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文言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实词虚词理解题
实词:
代入检验法:把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具体的句子中,结合上下文,如果句子通顺且符合语境,那么这个义项就是正确的。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若代入“军队”则不通顺,代入“驻军、驻扎”就符合语境。
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往往表示字的意义范畴。如“贝”与钱财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等。“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中的“籴”,从“入”从“米”,结合上下文可推测是“买入粮食”的意思。
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中的“胜”,可联系成语“不胜枚举”,推断其为“禁得起”的意思。
虚词:
牢记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像“之”“乎”“者”“也”“而”“其”“以”等常见虚词,要熟练掌握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用法。例如“以”字,有“因为”“用”“凭借”“来”等多种意义和用法,需根据具体句子进行判断。
结合语境分析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中的“乃”,结合前文蔺相如要求秦王举行隆重的仪式,这里应是“才”的意思,表示条件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
逐字翻译: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翻译时要注意将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如“沛公军霸上”应翻译为“沛公驻军在霸上”。同时,要对每一个字都进行准确的翻译,确保不遗漏重要字词。
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字词的准确含义,使翻译符合文章的整体意思。如“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结合上下文可知是“称王、做王”的意思,而不是“大王”。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存在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例如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保留专有名词:对于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一般直接保留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等都直接保留。
内容理解题
整体把握:在做题前,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主旨和写作思路。明确文章所叙述的事件、人物关系、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为准确答题奠定基础。
细节分析:仔细研读题目所涉及的段落或语句,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如问某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就要从这句话所描述的人物行为、语言等细节入手进行分析。
对比排除:对于一些选项,可以通过对比、排除的方法来确定答案。将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对于明显与原文不符或违背常理的选项,可以先行排除。
联系背景:如果对文章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那么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时会更加准确。如了解了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和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概括题
提取关键信息:从文中筛选出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关键语句和段落,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如人物的事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作者的观点等。
整合归纳: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概括,使答案简洁明了、要点齐全。注意不要遗漏重要信息,也不要照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总结。
分点作答:为了使答案更加清晰有条理,一般采用分点作答的方式,将概括的内容分别列出,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查看和评分。
开放性试题
明确观点:对于开放性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清晰,不能模棱两可。如对于某个人物的行为评价,要明确表示赞同或反对。
结合原文:在阐述观点时,要紧密结合原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用具体的事例和语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观点具有说服力。
合理拓展:除了依据原文,还可以适当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联系现实生活或自身经历,使答案更具深度和广度。但要注意拓展的内容要与原文相关,不能偏离主题。
条理清晰: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连贯。可以采用“首先……其次……最后”等关联词来组织语言,使答案层次分明。
总之,文言文阅读题需要在平时多读多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并不断进行练习和总结,才能提高答题能力和准确率。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技巧03-28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技巧01-16
文言文翻译技巧(精)07-03
文言文翻译技巧【荐】07-03
(必备)文言文翻译技巧07-03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02-03
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12-26
文言文翻译的5种技巧03-28
文言文翻译技巧(通用15篇)10-11
文言文翻译技巧【通用15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