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文言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的文言文 篇1
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3、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4、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6、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7、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8、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9、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1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3、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4、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15、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1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7、大道三千,吾有三爱,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经典的文言文 篇2
1、《医人》唐代:苏拯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白话译文:古人的医术在于心,内心正直药自然就真。现在人的医术在于手,技术不好药还没有效果。我愿意化身为天地炉,多一些扁鹊这样的医生。四处寻找好的药材,先从治好过分的寒冷与饥饿做起。
2、《赠李德成(德成善医)》唐代:吕岩(吕洞宾)
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
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
白话译文:高坐在九重宫殿上的天子,和那些诸侯们,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了,但又怎比得上那个身穿布衣,能够日日坦然喝酒,不求名利的平民呢?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人间的执著,得到了大自在,他的命和运,都不受这个人世间所限制了。
3、《吾乡陈万卿儒者能医见宜春赵守盛称其医药之》宋代:戴复古
本草有折衷,儒医功用深。何须九折臂,费尽一生心。
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有时能起虢,一剂直千金。
白话译文:本草能调和各方面使之适中,儒医的医术高深。何必要多次折断胳膊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费尽一生的心力。辨别药物的真假,专门记载方剂的书籍就可以知晓古今。有时候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一剂药方值千金。
4、《赠针医范秀才》宋代:戴表元
不但针经熟,言谈语语真。练形如铁佛,信手合铜人。
秘摄鱼千里,空飞鹤当轮。功成倘相挟,平地脱风尘。
白话译文:先生不但针经熟练,言谈也是句句真切。练形像铁佛一样,信手之间就能合上桐人。可以用针射到好远的鱼,空中的飞鹤也能射中。功名成就倘若相挟,必然能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5、《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唐代:刘禹锡
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
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
白话译文:像我这样的一介病夫,还惊动了诸位贤者,老远地赶来看望。客人来了赶紧烹上好茶,用净水把坐席打扫干净。自己身体病弱,如芭蕉一样空了,走点路都离不开拄杖。他们善治一切众生烦恼病,对于我这个病夫,自然能向他们乞讨一丸治病之药。
经典的文言文 篇3
1、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2、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3、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4、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板桥》
5、半世飘零已落尘,元知化蝶不为真。何愁所剩无安放,杨柳春风似故人。
6、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欧阳修《卖油翁》
7、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增广贤文》
8、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聊斋志异·卷四·促织》
9、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10、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15、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曾国藩》
16、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17、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
18、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1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2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1、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22、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死相公者。”——《张岱》
2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26、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罗贯中》
27、君子忧道不忧贫。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9、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30、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31、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3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33、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34、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36、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7、闲来只把青山画,卖得桃花当酒钱。——《唐寅》
38、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41、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4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
43、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45、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46、打蛇不死,自遗其害。
4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48、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洪应明》
4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5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5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永州八记》
5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3、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增广贤文》
5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55、只怪我自作多情,为你反了天庭,抽了龙筋,染了云鬓,动了凡心。
56、赐君一席盛宴,以黑如发,白如鬓起誓,任世间浑浊,我与你共享天涯。
57、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
58、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59、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6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1、彩云偏,叹彼时年少轻幻梦痕浅。含笑颜,纵花开易老谁也不记年。
62、忘川河前,三生石畔。奈何桥边,彼岸花旁。黄泉碧落,我不负你。
6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6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5、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中说·卷三·事君篇》
66、谨愿多年后,我发花鬓白,容颜迟暮,你仍紧牵我手,倾世温柔。
6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68、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6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70、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7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7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7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增广贤文》
74、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
75、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76、知耻近乎勇。——《中庸》
7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7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8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81、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呻吟语·卷上》
83、花落泪,人离别,一份守护,一份猜疑,爱别离,人分别,错的风景,爱的.受伤。
8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5、一眼缘定今生人,见眉一秀笑倾城。钟爱今生一人心,情伴佳人永不悔。
86、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8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8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89、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增广贤文》
90、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91、所有的晦暗都留给过往,从遇见你开始,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9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93、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
94、我仍会把思念留永远寄不到的信笺,即使你已不在人间。
9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6、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97、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9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9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10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01、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102、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安排处。
104、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105、日阴曀兮未光,阒睄窕兮靡睹。
10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107、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愿相思不蔓延。时光定格一瞬间,梦里徒留遇初颜。
108、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10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1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12、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1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14、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15、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116、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117、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11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119、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秋声赋》
120、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121、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韩愈《祭十二郎文》
1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经典的文言文 篇4
乌贼求全
【原文】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1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唉!乌贼只知道要吐出墨汁来隐蔽自己,以求安全,却不知道要消灭痕迹,来杜绝海鸟的怀疑,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鸟察觉目标抓去,真是可怜啊!
【注释】
响(XU,第三声调):吐出唾液。
杜疑:杜绝怀疑。
【道理】
考虑问题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事物的两重性,才能马到成功。
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临江之麋
【原文】
临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怛,恐吓。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良:真,抵触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释:
畋:读音tián
麑:读音ní
怛:读音dá
偃:读音yǎn
啖:读音dàn,吃,这里作舔解。
【译文】
临江(地名)的一个人,猎得一只麋鹿的幼崽,养了起来。回家进门时,(家里的)那些狗(见了)直流口水,摇着尾巴都抛过来,那人呵斥吓唬它们。从这天开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间去,常常给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让狗和它嬉戏。过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图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顶头摔扑更加亲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滚打的很友好。但还是经常舔舌头(想吃啊!)。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门,看见很多别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们嬉戏。别人家的狗见了很开心并发了威,一起把它杀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没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
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小儿不畏虎
【原文】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同抵。)触,庶几(也许可以。)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翻译】
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
更①渡一遭
【原文】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②水百沸,横筱③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注释】
①更:再,重来。②釜:古代的一种锅。③筱(xiǎo):细竹子。
【译文】
过去有人捉到一只甲鱼,想把它煮来吃,又不肯负担杀生的恶名。于是烧旺火使锅里的水沸腾,在锅上横架上一根细竹子作为桥,然后跟甲鱼约定说:“(你)能渡过这桥,我就放你一条生路。”甲鱼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诡计骗杀自己,就尽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样)爬行,仅仅能够渡过(竹桥)一次。 主人说:“你能渡过这桥,真是太好了!再给为渡一次桥, 我想(再)仔细看看。”
中山窃糟
【原文】
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译文】
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乞猫
【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墉,墙壁。病,害处。)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南歧之见 明 刘元卿
【原文】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译文】
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很差,喝这种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粗脖子。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真怪呀,这人的脖子怎么这样干枯细瘦?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瘿病。你们不找好药来治病,怎么反而认为我脖子干细呢?”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盲子失坠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译文】
有盲人过干涸的溪流,(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渊的。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听地哭号,(时间)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大道(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省悟啊!
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看清路子,放大胆子,走自己的`路。
从上不难看出“省”就是醒悟的意思。“苦”就是辛苦的意思。
一钱莫救 明 冯梦龙《广笑府》
【原文】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至中流,水急冲倒,漂流半里许。其子在岸旁觅舟救之。舟子索钱,一钱方往。子只出五分,断价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际,回头顾其子大呼曰:“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莫救!”
【译文】
有个人性极吝啬,有一次他在路途中,遇到河水新涨,虽可坐船渡河,但他怕出船钱,便拼命涉水过河,刚走到河当中,便被水冲倒,漂流了半里多。他的儿子在岸上,要找船救他。船家开船价,说给一钱才能前去,儿子给他讲价,说只给五分。这样讨价还价拖延了很久也没定下来。他的父亲这时快不行了,在垂死之际,还回过头来向他儿子大声呼喊:
“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莫救!”
取金
【原文】
一官出朱票,取赤金二锭,铺户送讫,当堂领价。官问: “价值几何?”铺家曰:“平价该若干,今系老爷取用,只领半价可也。”官顾左右曰:“这等,发一锭还他。”发金后,铺户仍候领价。官曰:“价已发过了。”铺家曰:“并未曾发。”官怒曰:“刁奴才,你说只领半价,故发一锭还你,抵了一半价钱。本县不曾亏了你,如何胡缠?快撵出去!”
【译文】
一个当官的拿出银票,让钱庄换两锭金子,钱庄的人给送来了,当场收费(利息、服务费之类的)。当官的问: “给给你多少钱?”钱庄的人说:“标准费用应是若干,如今是老爷您用,我们只守一半的费用。”当官的对身边人说:“这样的话,拿一锭金子让他再替我存起来。” 存完后,钱庄的人仍然等着收费。当官的说:“费用已经给你了。”钱庄的人说:“没有给呀。”当官的大怒说:“刁奴才,你说只收一半费用,所以拿一锭金子还给你,抵了一半的费用。我没有亏了你,还敢胡缠?快撵出去!”
吕蒙正不受镜
【原文】
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孔门师徒各言志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希望有车马乘坐,穿又轻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过得安逸,让所有朋友信任,使年轻的人怀念。”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宗悫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⑹。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⑺贼,贼十余人皆披散⑵,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⑻以文义为业,炳素【10】高洁,诸子群从⑶皆好学,而悫独任气⑷好武,故不为乡曲⑸所称。
【译文】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故而默默无闻。
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初,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苏武牧羊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胜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项羽不肯竟学
【原文】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文】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只要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经典的文言文 篇5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经典的文言文 篇6
一、走四步路
学生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往上标点,看完了,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应引导、训练学生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二、抓五关键
给文言标点,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之时,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一定的方便。在这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抓五关键。
1.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例前文中的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图且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2.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对称整齐,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前文中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臣闻之言应断作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抓对话标志曰、云、言等断句。古人对话时,大多数有表示说的曰、云、言等,而这些正为我们断句时提供了方便。如前文中的主曰,帝曰,帝顾谓主曰等。
4.抓句末语气词断句。正如上文所说,一些虚词常放在句末表各种语气,这是我们断句时的重要参考。
5.抓句首助词断句。同样,一些助词常放在每句话或分句的开头,这也告诉我们在有这些词的地方前后可以分开。
当然,要能为文言文正确断句,首先做到的是必须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做到标点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言现象和古代汉语相符合。在此,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运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就可以给前面例文进行如下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总而言之,正确地给文言断句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还应多读古书,经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做到标点正确,阅读文言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有较大的提高。
经典的文言文 篇7
1.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苏轼《放鹤亭记》
2.天地为愁,草木凄悲。——李华《吊古战场文》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4.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6.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袁宏道《虎丘记》
7.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秋声赋》
8.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11.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范仲淹《岳阳楼记》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13.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李孝光《大龙湫记》
14.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曹植《洛神赋》
1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16.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17.明月浮空,石光如练。——袁宏道《虎丘记》
18.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9.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20.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丰乐亭记》
2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2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3.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2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26.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27.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沈复《童趣》
28.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苏轼《后赤壁赋》
29.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
30.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江淹《别赋》
31.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32.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孔稚珪《北山移文》
3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34.草木无情,有时飘零。——欧阳修《秋声赋》
3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36.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苏轼《放鹤亭记》
3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3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39.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40.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41.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盛弘之《荆州记》
42.喜怒哀乐,动人必深。——欧阳修《送杨寘序》
43.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
4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5.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
46.时夜将半,四顾寂寥。——苏轼《后赤壁赋》
47.地阔天长,不知归路。——李华《吊古战场文》
48.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49.寒雁一影,飘零天末。——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50.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经典的文言文 篇8
一、文言实词的考查
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平时应该注意以下五种文言实词现象:一是古字通假现象。如“便要(yáo)还家”,“要”通“邀”,“邀请”的意思。文中类似的古字通假词还有“具”、“志”等。二是古今异义现象。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方的配偶,即老婆。文中类似的古今异义词还有“鲜美”、“交通”、“绝境”、“无论”、“缘”、“延”、“津”“乃”等。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舍”字,在“便舍船”句中作“舍弃”讲,在“屋舍俨然”句中作“房子”讲。文中类似的一词多义词还有“寻”、“志”等。四是词类活用现象。如“处处志之”,句中“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做标记”讲;“渔人甚异之”,句中的“异”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认为异”讲。五是辨析同义词。如文中“悉”、“并”、“具”、“咸”、“皆”都有“都”的意思,但也有细微差别:,“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
二、文言虚词的考查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一类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一类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等。平时要注意熟练掌握常用文言文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特别是“之”、“其”、“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而”、“夫”、“焉”这15个文言虚词。如“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文章中有“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悠闲、安详的样子)”、“欣然(高兴地、愉快地)”几个词可注意区分差异。
三、文言句式的把握与翻译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一是判断句,文言中多用“者”“也”表示判断句的标志,也有用“乃”和“是”的,如“见渔人,乃大惊”,可可译为“看见渔人,他们是非常吃惊的”;“问今是何世”,可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二是省略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其外还有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谓语的。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我们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三是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如“忘路之远近”,定语后置句,“远近”为偏义复词,“近”无意义,可译为“不知不觉中,渔人几不得他已经走了多远的路。”又如,“问所从来”,介词结构后置句,“所”作介词“从”的宾语,可译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四、文意的分析与评价
文言文进行文意分析或评价,主要通过对作品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中心思想、表达意图等。有时也通过分析作品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来了解文意写作特点、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等。如:文章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还需注意的是,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形看,对文意的分析与评价并不局限于我们课内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有时也会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知识,灵活地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如:请你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自志”中的“志”是什么?比较中,你会发现:“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经典的文言文 篇9
逍遥游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作者: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经典的文言文 篇10
德高为君,学渊为子,故名君子。德谓之仁义,学谓之不惑。故人有君子小人之分,学有高低上下之别。小人者非不知仁义道德,乃其如坐井观天者,曰之天小,其非天小也。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故君子言需谦,礼需卑,不耻下问。古之道者有三,谓之儒,道,法。老子立道而返,庄子学道而归,道者,以之无为而为之,以逍遥立世,谓之举世誉之而不加赞,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故幼有所养,老有所归,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法之立者,管仲也,以其尊王攘夷,授之百工,谓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以利明,不循其礼。儒者孔圣之立也,孟子之传也,传之以礼,授之以仁,习以修生养性,从之以仕,为之忧国忧民,故凡为儒则谦而自省,守之德尊之义,故有苏武牧羊,孔明之出师表,文山之正气歌,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始之华夏千年文也。
今之道者繁,谓之如星辰。古之识字者有一,今之识字者繁。古之学者有一,今之学者近无。何也?古之时,民生疾苦,且有圣人出以立其规,众生无学则无以为生,无德得则无以立足。故需有德而好学。故古之之人习圣人之教化,尊先祖之德。故汉有满城皆素缟,千里击贼返,晋有五雄渡江战,碧血染坞壁。唐有伐高丽,为迎前朝骨。宋有涯山役,十万尸骨断江流,明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今众人以先祖之所为为耻,以自身之才学远临先祖只学,视先人学说如之草介,近取西方之糟粕,为之以利为首,言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物欲横流,老不为老,幼不为幼,师无德,学无恭。幼无所教,老无所依,其皆是道德之衰也。
今吾不才,以此杂文,献物欲之君子。
经典的文言文 篇11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
童趣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观察极细小的事物(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经典的文言文 篇12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2、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③可爱者甚蕃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
3、翻译句子。
①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5、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①的 ②却、可是 ③多 ④洗涤
3、①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②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4、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
5、“略”。
经典的文言文 篇13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热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热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大多非常热爱牡丹。我惟独热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莲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它笔直地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热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热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热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热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比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热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经典的文言文 篇14
咏雪
刘义庆〔南北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趁、乘。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经典的文言文 篇15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经典的文言文】相关文章:
经典文言文02-27
文言文经典08-30
经典文言文05-28
文言文中的成语06-19
杯弓蛇影文言文01-02
南辕北辙文言文03-14
《口技》文言文07-17
《过秦论》文言文10-23
杯弓蛇影文言文05-23
文言文句子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