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解读方法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解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结构。2004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有用“/”标示出“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的诵读节奏试题。从阅卷结果来看,不少学生没能读懂句意,不了解句子的结构,只是凭着平时阅读的节奏感觉划成:“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而不是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成:“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结果造成了失分。
只凭文言词句节奏的感觉而不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文言诵读节奏,这是不少学生的通玻由于,近些年来,语法知识已不作为中考的内容,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划分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很有帮助。要正确的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弄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读这类题时可以先确定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首先,运用现代语法知识辅助解读。
就是先理解句意,确定句子的“意义单位”,然后,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食之/不能尽其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对独立的句子的“意义单位”,且分别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停顿时应得以体现。
②“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无/丝竹之乱耳。
③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永之人/争/奔走焉;吾与汝/毕力/平险。这里“争”修饰“奔走”;“毕力”修饰“平险”。
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④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句中短语“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心词“意”、“心”、“秋(时刻)”,均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但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其次,运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解读。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夫/战,勇气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已而/夕阳在山”、“故/君子有不战”、“惟/大叫以行”等。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行不知/足所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乡邻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可以”、“知足”、“中间”、“生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①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②“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③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另外,在不影响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停顿应当还要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如:小大/之狱、马之/千里;告之/于帝、征于/色,发于/声;登轼/而望之、睨之,久而/不去。这些句子的停顿,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其节奏。
组词法
所谓组词法,也就是说文言文中的有些字,其实跟现代文的双音节字意思是相同的,如:《司马光》一文中的“儿”,就是“儿童”的意思;“戏”就是“游戏”的意思。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来概括,就是组词。意思是根据语境组成相应的词来理解。
换词法
换词法,也就是将文言文中的一部分词换成现代文中的词,有些词还是固定的。如“于”,绝大多数时候是指“在”的意思 ; “其”大多数时候是指“他”和“他们”的意思。遇上这样的语,只需要换一换就可以了。
图画法
图画法,不是画一幅画来进行理解,而是借助图画来进行理解。还是《司马光》一文,孩子们一看图画就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孩子。带着这种想法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就更容易了。
上下文联系法
这跟现代文的词语理解差不多,就是“瞻前顾后”,想着上文,联系下文。《司马光》一文中有好几个“儿”,但都代表不同的孩子,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才不会出错。
增删法
也就是知道部分字的意思后,如果硬凑在一起,句子是生硬的,读起来不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所以需要添加或者删掉部分字,将句子说通顺,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当然,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还有许多,如查阅工具书,情境代入法等等。只要肯动手、动脑,再难的文言文也难不到好学的孩子。
【文言文的解读方法】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方法解读03-30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解读03-31
解读文言文的三个方法01-19
语文文言文考题方向及复习方法解读04-12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题方向及复习方法解读04-12
杨氏之子文言文解读08-20
《杨氏之子》文言文解读02-23
狼文言文分析解读04-10
《乐记乐论》文言文解读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