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宣王好射文言文翻译
《宣王好射》由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尹文所作,寓意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知己知彼,洞察秋毫,百战不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宣王好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③之,中关④而止,皆曰:“此不下⑤九石,非王,其⑥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拉一千多斤的弓。这难道不是悲哀吗?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喜欢的是徒有虚名,而失去了真实的水平。
点评
齐宣王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但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是九石强弓。为什么呢?齐宣王好恭维,有其自身的弱点,一也;周围多阿主的人,二也;天下直士太少,不能胜过阿主的小人,三也。作者不由得感叹横生:“数”,一语道出此乃造成雍塞君主的规律性现象。
文章虽短小,行文布局自有巧妙。齐宣王左右尝试拉弓,用一“皆”字,引述左右小人的话,又用一“皆”字,由此见得小人之众,为下文“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暗暗伏脉。左右小人说“非王,其孰能用是?”阿谀欺主,声态全出。而下文“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句式复叠,跌出直士陪衬,文意更见完足,驱辞造语,无不如意。
用弓事小,可以喻大,由雍塞之君到乱国之主,实在仅仅一步之遥。文末作出“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的结论,简练精悍,相当有力量。这篇短文在今天看来也不乏深刻的教育意义。
注释
①说:同“悦”。 ②三石(dàn):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③引:拉。④关(wān):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⑤不下:不少于。⑥其:副词。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3分)
①齐宣王好射 音: 义:
②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 义:
2.补出下面省略的句子成分。(2分)
①以( )示左右 ②( )中关而止
3.翻译句子。(6分)
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②其孰能用是?
③岂不悲哉?
附阅读题:
4.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①齐宣王用过的弓“不过三石”,为什么左右却说齐宣王用的弓“不下九石”?
②文段结尾说:“岂不悲哉?”齐宣王究竟可悲在哪里?
③本文要说明的一个道理是什么?
5.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6.选出下列句式与“以示左右”相同的两项( )
A.必以分人 B.孔人云“何陋之有?”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选出下列句中“其”与“其孰能用是”一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其如土石何
C.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D.公问其故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尝所用,不过三石 B.以示左右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臣不胜受恩感激
参考答案:
1.①hào,喜欢;②情:实际情况。
2.①之(代弓); ②左右(指齐宣王手下的大臣);
3.①喜欢别人说自己能够使用强弓。②还有谁能用这弓? ③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4.①左右在投齐宣王“说人之谓已能用强弓”的爱好,来讨好齐宣王。 ②齐宣王的可悲之处就在他被人蒙骗,自己却终生不知道。 ③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知彼知己,洞察秋毫。
5.一方面说明齐宣王盲目自大,自欺欺人,另一方面说明群臣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6.AD(A.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B.宾语前置句,“有何陋?” C.定语后置句,“千里之马” D.省略句,“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7.B(A.其,第三人称人代词,他的; B.放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C.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D.代词,其中的)
8.B(A.不超过 B.周围的人 C.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D.感动奋发)
拓展:
东坡
宋代: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宣王好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列子学射文言文翻译07-20
后裔射日文言文翻译09-27
后羿射日文言文的翻译11-24
纪昌学射文言文翻译11-23
《纪昌学射》文言文翻译11-02
后羿射日文言文的翻译(优)01-20
列子学射文言文以及翻译04-12
纪昌学射的文言文翻译07-27
范宣受绢文言文翻译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