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蔡伦造纸文言文翻译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蔡伦造纸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蔡伦造纸文言文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丰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翻译
蔡伦,字敬仲,是桂阳人,永丰九年时,他的职务是监督制作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蔡伦个人简介
蔡伦(公元62 年—121 年) ,字敬仲,湖南耒阳人。他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之一的造纸术有着巨大贡献,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
入宫辛酸泪
在人们的心目中,蔡伦的名字是与造纸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个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名字。但有谁会想到蔡伦的身前身后,有几多风雨,几多辛酸……蔡伦出生在湖南耒阳县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小就家境贫寒,全家常常为衣食发愁。
小蔡伦非常好学,但由于家庭条件所迫,无法读书。他处处留意生活中的新奇现象,有什么不懂的就非要弄个明白才肯罢休。蔡伦聪明伶俐,好动脑筋,所以心灵手巧。
蔡伦十三岁那年,家乡来了皇宫里的人征选宦官。
在古代,宦官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民间征选,不是实在没有出路的话,谁也不愿去应征;另一种来源是受宫刑的罪人。古时宫刑是对重罪犯的刑罚之一,属 “五刑” 之一。名人传记这样,年仅十三岁的蔡伦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走了应宦这条路,被送入宫中,开始了他悲剧性的一生。
在封建社会,宦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宦官在皇室内廷服务,要侍候皇帝、 皇后和皇帝的嫔妃以及其他皇室成员的饮食起居。要进内廷,必须先要 “去势” ,即受宫刑(又称腐刑,就是割去生殖器)。由于这些人不能生育, 不能传宗接代,被认为辱没祖宗,有违自然。尽管他们接近皇室,生活优越,并且其中不乏握有大权的人,但仍为时人所不齿,称他们为 “宦竖” 。
受过宫刑的人不但肉体上受害,心灵上也受到极大的摧残。曾受宫刑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在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书信中曾描述了这种心态。
他说: “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陋的行为了,没有比宫刑更耻辱的了。受过宫刑的人,是无法和君子相提并论的。这种认识已经不是一代,其根源是很远很远的。过去,卫灵公和宦官雍渠与孔子同坐在一辆车子上,孔子觉得很耻辱,就离开了卫国,到了陈国;商鞅因宦官景监的引见而得官,贤臣赵良为之寒心……这些事情说明,自古以来都是鄙视宦官的……我因出言不慎而遭此大祸,被乡亲、 同僚所耻笑,污辱还是十分严重。因此我愁肠一日九回,在家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出外则往往不知到了何处,每当想到这种耻辱,没有一次不汗流浃背,浸透衣衫……”
司马迁所描写的这些痛苦,还只是因为别人的鄙视而在精神上感受到的痛苦。在人自身,受宫刑的则导致内分泌失调,产生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变态。
蔡伦没有留下描绘自己痛苦心态的文字,但从《后汉书·蔡伦传》中隐约透露出他的内心同样很痛苦。他 “闭门绝宾” ,不与人往来; “暴体田野” 以在自然中袒露自己的躯体,这些都可以说是由宫刑带来的痛苦所引起的心灵扭曲所致。但这些还只是蔡伦一生悲剧中的一个方面。
书写困境
身在宫廷,使蔡伦得以了解汉帝国在科学、 文化、 对外交流等多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这些成就的了解,更使他深感必须冲破书写的困境。
最初的汉字是怎么书写的呢 ? 最初的汉字不是写,而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甲骨文。
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当然很费力气,速度自然相当缓慢,为了省些力气,加快速度,刻字的人往往刻得是那个意思就得了,在当时当地的人们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时过境迁,人们往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对出土的甲骨文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辨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当时龟甲和兽骨的来源可能比现在多些,但依当时的条件,得到它们也并不容易。龟甲和兽骨的表面积也有限,不能承载大量信息。把大量的龟甲兽骨编集在一起不发生混乱几乎不可能:重量大,形状不规则,工作量大。所以,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只是用来记录卜辞和皇家世系,并非用来传播文化。另一个最初记载汉字的方式是将字铸在青铜器钟上,这就是现在说的钟铭文。这样做代价很昂贵,非王侯不能,而且根本就不利传播,这只用在国家法律、 基本体制等的记录上,这样的青铜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时做九鼎,后传至周,这九鼎就属此类。到周朝衰败时,抗命的诸侯派使臣问周王这些如何处理,意思是要取代周王的地位,所以 “问鼎” 成了觊觎王位的代名词,到今天演化成我们把打算独占鳌头,夺得桂冠的企图称为 “问鼎” 。
钟铭文用来记录国家或王侯家族的重大事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用途。钟铭文的篇幅都很短,没有长篇巨制。
除在钟鼎上铸字,古时还在兵符上铸字。帝王遣将调兵,以兵符为证,兵符以金属铸成,上面有字,分为两半,一半在军中,一半在朝廷。帝王派将领去指挥军队,将手中的一半给他,他拿这一半与军中的一半相合,就取得了指挥权。战国时,秦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公子信陵君欲救赵国,但魏国带兵的将领按兵不动,信陵君无奈,要带领自己的门客去战场以死相拼。城门守门人给他出主意,让他通过王妃偷出在王宫的另一半兵符。后来信陵君用偷出的兵符骗取了调兵权,发兵解了邯郸之围。
到了秦汉,记录皇帝的重大活动采用了另一种形式,刻文字于碑,如秦始皇出行,封禅泰山,就刻碑以示纪念。
把汉字作为传播文化的一种最主要的记录方法,是把字刻写在竹简和木牍 —竹片和木片上,我们至今留下 “文牍” 一词,就从木牍而来。后来我国的丝织充分发展起来,出现了写在缣帛上的 “帛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人作诗讽之: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的 “竹帛” 就是指竹简和帛书。[
在竹简、 木牍上记录文字,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这种记录也是刻上去的。而且,为了长久保存,大竹简上刻字后,还必须用火烤出水分,使青竹片变黄,叫做 “煞青” 。我们今天写文章定稿称之为 “煞青” ,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竹简、 木牍刻完之后,要用绳一片片串起来,称为 “册” ,每片竹简或木牍的容量很有限,所以一篇文章往往要用很多竹简木牍 。这种 “书” 用麻绳、 丝绳或牛皮绳串起来,每串叫一 “册” 或者一 “卷” 。从 “册”
字的字形可以看出,这个字就是两片木片被串在一起,而卷则是说可卷成一卷。现在大部头的作品分册或卷,就是从那里来的。不过那时一卷书的容量可远远抵不上现在的一卷,没多少字的文章,往往要分好多卷。竹简用绳串,看多了磨损厉害或日久天长绳子断了,竹片就散乱不堪,几部不同的书堆在一起,一旦散开便难以整理,这也是简书的一个不便之处。
用缣帛当然比竹简木牍方便多了,便于书写、 携带和保存,比现在的纸还结实,但这种书写材料过于昂贵,除了王侯之家和中上等地主们,一般人都用不起。
由于书写材料的问题不能解决,大大地妨碍了文化知识的传播,阻滞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汉朝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获得巨大发展的朝代,竹简和木牍当然满足不了记录和传播文化知识的需要,于是获得一种便利耐用而价钱便宜的书写材料迫在眉睫,全社会都在呼唤着这种新材料的诞生。
蔡伦就是为满足社会的这种要求而发明了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蔡伦的名字进入科学巨人之列。那些在他身前身后出现的科学文化巨人们的成就,都因他的发展而得以广泛传播。
蔡伦和纸
“有志者事竟成。 ” 蔡伦从民间总结了制作雏形纸的零散经验,加上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发明了一套系统的、 具有重大生产和实用价值的造纸技术,为纸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蔡伦利用自己的地位,借助汉王朝中央集权政府的力量, 使纸张得以在全国推广。这样,蔡伦终于以自己的才智,为冲破书写的困境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传说蔡伦在宫中任尚文令的时候,有一天,邓太后派人送给他一包新鲜的荔枝。原来地方上每年都要向宫中进献新鲜果品,邓太后因为蔡伦平日辛苦勤勉,对他格外恩赐。蔡伦拿着荔枝注视良久,忽然问来人: “送果品的人是否还在宫中 ?” 来人摇摇头。
于是蔡伦派人日夜兼程追回了进贡的人。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到皇宫中的使者,心里不知是祸是福,但到了这个时候也身不由己,只好跟着进宫。出乎老人意料的是这时朝廷官吏待他为佳宾, 问了他很多他家乡的情况, 最后还问到了包果品的 “絮纸” ,这是一种自然成型的丝质薄纸。面对如此和蔼的官吏,老人当然把制作絮纸的情况全盘道出,还把他的女儿带到宫中,让她给蔡伦看如何炮制出 “絮纸” 。蔡伦由此受到启发,经过多次实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造纸术,终于造出了 “蔡侯纸” 。
在我国,养蚕制丝的历史很悠久,中国曾被称为 “丝绸之国” 。相传首创养蚕制丝的是黄帝的妃子嫘祖。这说明养蚕制丝自中华民族进入农耕文化时就开始了。蚕吐丝成茧后质量高的蚕茧经沸水煮后抽丝,用来纺织。质量差的用来制丝棉。方法是把蚕茧放在透水容器中,浸泡在水里反复捶打,将茧打烂使丝连成片状,再置于蔑席上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每日用清水漂淋,使丝色更白,五六天后晾干揭下,就制成了丝棉,作寒衣的填充物。《孟子·梁惠王》中孟轲曾描绘他的理想王国,其中说到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所谓 “衣制就是穿丝棉做的衣服。前面所说的制丝棉的方法为漂絮法。制丝棉的工匠们,从竹席上取下要成絮的丝棉后,发现在竹席上还有薄薄的一层敝绵,这层纤维干燥揭下后,可以用来书写,这就成了最初的 “纸” 。
在我国,种植和使用麻类植物的历史与养蚕制丝同样久远。这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传说和《诗经》中的描写。
在棉花未传入我国的一段时期内,达官贵人、 王侯富家穿的是丝织品,而普通百姓穿的布衣则是麻制成的,冬衣内的填充物也是麻。麻用来做纺织的材料的是其茎皮纤维,把这种植物茎皮加工成可供纺织的纤维,需要将它放在池塘中沤制,池塘中的水是流动的,麻浸在池塘中,日照使水温上升,池中真菌繁殖起来,真菌以麻中的果胶等为营养,把它们吸收,剩下的就成了为可供纺织的纤维缕,这就是 “沤麻” 。
受漂絮沤麻的启发,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蔡伦决心造出一种新的可以方便书写的纸来。经过反复实践,他选用破布、 废旧麻类,破鱼网,树皮等为原料,使造纸原料造价降低,料源充足。在造纸工艺方面,他发明了使用挫、 揭、 抄的生产工艺,对原料处理,除了加强淘洗、 切碎、 沤泡等环节外,还增加了用石灰进行碱液烹煮的过程,使植物纤维分解速度加快,分解更均匀更细致,从而提高了纸的生产效率和纸张的质量。公元 105年,蔡伦把自己造出的纸呈献给汉和帝,汉和帝很赞许他的才能,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自从蔡伦发明纸后,纸便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官府的文书使用了纸张,便于传阅和向民众告示,使官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大大简化了;审理案件使用了纸张,使得记录全面、 准确,便于保存;纸张的运用还促成官府对文件收发,帐目收支等方面管理手段的改变。这一切使得官府的办事效率提高,管理手段加强,职能被强化。在民间,纸深入到经济生活中,租佃、 买卖、 雇佣、 借贷等活动,广泛运用了纸张。
纸张对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价的。总之,如果没有纸张作为书写材料,汉朝后中华民族在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印刷术的发明也不能产生,而中华文明的发展规模恐怕也要大打折扣。纸张作为书写材料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
不仅如此,若干年后,纸与我们民族发明的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一起走出国门,传到中世纪的欧洲,在那里石破天惊,敲响了欧洲封建社会的丧钟,使欧洲继罗马时代之后,站在又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上。纸对整个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伦造纸(历史事件)
蔡伦造纸,是指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任尚方令期间。经常到洛阳近郊(今洛阳偃师区缑氏镇附近)收集制作材料,虚心听取建议,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的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术就从都城洛阳向其他地区传播。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时,也把造纸术带到龙亭县(今陕西洋县)。东汉末年,较有名气的“左伯纸”,是在“蔡侯纸”的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公元7世纪造纸术传入日本,公元8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各国,造纸术的广泛传播,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蔡伦与造纸的故事
蔡伦在朝里做郎中,官大权大势也大,同僚们都有几分怕他,连皇上娘娘也不敢轻视他。为啥哩?因为他正直、公道,敢于硬碰硬,不怕得罪人。要说对待百姓,他可是一个大好人,从不依官仗势欺侮人,还经常微服私访,救贫济困做善事哩。
那时,纸还没有发明,公文案件都写在竹简上,他每天办公要翻阅几百斤重的竹,简直累得不行。由自己的苦累,他想到了很多人的苦累,由很多人的苦累,他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于是,他给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要造出一种轻便、便宜、易于保存的写字材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上天还难哩。根本没影影的事,从哪儿下手呢?他苦思苦想,仍没一点儿思路。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剥桦树皮,里边那一层一层的薄树皮,光滑轻便,拾了几片,反复观看,越看越觉得是写字的好材料。于是他把桦树皮带回家中,研墨提笔,写了几行大字。过了几天,桦树皮干了,表层皱巴巴的,就像七八十岁老人额头上的纹路,有的字也跟着变了形样,他生气地把桦树皮扔到柴堆里去了。
但是,他没有失望,仍在继续寻找写字的材料。他为这事儿到底费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谁也弄不清,只有他的好朋友张纸发现了一些异样情况,他的衣带渐渐宽了,他的语言更加少了,他很少谝闲,总是在凝神考虑什么。张纸问他,他笑一笑没说什么。
这一年春天,张纸回家给父亲过七十大寿,蔡伦也去了。张纸家住白水淮沟河,交通不便,山路难行。蔡伦为朋友肝胆相照,不辞劳苦,深受张家父子欢迎。祝寿已毕,蔡伦从下榻处出来,独自一人到村外去游玩,游到一个水池旁边,看见一群小娃从池里掏出稠稠的浆质,摊放在破席片上去晒,晒干了就揭下来玩。他问小娃们玩的是啥东西,说是棉花皮 [3] 。这名子真怪,蔡伦听也没听过。于是他从小娃手里要来棉花皮,左看右看,反看正看,看个没完,口里还独自念叨着什么。看了好久,他又向小娃要了几片,这才急匆匆向回走,回到下榻处,急忙研墨润笔,唰唰唰在棉花皮上写起大字,写着写着,他忽然大笑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护卫的人吃了一惊,以为蔡大人犯了什么邪症,急忙围过来问长问短,问的结果,才知蔡大人为找到写字的好材料而高兴呢。众位刚放宽心,只见蔡大人向外跑去,到了小娃玩的池子畔,蔡伦稳住脚步,仔细察看了池子里的浆质,看了很久,仍不得要领,他便向村民打问。村民说这池子是一个死水潭,原先是饮牛的池子,后来,有人把弹花后剩下的烂棉花扔进池子,人们嫌脏,不再去饮牛,结果,大家都把烂鞋、臭袜子、绳头、烂皮片往里扔,扔的时间长了,水变成了浆糊状。小孩掏着晒干玩,大人也不知那叫什么。蔡伦听罢,心中暗暗打定注意,他叫护卫把池子里的浆质都弄来,晒成最薄的片片,然后他把这些片片裁成方形,摞成一摞,带回府中去了。
第二天,他奏明皇上,最好的写字材料找到了,并把带回的片片送给皇上试验。皇上试过后,把他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试制。
他照村民的说法,把棉织物撂进自己挖好的池子,然后用水浸泡。这些棉织物不知咋搞的,好几个月也变不成浆质,他急得用棍子搅,用椽子捣,搅了几个月、捣了几个月,终于使棉织物变成了浆糊状。他像前边那样晾晒,终于又得到好几沓薄棉花皮片子。为了纪念在张纸家乡的这一发现,蔡伦把这些棉花皮片片起名为纸,并把每一片叫做一张。从此,世上才有了纸这一名称。
但是,初次试制出来的纸,粗糙得很,又不十分柔软光滑,这又成了蔡伦心中的疙瘩,于是他向皇上上了表章要求辞职,去专心试验造纸。皇上不准。蔡伦再上表章,陈说自己当官只能利于一代君王臣民,造纸可利百代子孙,坚决请求皇上答应他的请求。皇上舍不得这样忠心耿耿的好官,还是不准。蔡伦又上第三道表章,言说造纸成功后,他还要返回朝廷,继续为君王效命。皇上看蔡伦意志坚决,含泪批准了他的请求。
蔡伦辞职后,即刻来到白水淮沟河,他请了几个帮手,昼夜忙着造纸,造出的纸果然越来越好了。蔡伦名字也越来越响亮了。买纸的人络绎不绝,尽管蔡伦一帮人日夜苦干,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他看到这种情景,就把帮手打发出来,让各自都去设造纸厂培养学徒,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一技术。
后来,皇上要蔡伦回朝复职,蔡伦又上表章推辞。皇上没办法,只好让他常住民间造纸。后来蔡伦享尽了天年,就死在淮沟河里。村人给他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还给他修了庙宇,立了碑子。这碑子后来不知咋搬到马家寨的大路边,至解放后还在那儿。至今还不知道被谁搬走了。至于他造纸的池子,如今仍在淮沟河。
有人还说,蔡伦是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去了,在天宫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造纸厂,声名大得不得了。玉皇大帝怕他的名声压倒了自己,几百年后,就把他降到西方凡间,让他在那儿去造纸。因此,西方的造纸术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蔡伦造纸故事教案
【活动目标】
1.乐意倾听造纸的故事。
2.知道造纸术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3.体验自己动手造纸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事先引导幼儿收集各种废旧纸做成纸浆。
2.准备细网筛、清水、胶水、水盆、木棒等。
3.准备教育挂图《古代造纸流程》《现代造纸流程》、蔡伦的画像等。
【活动过程】
一、提问激趣
提问:你们知道吗?纸是谁发明的?激发幼儿了解古代造纸的兴趣。
二、教师讲述故事
1.出示东汉蔡伦画像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蔡伦,记住蔡伦的名字。
2.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
3、提问:蔡伦是哪个年代哪国人?(东汉桂阳人)
蔡伦是用什么材料造纸的?(禇树的树皮、麻缕等)
后来又加入什么材料造纸,让纸变的更牢固,不容易撕破?(破布、;烂渔网等)
三、了解造纸术
1.出示古代造纸术的流程图,引导幼儿认识古代造纸的过程
2.出示现代造纸术的流程图,引导幼儿现代的造纸术的过程。
3、比较古代和现代造纸术过程的不同。
四、幼儿尝试自己造纸
1.教师出示《自制再生纸》的教育挂图,并进行讲解
2.提供细网筛、纸浆、等造纸工具、材料,让幼儿尝试自己造纸。
3.教师巡回知道,提醒幼儿注意卫生,安全,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提高成功率。
4、将幼儿自制的纸放到走廊等地方晾晒。
【延伸活动】
1.让幼儿把自己造的纸和其他的纸做比较,看一看更像哪种纸。
2.把幼儿自己造的纸投放到美工区,引导幼儿利用自己造的再生纸进行绘画与制作。
3.在科学区里投放造纸工具与材料,让幼儿继续“造纸”。
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带幼儿去参观造纸厂,了解现代造纸工业。
【蔡伦造纸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造纸和蔡伦08-17
蔡伦造纸的故事08-16
蔡伦传文言文翻译04-08
造纸术与蔡伦08-17
有关古代名人蔡伦造纸的故事02-23
文言文翻译01-13
文言文翻译06-02
文言文《指鹿为马》翻译07-21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