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1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二、文言文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1、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
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
3、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4、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样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3、 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促成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适时适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把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2
一、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3
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注释
2. 联系上下文
二、生活中的种种智慧:
逻辑推理 2. 以理服人
三、群文阅读资料:
(一)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同游玩。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 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孩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摘李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过来,尝一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1)王戎:字浚( j ùn)冲,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
⑵尝:曾经。
⑶诸:许多。
⑷游:游玩。
(5)折枝:压断枝条。
(6)竞:争着。
(7)走:跑。
⑻信然:的确这样。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 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三)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 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 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于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 悦,即施行焉。
翻译: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当时孙权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 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
注释:
(1)生:长到。
(2)智:智慧。
(3)意:意识。
(4)若:相比。
(5)尝:曾经。
(6)致:送
( 7)欲:想要
( 8)访:询问。
(9)群下:手下群臣。
(10)咸:都
( 11)理:办法,道理。
(12)置:安放。
(13)物:实物。
(14)校:通“较”,比较。
(15)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16)悦:高兴,开心。
(17)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四)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注释:
⑴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⑵甚:很,非常。
⑶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⑷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
⑸诣:拜访,拜见。
⑹乃:就,于是。闻:听说。
⑺设:摆放,摆设。
⑻示:给看。
(9) 未:没有
(10) 夫子:旧时对
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2)禽:鸟。
四、小组合作要求(时间8-10 分钟)
在组长指定下,成员依次发言交流,全员参与。
针对组内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整理。
得出最终结论,并完善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篇目体现主人公智慧的原句相应解释及所用方法简练概括主人公的智慧共同点道旁李树语言形式:
文章内容:
写作手法:陈太丘与友期行曹冲称象杨氏之子归结点
一.疏通文言文文意的方法总结:
二.生活中的智慧的方法总结:
五、拓展训练(阅读时间 5 分钟)
1.运用多种文言文学习方法,疏通文意口头翻译。
2. 开动脑筋,运用智慧 .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求实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方法,决不能求全、求细、求高,否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拿《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可对课文进行导读:欣赏了北国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再去游览南海边的香港。读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还可以和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香港。
这段话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到了课文的主题中——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又引出了这篇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提示理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把香港比作璀璨的明珠的原因。
2.采用跳读、略读等多种方法,品味语言文字,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生可根据这几个学习目标, 主动展开课文阅读。
二、教学内容——求精
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都只有一个课时,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入浅出地品读和感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对略读课文的内容进行删减、取舍或者重组的能力。就拿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学内容来说,它的重点就是通过几个事例让学生理解父亲说的那句话。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妨把它做这样的取舍——
1.默读课文4—14自然段,思考: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我”已经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田,用线画出。
2.交流反馈。
突然我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呢?
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有别的妇女会织。
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
3.通过这三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明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意思:有困难时,学会不言放弃;面队挑战时,知道别出心裁。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避免烦琐的`讲解,文章的重点内容也非常明确,而且在最后还可加入课外拓展和读写结合两大环节,真正体现略读课文的“整体把握,部分求精”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求放
教材中编排了那么多的略读课文,意图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中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真正从课内阅读逐渐走向课外自读。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交流、自主发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获得自我发展,能为学生的课外独立阅读奠定基础。
四、作业设计——求巧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不同的阶段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有效的作业。
1.在整体阅读阶段,可以设计整体阅读理解、思考和训练的题目。
2.在品读精彩片段时,可以采用系列的语言实践。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我设计了练习:仿照课文第三段话,用总分结构,并运用“一会儿……一会儿”“有时……有时”等词进行说话;看香港夜景图,运用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3.总结提升阶段的作业要提倡多样化。在这个阶段布置作业,一是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一,适当补充,迁移阅读。在浙江省第八届阅读教学比赛中,温岭实验小学的一位教师在教完《刷子李》一课后,就设置了这样的作业:引出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出处的《苏七块》,让学生体会奇人之奇以及文章的一波三折。
第二,感悟人文,真情告白。在教学的结尾,我们可设计一段心情抒发,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如我在教《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在了解了香港的历史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幕后,设置了这样的作业:“同学们,你会用怎样的语言祝福香港?祝福南海之滨这颗璀璨的明珠呢?请写在文章的最后。”
五、自学时间——求足
让学生自学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他们才能“会学”,才能“学会”。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简析:
本节课共选七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一篇课内(《杨氏之子》),六篇课外,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孔融这七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初步掌握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一篇带多篇,课内带课外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4、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思维敏捷,观察仔细,勤于动脑,从而获得启迪,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2、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杨氏之子》《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七篇文言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温故而知新……)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本课的学习,让他们感觉文言文并不遥远、陌生,产生阅读期待,快乐地开始了本堂课的学习之旅。)
二、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五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里面讲到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这个孩子是谁呢?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
2、齐读,交流:
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具体表现在哪儿?他的回答妙在何处?
孩子们,你们是如何读懂文言文的呢?(相机板书学法)
像这样“甚聪惠”的孩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智童”。(板书),在我国古代,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再去认识几个这样的孩子吧。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
三、分层推进,阅读体会
(一)指导阅读《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1、阅读指导。
一读,读正确。(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明文意。(自由读,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悟智慧。(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智慧的句子,想想给你什么启示。)
四读,品韵味。(吟咏诵读,读出韵味。)
2、小组阅读后交流,师相机指导。
3、小结阅读方法,指导填写阅读表。
(设计意图: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扶”着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
1、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面这四篇文章,并填写阅读表格。
2、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情况,教师相机写板书。
(设计意图:给足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梳理比较、归纳提升
1、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这七篇文言文,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①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子;都通过一件事情来体现主人公的“智”;主人公的智慧和后天的勤奋努力不可分……)
②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文章的出处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智”:有的通过语言,有的通过行动……,主人公“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思维敏捷、言语巧妙,有的善于观察、方法独特,有的急中生智、解救伙伴,有的观察仔细、推理正确,有的才华出众、妙作比喻,有的守信守礼、聪明机智……)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读完这七篇文言文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七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七篇文言文,收获颇丰,感觉文言文非常有意思。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再找一些这样的文章来读,如《中华经典诵读文库》等,继续感受文言之韵吧。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了解中考考题
20xx年广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来,2分;叙述恰当,2分。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0xx年广州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在《曹刿论战》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输》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工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参考答案:
1)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2)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五、复习方法:结合考点、疏理课文、归类比较
复习内容:
1、战争治国篇
2、写景抒怀篇
3、阐明事理篇
4、托物言志篇
六、分别从比较点来进行学习活动。
比较点:人物形象(身份、语言、行为、特点)
思想内容(A思想、观点;B内容方面: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1、人物形象:
比较下列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治国篇”:邹忌和诸葛亮(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行为等来谈)
同:A身份:都身为臣相;B行为:都在向自己的君王提出治国的主张;
不同:A身份:虽两人都是臣相,但诸葛亮比邹忌更有地位,因为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B劝谏方式上:邹忌采用委婉进谏的方式来劝谏齐王采纳自己的建议;而诸葛亮采用直接进谏的方式,向后主刘禅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
“战争篇”和“治国篇”:邹忌与墨子(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和行为、特点来等谈)
同:A身份:都身为不同国家的臣子;B行为:都理据充分地成功说服了自己想要劝谏的人;C都是爱国忠君之士。不同:A面对的对象不同:邹忌面对的是自己的君王即齐王;墨子面对的是他国的君王即楚王、他国的臣相即公输盘。B劝谏的方式不同:邹忌借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设喻,采用委婉归劝的方式让齐王接纳自己的建议;墨子采用类比、设喻和展示实力的方法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劝谏。
2、从思想内容上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思想、观点;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战争篇”:《公输》和《唐睢》(提示:从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来谈)
同:A都是涉及战争的;B起因:都是弱小国家受到强大国家的挑战;C结果:都是派使者出访并成功阻止对方的进攻;D思想:都不主张大国对小国的“不义”之战。不同:事情的经过不同:《公输》中墨子除了使对方理屈词穷,从道义上使对方威风扫地,还从实力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在与公输盘的“模拟攻守”中“九距攻城之机变”,使对方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唐睢》中唐睢除了用“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外,还采用了以死相拼、舍生取义的方式挫败秦王。
2)“战争篇”和“治国篇”:《公输》和《得道多助》:(提示:同: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
同:都主张“仁爱”“和平”,反对战争。墨子说服公输盘中设计诱导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此处的“义”就有仁爱之义。《得道》中通篇讲“道”,此中“道”即指“施行仁政”。
不同:内容上:两篇分别是讲述战争和提出治国主张的文章。
七、作业:
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A、B班同学两个角度都做;C、D班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来做都可)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08-08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03-05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09-19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03-18
搭船的鸟阅读教学设计04-28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15篇)03-06
语文课本阅读教学设计03-22
小学语文叙事阅读教学设计11-25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