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湖心泛月记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泛月记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 乃见月。
霞轩著白袷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为之记。
注释:
[1]佞(nìng)佛:迷信佛教。佞:媚,迷信。
[2]诞:生日。
[3]阖(hé)城:全城。
[4]三竺:杭州有三天竺寺,一在北高峰边称上天竺寺,一在稽留峰北称中天竺寺,一在飞来峰南称下天竺寺。
[5]有司:负责官员。
[6]既:完
[7]涌金门:杭州正西城门。
[8]吴山: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西湖东南,为杭州名胜之一。
[9]“截然”句: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划开。
[10]中(zhōng):感染。
[11]白堤:西湖自新桥至孤山的长堤,误传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筑。
[12]蓊(wěng)郁:茂盛。
[13]袷(jié):旧时衣领交迭胸前的单衣。
[14]赤壁之续:苏轼(东坡)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并作《赤壁赋》,东坡之游,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5]《夜泛西湖五绝句》:苏轼作于杭州任上。其中有“菰蒲无边水茫茫”等句,故下文说当年西湖“景物凄黯”,“湖面萧寥”。
[16]“恨赤壁”之箫:遗憾当年苏轼游西湖,没有像游赤壁有洞箫助兴。
[17]宁:怎么。
[18]趣(cù):同“促”,催促。
[19]林纾: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
[20]遂以:于是拿着。
译文:
杭州人信佛,认为六月十九日是佛祖的诞辰。前一天(六月十八),全城的成年女子都要晚上出城,到三竺寺等寺庙烧香。官府也不能禁止,只留下涌金门不关闭让他们出入。
我吃完饭,和陈家的两个书生,霞轩、诒孙(作者的两个女儿)两人也出城泛舟,到湖上游玩。霞轩会吹洞箫,于是拿着箫去。 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突然发现已经划到了湖中心。幽暗的火光闪烁,和我们相距大约一丈远的有六七处,都是画船。洞箫在中音开始吹响,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哽咽了,悄悄的传达哀怨,湖山回应,就像中秋时节。雾气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堤停住。我登上锦带桥,霞轩于是吹着箫背对着月亮前行。走入柳树的阴影中,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能看到月亮。
霞轩穿着白裙衫,站在月光低下。晚期的蝉听到箫声,警醒并集体鸣叫。夜景清晰,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萧声唱和的。诒孙回头跟我说这是东坡游赤壁的继续。
我朗读了苏东坡夜泛西湖的五首绝句,意境凄凉黯淡,想起南宋以前,湖面还很萧条,惋惜赤壁的箫声没有在这里会集。但是今晚的出游,我并不是要效仿苏东坡。只是湖山遭遇少数人的游玩,往往相似罢了。怎么知道百年之后没有人效仿我呢?怎么能责怪我效仿苏东坡呢?
天明后回到城里,陈家的两个书生催促我赶紧记下来这件事。
作者简介:
林纾(1852—1924年)中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举人,官教论。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的作品: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林纾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从福州移家杭州。徜徉于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观赏着舒卷如画的湖光山色,在一种超尘脱俗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记超山梅花》等十余篇清幽沁骨、凄艳欲绝的游记,这篇散文这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散文开头一节先写杭州人佞佛,于佛诞日的前一天“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其盛况至于“有司不能禁”,还得“留涌金门待之”。但在这种世俗的氛围中,作者却不但不随波逐流,反而别出心裁,携陈氏二生去月夜游湖,这种雅趣本身就和世俗佞佛的痴迷形成鲜明的对照,更何况游湖时又更“以箫从”,其超尘脱俗的气骨就更可见一斑了。中间一节是全文的主体。作者依次写出游湖的行踪和湖上景物的变幻。先写景:月上吴山,雾霭迷漫,笼罩着半个湖面。因为有雾霭,所以画船灯火明灭,依稀可见,而偌大一个湖面上,却又只有六、七处,足见和三竺诺寺进香盛况相比,这一方天地何等清静,而纷纷扰扰的尘世中幽人雅士又是何等的少见。写景之后继而写声。弥漫的雾气可隔开游船灯火,而哀怨的洞箫声义更增添了这种凄婉的气氛,在宽阔空旷的湖面上吹箫,本来就显得细微,更加上风的影响,飘散开来,平白就增加了一种哀婉的情调,一如苏轼泛舟赤壁时那箫声一样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尤为“凄悄哀怨”,以至那湖山也似乎有了灵性,有了感触,从中体味到那已然临近的秋天肃杀凄清的气氛。或许是这种情景使游入感到过于幽清凄凉,或许是月下西湖景物新的变幻使作者更倍感月华的皎洁,他们弃舟登岸,这时雾霭散尽,湖水一片碧绿,霞轩吹箫,背月而行,步入蓊郁的柳荫之中,柳荫浓密处一片黑影,柳断处乃得见月。霞轩又是穿着一件白袷衫,立于如水如银的月华里,伴着呜呜的箫声,宁静、清新,色彩分明,洁净如洗,实在是一片神化了的境界,人也罢,柳也罢,乃至这袅袅的洞箫声也罢,似乎都融入了这一片溶溶的月色里。这意境、这箫声感染了万事万物,大自然的一切都带着自己的灵性宋和这神妙的境界相融合,于是“凉蝉触箫,警而群噪”;于是“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于是,雾蔼溟濛时那种凄迷,湖上听箫时的那种哀婉,都在寥瞬空阔的神化了的境界中消融,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无边的月华中变得和谐和安详。在这片天地里,足可使人澡涤心胸,脱却尘俗,步入物我相忘的境界,感受到苏轼泛舟赤壁时那种超然物外的自得心境。这节文字,静动相映,声色俱备,不止有老庄的旷达,更有禅宗的解脱与感悟,或许正因为如此,它才会使入感受到沁香浥露的愉悦。
最后一节是作者的议论,或许是因为有月、有箫,有一种如同赤壁之游那样的环境气氛,所以二生之一的陈诒孙会认为这次西湖泛月当可视作“赤壁之续”。但作者不这样看,他想起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所写的当时西湖景物,推测苏轼那次游湖,不但“湖面尚萧寥”,更无箫鼓的愉悦。苏轼之忘情在赤壁而不在西湖。而自己这次游西湖,赏月华、品箫声,正是综二者之长,所以“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也。”但二者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那就是“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所以“安知百年之后,不有袭我者”。这节文字,徐缓从容,不但增强了全文婉曲的美感,更使人从比较中进一步体味出上述境界的优美,合赤壁之乐和西湖之美为一体,其赏心悦目过苏轼远甚。作者湖山幽人的襟怀大概会令苏轼也为之艳羡。
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景,但纯粹描绘自然景观的仅寥寥二十多字,作者不吝笔墨突出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的清凉为夜游者所感奠定了基调,而人的活动又强化了这种清凉。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月下吹箫这个镜头上,抓住陈霞轩月下吹箫作详细的描述,将西湖月夜的空明澄澈、凄清冷寂渲染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凄凉哀怨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与自然景观的清凉和谐一致。这里,人与自然已融成一体。湖上的清冷与进香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月色、雾霭、船火、箫声,组成了一幅凄悄秀美的画图,情趣盎然,虽无诗的韵律,却有诗的意境。体现了林氏散文融情入景、清新如画的特色。
名家点评
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杨怀志《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全文虽只有一段文字,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湖心泛月记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观月记文言文翻译02-25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翻译03-21
《月赋》文言文翻译04-02
学记文言文翻译03-26
竹溪记文言文翻译03-31
《虎丘记》文言文翻译03-31
《钓鱼记》文言文翻译04-01
宜都记文言文翻译03-30
《石渠记》文言文翻译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