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短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时间:2024-10-25 11:16:24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短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短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1

  短歌行

  陆机

  【原文】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1]。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2]。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3]。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4]。

  今我不乐,蟠蟀在房[5]。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6]。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7]。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8]。

  【注释】

  [1]觞(shāng):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2]朝霜:早晨的露水。

  [3]华不再扬: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4]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5]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意思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

  [6]兴:起兴,指作诗。章:指音乐。

  [7]旨:美好。臧:好。

  [8]荒:荒废。

  【作者介绍】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此后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历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駢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期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赏析】

  《短歌行》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晋陆士衡‘置酒高堂,悲歌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悲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这是汉魏六朝间乱世诗人共同的心理状态。作为乱世英雄,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中,灌注了热望团结贤才、成就功业的慷慨奋发之气。而陆机此虽在用词、构思上明显地模仿曹操的《短歌行》,诗旨却比较浅薄,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诗的开头化曹诗“对酒当歌”为“置酒高堂,悲歌临觞”八个字,“人寿几何,逝如朝霜”和曹诗“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同。“时无”四句,用春苹秋兰以时开落,同一朵花开过之后不会再开,来比喻一个人的生命随时光消逝,倏忽间韶华不再,老景催人。过去的岁月已经很多,未来的.时间所余无几。“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诗经·唐风·蟋蟀》),当蟋蟀在室内悲吟暮秋,诗人也产生了迟暮之悲。“乐以会兴”以下陡转,写由悲极而及时寻乐,一遣愁怀。诗人从和友朋聚、散的两方面写自己的悲欢:乐因会而生,愁由别而显著。因为别易会难,欢乐无多,所以友朋相聚,更应暂时忘掉忧愁。何况酒已酿得浓郁甘香,鱼肉也美好丰盛,面对美酒佳肴,不夜以继日,短咏长歌,及时为乐,更待何时!

  乱离之世,人们常常由于有志难申、嫉俗愤世而不得不在感官的刺激中寻求麻醉心灵创痛的方法。但是,即使他们故作旷达,在追欢买醉中力遣愁怀,还是驱不散心中郁结的悲哀。结末和开头呼应,便可知高堂临觞所作之歌,仍旧是一曲悲歌。和曹操的《短歌行》相比,陆诗只是抒发了当时士人这种普遍的、无可奈何的悲愁,却缺乏曹诗那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惜时爱才的充沛的精神力量。相形之下,未免略逊一筹。

《短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2

  原文

  短歌行

  曹操〔两汉〕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译文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奉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古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管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聚合诸古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古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古,从其风者受尊重。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贡献:谓进奉,进贡。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一作“隆”。见:被。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古,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仲尼,孔子字。殷:朝代名,即商。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古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颜信于诸古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谲(jué):诡诈。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小白:齐桓公名。尔:这样。天威:天子的威严。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咫(zhǐ)尺:指距离很近。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古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虎贲(bēn):勇士,武士。亚:次于。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是:一作“是以”。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赏析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短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3

  短歌行二首

  【题解】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是在宴会上演唱的乐曲。乐府有《短歌行》也有《长歌行》,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歌声的长短。其一主要是感怀乱离,怀念朋友,感叹时光的流逝,并表达出希望可以得到贤能之人的帮助,建立一个太平盛世;其二则赞扬了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所立下的丰功伟业,以此表达自己对汉室的忠诚。

  【原文】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①。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②。何以解忧③?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④。呦呦鹿鸣⑤,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⑦,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⑧,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乐府诗集》卷三十)

  其二

  周西伯昌⑨,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⑩。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珪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乐府诗集》卷三十)

  【注释】

  ①去日:逝去的.岁月。

  ②忧思难忘:难忘忧愁和思虑。

  ③何以解忧:晋乐所奏此句中为“以何解忧”。

  ④沉吟:沉思、低吟。

  ⑤呦呦:鹿叫的声音。

  ⑥辍:拾取。

  ⑦越陌度阡:陌、阡,田间的小路。意指客人远道而来。

  ⑧绕树三匝:匝,圈,周围。

  ⑨周西伯昌:周文王姬昌。

  ⑩臣节不隆:臣节,臣子的礼节和本分。隆:《宋书·乐志》中作“坠”。

  后见赦原:见,被。赦原:释放,恢复原职。

  钺(yuè):大斧。代指天子赐予朝臣征伐、杀人的权力。

  兵车:代指战争或武力。

  叹:赞美。

  庙胙(zuò):宗庙祭祀时使用的肉。

  珪(guī)瓒(zàn):祭祀时使用的玉柄舀酒的器物。

  秬(jù)鬯(chàng)彤弓:秬鬯,以黑黍和香草酿制的酒,古代祭祀所用。彤弓:红色的弓。

  卢弓矢:黑色的弓。

  亚:次于。

  是其名纷葩:《宋书·乐志》中作“是以其名纷葩”。

  【精要简介】

  这两首诗的创作日期大概在公元208年以后,此时的已经平定了北方,掌握了政权。第一首的主题是“求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豪强势力,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等,而这首可谓是一首“求贤歌”,和他之前颁布的政令前后应和。

  第二首的主题是用咏史诗,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的事迹,表露自己的理想。周文王姬昌在天下形势利于己的时候,依然侍奉暴虐的君主纣王,所以孔子称赞他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曹操借此表达自己和周文王一样,也是在尽心侍奉献帝。随后又写了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也都曾经受命“得使征伐”,是在表明现在的形势和西伯等人时的形势比较相似,天子让他征讨不臣,是英明之举。

  《短歌行》两首诗向众人展现了曹操的抱负和理想。

【《短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短歌行原文、注释及译文02-27

《山中》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01

绝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10-25

《初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08-13

《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2-23

《寒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2-23

《城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04-02

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02

江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03-25

《古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