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及翻译

时间:2024-11-21 08:14:25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优选]文言文及翻译

  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及翻译 篇1

  市肆博览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翻译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后来回到乡里,隐居教学。

  注释

  1.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 (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轻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迁居到这里。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

  2.京师:首都。

  3.太学:东汉时最高学府。

  4.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5.不守章句:不死抠经学字句。

  6.市:集市。肆:店铺。

  7.称:称赞、赞扬。

  8.师:拜······为师。

  9.辄:就。

  10.遂:就。

  11.好:喜爱。

  12.少孤:少年失去父亲。

  13.之:代词,···的。

  14.守:守候。

  15.市肆:书铺。

  16.屏居:隐居。

  17.教授:从事教学。

  人物简介

  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了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刺史(官职名)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汉章帝)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王符(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仲长统(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王充则著《论衡》一书,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里,石破天惊。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但是由于王充在书中对传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有时甚至怀疑古经,上问孔孟,著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韪,因而被视为名教之罪人。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其他学人虽然不能治其“非圣无法”之罪,但也多挥毫濡翰,口诛笔伐。素以危言危行著称的大史学家刘知几,因《论衡》书中记载了王充父祖横行乡里的不光彩行径,不合乎子为父隐的纲常名教,说王充“实三千之罪人”!章学诚亦对王充非难儒学的作法,对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质疑。

  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目录书都将王充《论衡》列入无所宗师的“杂家”类。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又说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中国学坛上又曾有人说王充是儒家的反对派,是反孔的急先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然我们今天不必为这些带有浓厚政治偏见的褒贬,去为古人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不能仅凭“问孔、刺孟、非儒”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他的学术派别,而应视其所问、所刺、所非的具体内容。根据王充的整体思想来分析定性,笔者认为:综观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学的奇儒。

  文言文及翻译 篇2

  【原文】

  (艮下兑上)咸①:亨,利贞。取女②,吉。

  初六:咸其拇③。

  六二:咸其腓④,凶。居,吉。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⑤。往,吝。

  九四:贞吉,悔亡。撞撞往来④,朋从尔思①。

  九五:咸其脢③,无悔。 上六:咸其辅③、颊、舌。

  【注释】

  ①咸是本卦的标题。咸的意思是受伤。全卦的内容主要是就梦中所见的 生活琐事进行占问。标题的“咸”字是卦中多见字。

  ②取:用作“娶”。

  ③拇:大脚趾。

  ④腓(fei):小腿肚子。

  ⑤执:同“咸”,意思 也是受伤。随:用作“隋”,指股下隆起的肉。

  ③憧憧:即童童,意思是 往来不绝的样子。

  ①朋:朋贝,货币。

  ③脢(mei):背上的肉。

  ③辅:,意思是牙床骨。

  【译文】

  咸卦:亨通,吉利的占问。娶女为妻。吉利。

  初六:脚大拇趾受了伤。

  六二:小腿肚子受了伤,凶险。定居下来,吉利。

  九三:大腿和大腿下部的内受了伤。伤后出行,会遇困难。

  九四:占问吉利,没有悔恨。人来人往,实现了赚钱的愿望。

  九五:背上受了伤,没有悔恨。

  上六:牙床骨、面颊和舌头都受了伤。

  【读解】

  身体的某个部位受伤,今天在我们看来不足为奇,古人却相信网运气的吉凶有必然联系,尤其是在梦中出现,就更不是偶然的`了,所以当然得向神灵占问一下。其中很难说有什么深奥的秘 密或微言大义。

  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不留神的时候。倘若事无巨细都得去深入挖掘某种深层原因,那日子恐怕就过得太累了,甚至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简直会寸步难行。当然,我们无意用我们今天的看法去指责苛求古人;他们自有他们的道理。或许可以说,梦兆这玩意儿,心诚笃信就灵,不信则不灵。

  不过,心理分析学家们可能有充分的论据来反驳,证明梦兆的深层心理根源。但对普通百姓而言,不大容易懂得那些过分专门的理论,宁可相信自己的经验。经验显然更可靠一些。

  文言文及翻译 篇3

  邴(bǐng)原是三国魏国人。小时候,他经过学堂,听到清脆响亮的读书声,于是忍不住哭泣。老师说:“小孩子你因为什么哭啊?”他说:“凡是能入学堂学习的人,都有父母。”老师询问他的'缘故,邴原说:“我小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一是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我心中十分悲伤,所以才哭泣。”老师哀伤了很久,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邴原于是进入学堂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家杰出的人才。

  文言文及翻译 篇4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5、位卑未敢忘忧国。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译:打开每间屋子的门,到每间屋子的床上坐坐。

  1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1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只手指,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6、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2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2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24、学不可以已。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5、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译: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整个乡的秀才观赏。

  27、小人之过也必文。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2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30、不怨天,不尤人。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3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3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3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3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36、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事务多,谁像我?

  3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湖上的影子,只有隐隐露出一道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片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8、当仁,不让于师。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3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他们的两膝相互靠着,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40、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译: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间一起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41、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由,教给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4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译: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4、多行不义必自毙。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5、小不忍,则乱大谋。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47、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4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9、读书本意在元元。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5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文言文及翻译 篇5

  教学要求: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古今异义、同形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考点阐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要注意两点:

  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

  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1)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2)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3)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4)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5)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考点内容: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如:

  “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如: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又安敢毒焉(怨恨)

  毒呼嘘毒疠(有毒的')

  赋敛之毒(毒害)

  (四)、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沛公欲王关中。(王: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这里是“使……活”)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

  “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四、解题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思“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

  2、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3、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郭)永以书抵幕府

  “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5、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未知词义

  例:收天下之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6、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7、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五、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六、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及翻译 篇6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接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特别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文言文及翻译 篇7

  诫子书

  诸葛亮〔两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慢一作:慆慢)

  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以简朴节省财物来培育自己高尚的.品德。不舒适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解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大目标。学习必需静心专一,而才能来自勤奋学习。假如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能,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纵、消极怠慢就不能鼓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担心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间而疾驰,意志随岁月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懊悔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创造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才智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文言文及翻译 篇8

  原文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一)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二)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三)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文言文及翻译 篇9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

  注释

  利:私利。

  令:使。

  智:理智。

  昏:昏乱。

  清旦:清晨。

  鬻:卖。

  攫:抓,夺。

  耳:而已。

  被:通“披”,穿戴

  子:你

  殊:完全

  徒:只

  金:黄金

  齐: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所:地方,处所。

  束缚:捆绑。

  焉:代词,这里。

  对:回答

  而:表修饰

  翻译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大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卖金子的'地方去,见到有个人手中拿着金子,就一把抢夺过来。 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他道:"人都在这儿,你就抢人家的金子,是什么原因?" 那人回答官吏说:"拿金子时,我只看到金子,根本就没看到人。"

  寓意

  一个人如果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往往会丧失理性,做出愚蠢的事来.而古人说“淡泊明志”“无欲则刚”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

  文言文及翻译 篇10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译: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他们的两膝相互靠着,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只手指,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1、学不可以已。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2、当仁,不让于师。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3、不怨天,不尤人。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由,教给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6、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17、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18、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9、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0、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2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2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2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26、读书本意在元元。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2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31、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事务多,谁像我?

  3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3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3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35、小人之过也必文。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

  3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文言文及翻译 篇11

  原文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译文

  虎丘在中秋时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彻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文言文及翻译 篇12

  直言强谏虽然是忠心耿耿,却容易伤害上司的自尊心;如果能做到既劝谏有效,又无损上司的尊严,那就需要费一番心力了。

  上司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也会有不当之举,容易导致工作的失误或者因小失大危及全局。此时,正是下属表忠心、献良策、取得上司信任的最佳时机。作为下属,这一良机万万不可错过,因为此时寥寥数语就可能使上司迷途知返,并将你视为忠臣知己,而会对你赏识有加。

  有一次,局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中,有一位部门负责人因为自己责任心不强,几项交办的工作没做好,还捅了娄子,结果导致局长,发了一通脾气,使会议气氛十分紧张。

  秘书严慧看到会场气氛十分尴尬,便建议先休息十分钟。在休息的间歇,秘书严慧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着:“陈局长,会前您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动员干部。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建议有些问题应专门开会或会后解决。”

  复会后,严慧发现陈局长已恢复正常,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结果会议比较圆满地结束了。

  会后,当只剩下局长和严慧两个人的时候,陈局长笑着对严慧说:“小严啊,多谢你的‘清凉剂’呀!”

  以后,陈局长对严慧赏识有加,时间不长严慧就获得了提拔。

  春秋时候,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并派专人烛邹来专管看鸟。可是,烛邹有一天却不小心让鸟全飞了,齐景公大怒,要下令斩杀烛邹。烛邹看鸟失职,虽然有罪,但罪不当诛。同时,若处死烛邹,也会大大有损齐景公的形象。见此情景,大臣们束手无策,因为这时若强劝,势必会更加激怒齐景公。大臣晏子听说了这件事,急急忙忙赶到宫中。他看到刘景公正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之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烛邹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刘景公答应了。

  于是,晏子便对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道:“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失职丢鸟,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儿而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大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

  说罢,晏子请求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景公早已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心情平和下来,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你的意思了。”

  此后,齐景公对晏子更加敬重和依赖了。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上司自尊心受损,大跌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无可避免地直接碰到了一起,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上级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领导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领导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已别无选择,他只有主动出击,将你置于险地,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这个时候,谁还去考虑问的合理性呢?你只有委屈他接受打击的份了。

  而用迂回的方法则能很容易地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上司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至于先入为主地将你的意见一下子拒绝。当然,你的心思也不会白费的。

  文言文及翻译 篇13

  原文: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翻译:

  文正公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来往。一天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文正,告诉他:“我有个方法,可以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柬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派人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记号还保存完好,没有被打开过。

  文言文及翻译 篇14

  郑捆文言文翻译

  郑絪

  【原文】

  刘瞻之先,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1、絪:念yīn。

  2、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3、荆部商山:地名。

  4、概:景象。

  5、起:启发。

  6、馔:念zhuàn,食物。

  【译文】

  刘瞻的父亲刘景,是个贫寒的读书人。(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在郑絪身边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做了御史,到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马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都十分佳妙。郑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不能作诗,就是一定要(观赏到)天黑又有何妨呢?”于是又退回到亭子,想要在亭子上题一首诗。但是转头看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是湿的。郑絪非常惊讶于这首诗作得绝妙。而当时南北方向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这首诗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有所吟咏启发了我,才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先生赞叹了很久才离开。等到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子侄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奇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此以后可以让他与你们在学院一起生活,住宿吃饭等一切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役使。”到三年多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优美,哲理都很深。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成名,郑絪征召他做了辟法寺学省清级。

【文言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01-13

文言文及翻译09-18

文言文翻译06-02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翻译_《过秦论》文言文翻译04-13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02-02

观潮文言文翻译09-22

群空冀北文言文翻译05-13

响遏行云文言文的翻译12-27

误认文言文翻译12-14

《唾面自干》文言文翻译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