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林徽因《情愿》诗歌
林徽因写这首诗时是在与曾经苦苦追求自己的徐志摩在北京香山见面期间所作。下面是林徽因《情愿》诗歌,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情愿的诗歌精选
我情愿化作冬日那最暖的一片雪花
在如梦般的佳期里落在你的肩头
为的,只是前世的相逢一笑
抑或化作一泓安静的泉
静静的照出你眼眸里的温柔
我便会像坛酒那样,醉了
可是我却不能——
娇嗔的痴笑敲碎了美梦的灵魂
你的肩头有她秀发拂过的清香
你的眸中有她曼妙的丽影
雪花有了温柔的心就会融化
清泉有了泪就会泛起波痕
消失了,模糊了,便不再是我了
那到不如化作一缕清风吧
吹尽陌上相逢的留痕
吹去寒波烟翠,明月轻舟的过往
吹散这弥漫天地间的每一天
如果有一天你听见了落叶的叹息
请细细聆听
那是诉说着树的不挽留
如果有一天你感觉到一缕微风撞入胸怀
请别拒绝
那是我离别前的拥抱!
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
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作者介绍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人物生平
不同时期的林徽因(27张)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族叔林觉民是民主的先驱。父亲林长民是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民国三年(1914年),林徽因与祖父来京,与父亲同住在前王公厂。
【林徽因《情愿》诗歌】相关文章:
林徽因《情愿》赏析03-01
林徽因的诗歌《仍然》03-10
林徽因诗歌《深笑》10-12
现代诗歌精选:林徽因的诗08-15
林徽因诗歌《八月的忧愁》原文08-03
情愿的反义词12-07
心甘情愿作文04-26
心甘情愿怎么造句01-14
心甘情愿的解释及造句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