧乾都会到北平,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1936年,萧乾调到上海,同时编辑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活跃版面,他不断开辟各种“专栏”。萧乾搞的那些尝试,林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1938年夏,萧乾去香港继续编《大公报》文艺副刊,留在内地的林徽因仍然给他指点和支持。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在会场上,林徽因老远就向萧乾招手。萧乾坐到她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一声:“小姐。”林徽因说:“哎呀,还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萧乾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随即,两人又谈论起文字和作品来。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闻听这一噩耗,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萧乾重病住在北京医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萧乾应邀为文集写序。他口述,由别人整理。萧乾仔细过目后,稍有改动,最后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该序成为萧乾文坛的绝笔之作。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人物生平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族叔林觉民是民主的先驱。父亲林长民是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民国三年(1914年),林徽因与祖父来京,与父亲同住在前王公厂。

【林徽因《深笑》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原文及赏析08-18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古诗原文及赏析06-02

笑歌行唐诗赏析06-12

《爱莲说》原文赏析01-15

《孔乙己》原文+赏析01-15

金缕衣原文及赏析12-22

悲歌原文及赏析12-13

雝原文及赏析11-19

乞巧原文及赏析11-18

东山原文及赏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