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晋书·贺循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晋书·贺循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①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②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③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④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⑤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
译文:
①贺循,字彦先,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宗族里高祖贺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汉安帝的时候担任侍中,(因为)要避开汉安帝父亲的名讳,于是改姓贺氏。贺循从小蒙受家庭大难,被流放到海边,吴国被平定,才回到家乡。贺循操行崇尚高洁严肃,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举止,一定按照礼仪谦让,国相丁乂召请贺循担任五官掾。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后来担任武康县令,当地民俗大多喜欢厚葬,还有拘束于禁忌,回避年月,因而停办丧事不埋葬死者的,贺循都严加禁止这样的事情。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进爵。
②赵王司马伦篡夺皇位,贺循转任侍御史,假托有病离开了官职。后来被授官南中郎长史,没有去就任。恰逢叛贼李辰在江夏起兵,朝中的大将军都不能征讨,个个都望风而逃。李辰的另一个统帅石冰侵占扬州,赶走了会稽相张景,用以前的宁远护军程超代替了张景,用张景的长史宰与领受了山阴县令之职。石冰的大将抗宠拥有军队几千人,驻扎在州郡的讲堂里。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贺循迎接张景回到会稽郡,贺循当即感谢打发了兵士,闭门不出,论功报赏的事,他一概不参与。
③等到陈敏作乱,诈称有皇帝诏书,让贺循担任丹阳内史。贺循以脚有病为由推辞,他手不能控制笔,又口服寒食散,披散头发袒露身子,以表示不能再被任用,陈敏最终不敢苦苦相逼。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等到陈敏被打败,征东将军周馥上奏任命贺循领受会稽相,不久又任命为吴国内史,官府征召他为贤良,他都不就任。
④廷尉张闿住在小城里,想要夺取临近的住宅来扩大自己的居所,于是私自建造了一个大门,早晨关闭晚上打开,人们都很担忧这件事,上报到州府里,(这件事)都没有被过问。正赶上贺循外出,到了破冈,于是人们一块拜访贺循去质问这件事。贺循说:“我见了张廷尉,一定会为你们说到这件事。”张闿听说后赶紧拆毁了自己的大门,到贺循府上去谢罪。他被世人敬佩折服就是像这样的。
⑤陆机向皇上上奏章,推荐“贺徇可以担任尚书郎”,但是贺徇不去任职。
欣赏
人物形象鲜明:贺循的人物形象在传中被刻画得十分鲜明。他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操行,“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其高洁严肃、遵循礼教的品质贯穿一生。例如,在面对石冰之乱时,他以檄文劝降抗宠,展现出其临危不惧与深明大义;而在论功行赏时,他却“杜门不出,一无豫焉”,体现了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
叙事详略得当:传记在叙事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于贺循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事迹进行了详细描述,如他在武康令任上禁止厚葬等不良风俗,推动政教大行,以及在陈敏之乱时拒绝伪诏等事件,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对朝廷的忠诚。而对于一些与人物主要性格和事迹关联不大的内容则一笔带过,使文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体现时代背景:通过贺循的经历,读者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如赵王伦篡位、李辰起兵、陈敏之乱等事件,反映了西晋末年政治的动荡不安和社会的混乱局面,而贺循在这些乱世中的抉择和作为,也更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操守.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晋书》创作于唐朝,当时唐朝统治者重视修史,希望通过总结前朝的兴衰经验,为自身的统治提供借鉴。西晋作为一个短暂统一但又迅速走向衰落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对于唐朝统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官方修史背景:唐朝设立了专门的史馆,组织了一批史学家进行《晋书》的编纂工作。由于西晋距唐年代较远,资料散佚,且此前已有多家晋史著作,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下诏重修《晋书》,旨在编写出一部更为完备、准确的晋代史书。
文化传承背景: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修史传统,史书的编纂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晋书》的创作也是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继承和发扬了前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又融入了唐代史学家的观点和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者简介
《晋书》的作者众多,主要包括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
房玄龄:他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要宰相,以谋略和理政才能著称。在《晋书》的编纂过程中,房玄龄担任监修,负责组织和领导整个编纂工作,对史书的整体框架和编写原则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褚遂良:他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和政治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褚遂良参与了《晋书》的编纂工作,其文学才华和对历史的见解为《晋书》的撰写贡献了力量。
许敬宗:他博学多才,熟悉历史典故,在《晋书》的具体编写中承担了重要任务,负责撰写了部分纪传等内容,其文笔流畅,叙事清晰,为《晋书》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增色不少 。
这些作者在当时都是唐朝文化界和政治界的精英人物,他们凭借自身的学识、才华和政治经验,共同完成了《晋书》这一史学巨著的编纂工作,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晋书·贺循传》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晋书·李密传》原文及翻译05-18
《晋书·左思传》原文及翻译04-11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11-03
《晋书·吾彦传》原文及翻译08-01
《晋书·王浚传》原文及翻译12-02
《晋书·周访传》原文及翻译01-25
《晋书·荀勖传》原文及翻译03-26
《晋书·刘弘传》原文及翻译12-22
晋书文言文原文与翻译09-29
张骞传原文及翻译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