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诗二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诗二首教案1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猜谜语的游戏。
任劳又任怨,
田里活猛干。
生产万吨粮,
只把草当饭。
预设:牛。
同学们见过牛吗?你印象中的牛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可以仿照老师这个句式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这是一头__的牛。
预设:这是一头壮硕的牛,这是一头勤劳的牛,这是一头任劳任怨的牛……
2.我们来看看牛在作者徐志摩的眼中,又有什么不同?
汇总你搜集到的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花牛歌)
二、课文赏析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牛歌》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提出要求:一板一眼 字正腔圆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一起和美丽的花牛做个游戏吧!
三、朗读品味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带着对花牛的喜爱之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朗读过程中老师有些小建议:尝试模仿花牛的动作;注意断句。
(二)品味朗读。
1.读完了这首诗歌,你发现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预设:这是一头调皮可爱的花牛、这是一头会做梦的花牛……
2.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小花牛在草地上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预设:在草地上坐、在草地上眠、在草地上走、在草地上做梦。
3.草地里坐。
(1)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预设:花牛、草地、剪秋罗。
(2)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花牛压剪秋罗
(3)压扁了剪秋罗,可以看出花牛的什么特点?
预设:可以看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朗读时,要用舒缓的语气,读出花牛的悠闲自在。
(4)看到花牛压扁了剪秋罗,你会对花牛说些什么?
预设:“小花牛,真淘气,把剪秋罗都压扁了。”
小组之间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汇报交流其他小节的收获。
花牛:在草地上眠
在草地上走
在草地上做梦
4.在草地里眠。
在草地里眠,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预设: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从“霸占”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花牛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无拘无束。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说明了什么?
预设:表明天朗气清,作者的视线转移到了天上。
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身上的白色和白云融为一体。
5.在草地里走。
在草地里走,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
预设:花牛甩尾图。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作者观察仔细,也说明了花牛的悠闲自得。
6.在草地里做梦,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预设:这一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落山说成太阳偷渡,非常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花牛做梦图。
猜一猜花牛会梦到什么?
预设:天空真美啊!青草的味道真是太美味啦!
7.再读课文:从《花牛歌》中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花牛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四、感悟提升
1.小组讨论一下:尝试为这几小节起个好听的名字!
预设:花牛压剪秋罗图、云下花牛眠图、花牛甩尾图、花牛梦中见夕阳图。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
句式整齐:这首诗共有4小节,每一小节只有两句,而且开头都是“花牛在草地里……”,句式非常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诙谐幽默:这首诗用词非常有趣,“压扁”“霸占”“偷渡”贬词褒用,把事物写得可爱、生动。
结构简单:全诗语言通俗易懂、简单明快。作者以孩童幼稚天真的眼光去看待花牛,描述花牛,不过分追求思想的深刻和复杂,也不过分追求语言的华丽。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牛”字的成语?
预设:九牛一毛 汗牛充栋 牛毛细雨 对牛弹琴 牛高马大 九牛二虎之力 风马牛不相及 庖丁解牛 初生牛犊不怕虎 牛头不对马嘴 牛刀小试 气冲斗牛 目无全牛 牛鬼蛇神……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现代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现代诗二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会写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生字和朗读音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谁能说说你能想到哪些景物呢?它们美在何处?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得景物。
3.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景物啊,真美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他们眼中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生齐读生字,师订正。
2.多媒体展示生字读音及笔画顺序。
巢、苇、罗、眠、霸、占
3.生再读生字并组词。
三、初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两首现代诗,师引导读的节奏。(《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花牛歌》用活泼欢快的语调读。)
2.生简要概括出两首诗歌的画面。(黄昏秋江图;花牛草地嬉戏图。)
四、《秋晚的江上》文本探究
1.生圈出第一首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
2.师带领生解读文本。
(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鸟儿、斜阳、芦苇)
(2)分析“驮”字的精妙。
①让学生先理解“驮”字意思,并将自己想象成鸟儿,体会倦了的鸟儿与驮之间的关系和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文本中,做到边读边想象边体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②生自由回答,老师给予反馈。
③师出示答案:写了夕阳西下,困倦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形象写出了鸟儿困倦的程度。同时也渲染了黄昏景色下的悲凉的美。
(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中的“妆”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两种颜色对比有何作用?
①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②选组内代表回答问题,老师订正引导。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语言的表达,同时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活”起来。
③师出示答案:“妆”是指斜阳的余晖点染来芦苇,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更加突出了江面景色的美丽。
(4)生齐读《秋晚的江上》
五、《花牛歌》文本探究
1.师:这首诗从题目上我们就知道它是写(花牛)的,你们读一读,看一看写了花牛的哪些事情呢?
2.指名学生回答,师补充订正。(板书:坐、眠、走、梦)
3.指导学生积累ABB式词语。(滴溜溜、白茫茫、水汪汪、红彤彤、亮晶晶……)
4.生齐读积累的词语。
5.理解“偷渡”的意思。(这里指太阳悄然落山的场景。)
6.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花”字开头,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7.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写花牛在草地的活动,寓情于景,表达出诗人的童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课文主旨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所看到的江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以活泼俏皮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一、课堂小结
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鸟儿,悠闲玩耍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姿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生活,一定会发现美丽的风景。
二、推荐阅读
《星星船》《弧线》《安慰》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意境美,并要求他们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得熟练,深入体会夕阳西下的美景,从《花牛歌》里体会到童趣,对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如果我能把相关的音频准备的更充分,会更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下一次备课中,我一定全面考虑,充分准备。
现代诗二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
斜阳
芦苇—美景
花牛歌:睡觉
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现代诗二首教案4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 驮着 斜阳 头白 芦苇 妆成 一瞬 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puxuewang.com』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现代诗二首教案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八、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九、布置作业:理解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
介绍诗歌的学习方法,结合以下要求布置学生诵读这三首诗。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诗文。
2.画出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和句。
3.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诗歌诵读比赛
四、品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学生分小组讨论:三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中的语言,初步感知这些形象及其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树》中“树”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
五、重点研读《中国的土地》
1.诗作描写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
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六、梳理巩固,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歌的特点是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手段来表现。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的感情和句式整齐、语言基本押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朗读第一首《树》,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
四、介绍作家艾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特征,从而认识作者所赋予“树”的象征意义。
六、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
七、以同样的思路,研读《信念》和《中国的土地》。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现代诗二首教案6
一、说教材
这两首现代诗简短,文字优美,容易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平常可见 却富有生机和色彩,简单却绚烂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
3.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是教学重点;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几幅画面,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你会怎么描绘这样的画面呢?? 归纳学生发言,秋天的江面上,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归巢的鸟儿从江面飞过,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的图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刘大白先生的小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课件展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2.读准字音。(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1)边读边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斜阳、芦苇)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2)诗歌中有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驮着、一翻、头白、妆成、一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也可以试着模仿其中的动词,仔细品读,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驮着”运载货物,倦鸟将斜阳当货物一般背负着回去,似乎并不轻松;“一翻”,翻的这个动作利索突然,顿时觉得鸟儿轻松了;“头白”指白色的芦花,“妆成”化妆装扮,“一瞬”时间的短暂迅速,白色的芦花在那一瞬间将自己装扮成灿烂的红色,过程跳跃突然,蕴含着惊喜的变化,将一瞬之景定格,意犹未尽。)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发言)? 总结: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掠过江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要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被照得通红。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课件展示)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的美丽无比。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的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与同学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组比赛读诗歌。《秋江的晚上》无疑是一首非常绚丽的图画,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与之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诗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张图片,说说你们会想到什么?(图片展示)? 天清气朗,一只花牛在草地上或坐或卧,或走或眠,这该是多么悠闲啊!这一幕在诗人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诗人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初读诗歌。
1.作者介绍(课件展示)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有些喜欢读现代诗的同学可能对他有所了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是徐志摩的诗句。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极富浪漫,在他的笔下,花牛与草地这样极朴实的画面会变成什么样呢?
2.读准字音。(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山峰)(2)诗歌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坐、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
偷渡了)放入诗中,反复品读想象,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发言)
总结:花牛在草地里坐着,压倒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上睡了,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花牛在草地上悠闲地走着,自得的甩着尾巴;花牛在草地里睡着了,太阳悄悄跑到了西山的山峰上。
2.诗歌解析:(课件展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自由发言)?这首是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描述了四个画面,“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偷渡了”四个拟人化的词使诗歌充满了口语化和孩童般的意趣,作者奇妙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花牛、白云、太阳都刻画的可爱顽皮,使全诗的画面活泼灵动。
(四)拓展总结。
1.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魅力。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读出来,评一评谁读的更好。小组读,齐读。
2.欣赏郭风的现代诗《落叶树》。(课件展示)
3.总结。(课件展示)
现代诗形式自由,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意涵丰富,相较于古诗的内敛更强调自由开放和坦率陈述。这两首现代诗简单意趣,描绘的内容富有生机和色彩。这也是文字的魅力,几句话,几个字,便能构建出灿烂绚丽情绪丰富的世界。读现代诗,我们要发挥想象,探索诗歌构建的画面,才能更好领悟诗歌。
(五)课后作业。
1.预习新课。
2.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写景物的现代诗读一读。
现代诗二首教案7
一、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课选择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第一首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在文字中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关注语言:《秋晚的江上》,行文巧妙。全文未用“秋”“晚”任何一字,就在诗歌中做出了回应:“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
《花牛歌》每一节寥寥数语,却都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萝;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诗中四幅画面动与静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诗歌一节一韵,云随情生,朗朗上口,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引入课题
1.教师范读
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同学们,这两首诗歌,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预设1:我最喜欢第二首《花牛歌》,这头花牛的生活可真是自由自在啊!
预设2:我喜欢第一首,鸟儿、芦苇,江面,感觉特别辽阔。
2.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认读生字
1.自由朗读,提出要求:
教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诗歌,对于要求会认的二类字,请你多读几遍,记住它的样子。
2.指名读诗,重点关注以下二类字
巢 苇 罗 眠 霸 占
三、体会诗歌,展开想象
1.小组学习,描述画面
教师:这两首诗都是现代诗,用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请大家在小组中朗读诗歌,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提问,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全班交流
预设:
《秋晚的江上》
教师:请大家用笔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预设:鸟儿、斜阳、双翅、江、芦苇
教师追问:这首诗歌一共有两个小节,像《走月亮》一样,你能不能给每一个小节起一个名字呢?
预设1:第一小节写了鸟儿回家。可以叫做“鸟归图”。
预设2:第二小节写了夕阳西下,可以叫“夕阳图”。
教师提问:那我们一起先来欣赏“鸟归图”。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小鸟们累了,可是小鸟们在在回家的时候仍然不忘记带上斜阳。他们和夕阳是好朋友。
预设2: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一群小鸟飞来,驮着夕阳往家的方向飞去。
教师过渡:可是,没驮稳,瞧,夕阳掉进了江里。再来看夕阳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预设1:小鸟们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一不小心把夕阳掉了下来。江面上一下子就被染成了红色。
预设2:江面旁边的芦苇,也被映照成了红色了。
教师小结:鸟和夕阳,江和芦苇都在作者的笔下那么调皮而可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花牛图》
教师提问:花牛在在地上都干了什么呢?(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
预设1:花牛在草地里坐下来、在草地睡觉、在草里上走来走去,还在草地上做梦呢!
教师提问: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你读到、想到的画面呢?
预设1:一只肥硕的花牛,屁股肥肥的,在草地里一坐,就压塌了一片剪秋萝。
预设2:花牛玩累了,就直接在草地睡觉,抬眼一看,许多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
预设3:吃饱了,睡足了的花牛,在草地里高兴地走来走去,你们瞧它的小尾巴,甩来甩去,滴溜溜地转圈圈。
预设4:天色渐渐晚了,小花牛睡着了,打了一个盹儿,做了一个梦。一眨眼的功夫,太阳就悄悄地落山了。
教师总结:同学们想象力太丰富了,这真是一只悠闲自在的花牛。请你们也尝试着自己就是这只小花牛,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四、仿写诗歌
教师:花牛在草地上还能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使者说一说,写一写吧。
作业:
把这两首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现代诗二首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等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重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现代著名诗人、史学家,我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秋之泪》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归巢芦苇剪秋罗睡眠霸占
(重点指导生字:巢:是翘舌音“cháo”,避免读成“cáo”;
芦:读lú,不要读成lǔ;
罗:“罗”和“萝”是同音字,读“luò”;
眠:不要读一半,读成“mí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归巢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斜阳回到自己的窝。
霸占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偷渡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分小节读诗文。
四、范读诗歌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2.出示课文挂图,引导看图。
五、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①归巢的鸟儿,尽管是裷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倦” “驮”体现了什么?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际上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渲,另一方面也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②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3.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聪明的你知道吗?快来读一读吧。自由读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的诗句语言,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六、指导朗读
方法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花牛的可爱,用轻松活泼的语气去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配乐)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七、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黄昏时的美丽景色,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八、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诗人刘大白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也体会到了诗人徐志摩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样的诗歌。
九、当堂检测
1.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 《花牛哥》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变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现代诗教案】相关文章:
现代诗教案设计09-20
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02-25
现代诗《雨巷》教案设计03-22
现代诗寄母亲教案设计09-20
现代诗词12-01
现代诗06-18
现代诗12-25
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03-07
中国现代诗三首的语文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