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 凋(diāo):凋谢。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章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论语八则译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习)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八则译文
1.学到学问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们,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啊。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6.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更好。
《论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论语小升初文言文翻译03-31
论语文言文翻译03-26
论语七则文言文翻译04-01
论语十二则文言文翻译04-01
论语一则文言文翻译04-01
论语四则文言文翻译03-30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03-31
赵普论语文言文翻译03-10
言志论语文言文翻译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