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

时间:2023-07-24 11:16:09 王娟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赏析

  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特别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作者却未像施耐庵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样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加之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会热烈、欢快到哪里去。这种自然氛围和内心情绪,奠定了全文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

  在用寥寥几句奠定了全文的色彩和基调后,文章进入看雪具体过程的描写,先写出游的时间和情景,次写舟中所见,再写亭上所遇和归舟的情形,舟中所见是全文描写的核心。从字数上看,也不过四十二字。看似疏陋,实质境界开阔用情幽深。在这里,存在着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问题。就其描写的方式看,很符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之境”的表达法。所谓“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的结果,表现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特点。但仔细体会这段文字的意味,仍然会发现这其实还是包含着作者内心情感的“有我之境”。联系作者的身世变迁,就不难体会他在作品中渗透的那种伤感、落寞与凄凉。这种心绪其实在一开始就已展示出来了,只不过展示得很隐蔽、很节制。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写的又一重要情节。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实质上却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饮酒人的惊讶,同时也道出作者的惊讶。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调在这里得到调节,清冷的基调融入了些许暖色。这种暖色来自情趣相投的喜悦与抚慰。特殊场景下相遇,定然有许多相似的心绪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无从言传的感受可以被对方捕捉。虽然是路人,却又是情感上的相知;虽是相知,却终究是路人。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满的传递。于是,不会饮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强饮三大白”。

  文章最后,在基调上紧接上一段,是一种暖色的持续。在这里,清凉的雪景隐退了,落寞的心境也因亭中偶遇而变得微温。舟子的话,是对作者内心感慨的点白。这样处理,最大限度地隐蔽了“我”的影子,从而与全文的基调保持一致,使全文处于和谐中有变化,变化中寓和谐的情感波动之中。在舟子喃喃而语的时候,大概可以猜测得出抒情主人公颔首微笑的神情。

  此文除了在情绪的传达上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文章围绕西湖大雪赏雪所见亭中所遇这一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又峰回路转;其次,描写景物时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祁豸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矣。(《西湖文气梦寻·序》)

  近代作家施蛰存: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却又用一个更痴的人来作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高逸之士。(《古文鉴赏大辞典》)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培恒、骆玉明: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很多深深有会于心的东西留于言外。在张岱的小品文中,我们看到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了纯美的意境。(《中国文学史》)

  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吴小如:夫看雪景本不足奇,看雪景而行踪不同凡俗则奇;而不同凡俗地欣赏雪景却意外地巧遇知音同好则尤奇。这样,此一短小之文就不仅描绘了客观的雪景,而且主要的是这一方面更刻画了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不仅借景以生情,而且用知音同好以助其情;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后半的叙事带抒情的一段描写,则前半的景物描绘充其量不过是一幅略具特色的风景画而已。(《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审林邦钧:作者于严冬傍晚,冒寒踏雪,领赏湖中雪景的雅兴逸情,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反衬,以亭中两人赏雪品酒为陪衬,可用“痴绝”概括。作者选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痕”、“点”、“芥”、“粒”,不仅准确新奇,而且反衬出冰雪世界的浩渺,人烟之稀绝。短文写尽湖山雪景的洁净、迷蒙,传尽西子银装素裹的风姿神韵。晚明嘉兴人汪珂玉有“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说。验诸本文可谓不谬。(《陶庵梦忆注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12-21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02-02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03-28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05-30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译文注释08-15

夜雪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2-01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9篇)01-21

湖心亭看雪一等奖说课稿11-25

初二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精选10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