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4-06-29 08:49:57 丽华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六年级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文言文翻译

  1、滥竽充数——《韩非子》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1、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2、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3、廪:粮食仓库。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道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2、自相矛盾——《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鬻(yù):卖。

  2、誉:夸耀。

  3、陷:刺透。

  4、或曰:有的人说。

  5、莫不:没有不。

  6、以:用。

  7、俄而:然后。

  8、莫能——没有什么。

  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称赞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道理: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3、守株待兔——《韩非子》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走:跑,逃跑。

  3、折:折断。

  4、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5、冀:希望。

  6、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道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4、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4、邑人:谓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

  6、文不识:姓名。

  7、与:给。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报酬。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

  12、资:借。

  13、遂:终于。

  14、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困难的客观条件难不倒有志者。

  5、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注释:

  1、狎:开玩笑。

  2、绝倒:笑得前俯后仰

  译文: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却对牙齿有损害。”一个痴呆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吃梨子时只嚼不吞,就不能损伤我的脾;我吃枣子时只吞不嚼,这样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人和他开玩笑说:“你真是囫囵地吞掉一个枣。”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道理: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6、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2、成:完成。

  3、去:离开。

  4、逢:碰上。

  5、方:正在。

  6、卒业:完成学业。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道理: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7、名落孙山——《过庭录》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名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

  1、滑(gǔ)稽:能言善辩,应对如流。

  2、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3、偕:同,一起。

  4、失意:没考取。

  5、缀:附着。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

  6、解名:录取名单。解,(乡试)录取。

  7、更:又。

  译文: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能言善辩、语言流畅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在我后面呢。”

  解释: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8、沐猴而冠——《史记》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注释:

  1、引:率领。

  2、说:劝说。

  3、塞:要塞。

  4、沐猴:猕猴。

  5、冠:戴帽子。

  6、烹:煮。

  译文: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解释: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学奕的赏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着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 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六年级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01-13

文言文翻译06-02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翻译_《过秦论》文言文翻译04-13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03-14

伯俞泣杖文言文翻译02-22

守株待兔的文言文翻译11-10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09-09

《狼》文言文翻译11-30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0-18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