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3-07-27 10:41:09 晓丽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吴起守信

  明代: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

  1.昔:从前

  2.令:派;使;让

  3.方:才

  4.之:代词,指“老朋友”

  5.俟(sì):等待

  6.恐:恐怕;担心

  7.可:行;可以

  8.信:信用

  9.故:先前的;原来的

  10.食:吃

  11.信:诚信

  12.止:留住

  13.求:寻找

  14.服:使……信服(意动用法)

  15.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

  16.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

  17.欤:语气词,吧

  18.其:他,指吴起

  19.宜:应该

  20.为:坚守

  21.明日:明天

  22.者:.....的原因

  理解

  问:《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中心启发: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吴起简介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一说菏泽市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吴起守信的故事

  吴起作为一个在军事政务上严明历法的人,在生活中也十分讲求诚信守则。

  吴起在担任西河郡守时期,秦国有一个靠近魏国的岗亭,这个岗亭不利于魏国的百姓种地,但是如果调配部队去攻打又太过于耗费人力。于是吴起就动脑筋在北面门口放下一根车辕,并声称誰若能将该车辕搬到南门外,就重赏其肥沃的土地、高端的宅邸。起初没有人愿意去搬,不相信会有这样好的奖赏,后来真的有个人将车辕搬到了南门,谁知真的得到了承诺的赏赐。没过多久,吴起又在东门口放置一筐红豆,并承诺能搬到西门的人能拿到相同的赏赐,这一回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后来,吴起下令,明天誰若能首当其冲地去攻打秦国的岗亭,就将他任命为大夫,也享有同登的奖赏。这一下,老百姓都你追我赶地向前冲锋陷阵,只短短一早的时间便攻下了岗亭。

  还有一次,吴起在外面碰到了一位朋友,就邀请他来家中用餐,谁知这位老朋友让吴起先回家去,说自己一会儿便过去。可是吴起等到天黑了,朋友还没来,吴起也一直没有吃饭。直到第二天,吴起一大早便托人去朋友家登门拜访将他请来,直到朋友到了家中,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吴起和妻子之间,有一回吴起要求妻子给他织一条丝带,可惜长度不够,吴起让妻子加长,谁知返工后还是不符合要求,吴起非常生气,妻子就回答说一开始织的时候就定好了长度不能再更改,于是吴起一怒之下,将妻子休了。后来妻子百般求复合,都无济于事。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吴起守信》文言文07-22

【优选】《吴起守信》文言文07-22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10-08

吴起守信文言文及翻译01-15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的内容09-28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及译文11-23

童趣文言文原文及译文07-19

文言文《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及翻译04-22

文言文《月赋》原文与译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