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13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
文言文,完成小题 。
[甲]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包拯》)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勉谕儿辈》
【注释】 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小题1】解释文中的划线的词语。(4分)
⑴恶吏苛刻__________⑵饮食如布衣时__________
⑶若思得之艰难__________⑷可办粗衣几件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⑵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小题3】[甲][乙]两文都有写主人公对后代的要求, [甲]文侧重对子孙在__________方面的要求是__________;而[乙]文侧重对儿辈在__________方面要求是__________。(4分)
【小题4】[乙] 文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是一警句,若你要向别人推荐,能说出其中蕴藏的含义吗?(3分)
答案
【小题1】⑴ 憎恶,讨厌⑵指平民⑶ 得到⑷置办
【小题1】⑴ 不遵从我的意愿,不是我的儿子和孙子。 ⑵ 不饿不冷就足够了,何必要求吃好穿好呢?
【小题1】[甲]从政清廉[乙]生活节俭
【小题1】示例:要懂得居安思危,珍惜拥有的日子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填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句的内涵的能力。根据警句的意思向别人推荐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的意思。(2分)
① 沿溯阻绝 溯: ② 或王命急宣 或:
③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④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小题3】[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①逆流而上 ②有时 ③飞奔的马 ④全,都
【小题2】①遮蔽天空,挡住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小题3】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隐、蔽、曦议”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内容,来表达一种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3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关吏絷①之。尊卢沙曰:“慎勿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敞邑②,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③。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反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昔,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为坛而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王尚得奠枕⑤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⑦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⑧而纵之。
[注释]①絷(zhí):拘捕。②敝邑:自己国家的谦称。③上卿瑕:一个名字叫瑕的高级官员。④趣:催促。⑤奠枕:稳稳地安放枕头。⑥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⑦平:讲和。⑧劓(yì):割鼻。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姑闻师楚之意(当……老师)
B.闻晋约诸侯图楚(考虑)
C.居三月,无异者(过了)
D.劓而纵之(释放)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醒能述以文者
B.大夫置之馆 辍耕之垄上
C.瑕恐获罪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
D.使尊卢沙为卿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尊卢沙的`“善夸谈”具体表现在哪里?你怎样看待这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D
3.①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
②(我)认为大王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与晋国讲和。
4.表现:自以为是,要做楚王的老师;发誓能使楚国强大。看待:没有真才实学,只靠欺世盗名,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4
桓公明日弋①在廪,管仲、隰朋②朝。公望二子,弛弓脱釬③而迎之曰:“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忧也?”桓公再言,二子不对。
桓公曰:“孤既言矣,二子何不对乎?”管仲对曰:“今夫人患劳,而上使不时;人患饥,而上重敛焉;人患死,而上急刑焉。如此,虽鸿鹄之有翼,济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将若君何?”桓公蹴然④逡遁⑤。
管仲曰:“昔先王之理人也,盖人有患劳而上使之以时,则人不患劳也;人患饥而上薄敛焉,则人不患饥矣;人患死而上宽刑焉,则人不患死矣。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
公曰:“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
公辍射,援绥⑥而乘。自御,管仲为左,隰朋参乘。
(选自《管子·戒》)
【注释】 ①弋:泛指射猎。 ②隰(xī)朋:齐桓公的重臣。 ③釬(hàn):臂铠。
④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⑤逡(qūn)遁(xún):迟疑徘徊。 ⑥绥:登车时用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2分)
①弛弓脱釬而迎之曰 弛:
②济大水之有舟楫也 济: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与“人患死,而上急刑焉”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
B.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C.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蒲松龄《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译文:
(4)请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管仲和齐桓公在本文中的.表现。(2分)
答:
(5)管仲的民本思想,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关键。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一些体现民本思想的语句,请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答案:
10.(1)①放松,这里指卸(放)下 ②渡,渡过 (2分,每空1分,)
(2)D(2分)
(3)这样,全国上下对待君主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啊!(2分)
(4)答案示例:管仲:能言善辩 聪明智慧 心怀天下 雄才大略
齐桓公:雄怀大志 善纳忠言 知错能改 爱惜人才 礼贤下士
(2分,每空1分)
(5)答案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分,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5
孟德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答案 D
解析 D项庶几:希望、企图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案 C
解析 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 B
解析 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6
游雁荡记 清·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人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①日:盍记之?余日: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②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③,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痞壁藿④然而人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⑤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⑦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 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②荒陬(zo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③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④疳(wei戳伟):疮。壁(ju6掘)然:惊心。 ⑤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⑥冥:脆隐灭。 ⑦一:完全
22.(2分)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______月。金陵之摄山中的金陵是指现在的_______(地名)。
23.(2分)对兹山不可记也的理由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雁荡山实大且多应着眼于它整体的内在精神。 B.求其形似容易,绘其神似太难。
C.作者无心花费笔墨描景状物。 D.抓住特点将游山的乐趣引向哲理探索。
24.(2分)对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一句的理解最恰当一项是 ( )
A.雁荡山就这样才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B.雁荡山因为这样才能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C.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D.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拒绝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25.(4分)作者欣赏雁荡山的两点,一是雁荡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是这一特点符合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用文中词句回答)
26.(3分)从文中看作者游雁荡山悟出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2 八(月)或秋天的第二个(月) 南京 23 B 24 C 25 完其太古之容色 严恭静正 26 欲使自己不受侮辱,就要远离受侮辱的环境;与成就别人,首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有很高的品德。
[参考译文]: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7
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父披,字茂彦,以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
蕴世通经,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刘辟反,蕴晓以逆顺,不听。复遗书切谏,辟怒,械于狱,且杀之,将就刑,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以胁服之。蕴叱曰:“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
李吉甫、李绛、武元衡为相,蕴贻书讽以:“国家有西土,犹右臂也。今臂不附体,北弥豳郊,西极汧、陇,不数百里为外域。泾原、凤翔、邠宁三镇皆右臂,大藩拥旄钺①数十百人,唯李抱玉请复河、湟,命将不得其人,宜拔行伍之长,使守秦、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有权臣制乐曲,自立丧纪。舜命契:‘百姓弗亲,五品②不逊,汝作司徒。’唐以皋、佑、锷、季安为司徒,官不择人。卢从史、于皋谟罪大而刑轻。农桑无百分之一,农夫一人给百口,蚕妇一人供百身,竭力于下者,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边兵菜色,而将帅纵侈自养。中人十户不足以给一无功之卒,百卒不足奉一骄将。”六事皆当时极敝。蕴亦韦皋所引重,嫉其专制,感愤关说。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
沧景程权辟掌书记。既而权上四州版籍请吏,而军中习熟擅地,畏内属,挟权拒命,不得出。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人人释然,于是权得去。蕴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刍荐之于朝,出为邵州刺史。尝杖杀客陶玄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倡,复坐赃,杖流儋州而卒。
蕴辩给③,尝有姓崔者矜氏族,蕴折之曰:“崔杼弑齐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对。
选自(《新唐书·卷二百·儒学下》)
注:①旄钺: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②五品: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③辩给:口才敏捷。
1.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3分)
A.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辟:征召
B.辟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阴:暗中
C.武元衡为相,蕴贻书讽以讽:讥讽
D.杖流儋州而卒卒:死亡
2.下列各组中分别直接表明林蕴正直和有口才的一项是( )(3分)
A.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 ②嫉其专制,感愤关说。
B.①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②其人俯首不能对。
C.①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②崔杼弑齐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何如邪?
D.①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②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临汀山鬼祠庙多,百姓厌恶痛恨的情况,林蕴写了《无鬼论》。由于刺史的赏识,他担任了临汀令,不久升为别驾。
B.林蕴曾劝刘辟不要谋反,但刘辟不听他的意见,极力的劝谏,差点招来杀身之祸,好在刘辟爱惜人才,最后只把他贬为唐昌尉。
C.李吉甫、李绛、武元衡等人担任宰相时,林蕴直言劝谏,道出了他们执政中存在的问题。加上他喜欢嗜酒,多有违逆常理之事,所以宰相都不任用他。
D.林蕴曾经杖杀了门客陶玄之,把他的尸体扔到江中,并把他的妻子充入娼妓,弄得别人家破人亡。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
⑵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人人释然,于是权得去。
答案:
1.C
2.C
3.A
4.⑴刘辟明白不能让他屈服,就放了他,把他贬为唐昌尉。(“服”“舍”“斥”各1分)
⑵林蕴陈说了君臣大义,晓谕为首的将领,大家都放下了心,这样程权才得以离开。(“大谊”“谕”“释然”各1分)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讽谏,劝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几个词都可通过语境来推断其含义,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考到了考生灵活运用课内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如“讽”的意义。
2.试题分析:A项,②不是表现其口才的',而是他痛恨韦皋的专制;B项,①是间接描写其正直;D项,①是写他嗜酒,常做一些违背常理事,宰相于弃置不用他。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借林蕴正直的品性给考生以思想上的教化,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3.试题分析:A项,所指应为林披,即林蕴的父亲。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4.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⑴服:使动用法,使……屈服。舍:释放。斥:贬。
⑵陈:陈说。大谊:大义。谕:晓谕。得:得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重点考查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另外这两个句子很多地方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补充内容,所以考生平时学习要多培养语感,将句子翻译得更加通顺。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8
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③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④,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叶奕绳:清代文人。 ②笥(sì):装书、纸的器具 ③影响:指印象。
④枵(xiāo)腹:空腹,这里指没有学问。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①走送之___________ ②务期精熟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2分)
A.手自笔录 即札录之
B.既加冠 壁既满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日三五次以为常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小题4】甲文告诉我们要想学业有成必须 、 、 。(3分)
【小题5】乙文中叶奕绳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 、 。(2分)
答案
【小题1】①跑 ②一定。
【小题2】C
【小题3】①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②不如我学习精要而实际有收获。
【小题4】刻苦 博览群书 虚心求教。
【小题5】摘录法 诵读法 粘贴法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2】C中:因为/认为
【小题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5】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此处能概括出“摘录法 诵读法 粘贴法”三中读书方法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9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
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
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3分)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分)
【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 A )(2分)
【小题1】(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 1 分 )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 1 分 )
【小题1】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谗言。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4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0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
⑴意欲借而不敢言 ⑵借者无不皆给
⑶阮后闻之 ⑷遂焚之
25.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3分)
参考答案:
24.⑴想 ⑵都 ⑶(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 ⑷车
25.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26.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1
课外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 2、臆断:主观判断。3、 柿:fèi,木片。 4、 湮:yàn,沉落。 5、 傎:diōn,同癫,疯。6、 啮:niè,啃咬。 7、 坎穴:洞穴。 8、 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
③阅十余岁 ( ) ④一老河兵闻之(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 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2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22、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②、果( )
③、只使( )④、四虚( )【4分】
2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2分)
24、翻译: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分)
25、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2分)
参考答案:
22、倒塌,坠落。2、果然,果真。3、即使。4、四方。
23、杞人忧天
24、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5、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3
课外文言文阅读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槨②皆所未具。公怃然③,即彻④宴席,厚赒⑤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 ①缞绖(cuī dié ):丧服。②赗敛棺槨:下葬的物品。③怃然:失意的样子。④彻:通“撤”。⑤赒:救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_________
⑵使毕其事:_________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对上文中范文正其人其事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⑴空闲⑵完成
20.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21.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致或相近的评价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09-0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精选7篇)10-17
文言文阅读答案02-07
初中课外文言文《韩魏公》阅读答案及翻译06-16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08-02
文言文阅读《周处》阅读答案06-14
《郑人买履》文言文阅读答案01-09
王冕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8-08
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