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枭逢鸠的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3-08-10 14:14:49 飞宇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枭逢鸠的文言文翻译

  《枭逢鸠》是一则动物寓言、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说苑.谈丛》。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枭逢鸠的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枭逢鸠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⑤。”鸠曰:“何故⑥?”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⑦。以(14)故东徙⑧。”鸠曰:“子能更⑨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西汉]刘向《说苑·谈丛》(《四部丛刊》本)(刘向约公元前77~6)

  注释

  1 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2 逢:遇见,遇到。

  3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4之:到……去。

  5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6 将:将要。

  7 安:哪里。 安之:倒装,即“之安”,去哪儿。

  8 东徙(xǐ):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徙,迁移。

  9 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10 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讨厌。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11 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12更(gēng):改变。

  13犹(yóu):仍然,还。

  14以:因为……

  15恶(wu)﹕讨厌

  译文

  猫头鹰遇到了斑鸠。斑鸠说:“你将要去哪儿?”

  猫头鹰说: “我要迁移到东面去。”

  斑鸠说: “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 “乡里的人都讨厌我叫的声音,因为(这样),我才向东面迁移。”

  斑鸠说:“你要是能改变了叫的声音,可以(去那里); 要是不能改变叫的声音,向东面迁移也仍旧会(有人)讨厌你叫的声音。”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 。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另: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1、《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 《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3、《列女传》: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枭逢鸠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枭逢鸠文言文及翻译07-12

枭与鸠对话的文言文翻译11-11

枭逢鸠原文及注释01-14

李氏之鸠的文言文翻译01-17

李氏之鸠文言文翻译01-15

文言文翻译01-13

活版文言文翻译11-17

左传文言文翻译10-12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