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品(15篇)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学习方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学习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6
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④日以尽矣 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重要词义
【略】掠夺,夺取 进兵北略地
【至】到,到达 至燕南界/至易水上
【乃】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岂】①表反问,怎么、难道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表揣度,是否、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微】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即使)没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得】①能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②得到 诚能得樊将军首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谒】请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信】信物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诚】①果真,如果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说】同悦,喜欢,高兴 秦王必说见臣
【更】改变 愿足下更虑之
【遇】对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涕】眼泪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顾】①不过、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看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就】①靠近,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去】离开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遗】赠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唯大王命之
【次】顺序 以次进
【陛】殿前的台阶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色】脸色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谢】谢罪、道歉 前为谢曰
【少】稍微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发】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见】①通现,显现 图穷而匕首见
②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还】通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卒】通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
【意】意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陈】排列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方】正、正当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王方还柱走
【被】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7
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
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3.《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二、通假字
1.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2.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3.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三、一词多义
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 (坐在)
②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③何坐?曰:坐盗。 (犯罪)
2.都①何以都不闻消息 (总,竟)
②都不哭 (全、都)
3.乐①心乐之 (以…为乐)
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4.清①水尤清冽 (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
5.曰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说)
②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叫做)
6.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从,跟随)
7.闻①闻水声《小石潭记》 (听说)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听到的)
8.道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正确的方法)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
③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道路)
9.见①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看见)
②才美不外见 《马说》 (通“现”,显现)
10.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上下、左右,表估计)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处所)
1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大约)
②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可以)
12.居①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停留)
②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岳阳楼记》 (处在)
四、古今异义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左右对曰 (左右,古义:侍臣、近臣 今义:表方位或方向)
3.因恸绝良久 (因, 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4.语时了不悲 (了,古义:完全 今义:语气助词)
5.泥于掌故 (泥, 古义:拘泥 今义:泥土)
6.泥于掌故 (掌故,古义:指古代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7.盖地有高低 (盖,古义:连词,表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
8.非咨询不穷其致 (穷, 古义:追究 今义:①生活困难②穷尽)
9.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举,古义:完成、成功 今义:举起、举动等)
10.是以比得躬历山川 (躬,古义:亲自 今义:弯腰)
11.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尝,古义:曾经 今义:尝试)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13.月色入户 (户,古义:门、窗 今义:人家、住户)
五、词类活用
1.子敬素好琴 (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2.心乐之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清)
(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冷)
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5.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7.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8.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8
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9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非常细小的东西也看得很清楚。或: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目力足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去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像变成鹤一样。或:心时想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的都是鹤了。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定下神来,抓住了癞虾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其它院里去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掉它。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以后时时温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
(9)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检查我自己。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11)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2)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13)念近中无禅院:想想附近没有这样的寺院。
(14)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15)然数年恒不一见:但经常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16)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其中,有的像楼台,有的像殿堂,有的像牌坊,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数量有亿万个。
(1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真接霄汉:不久,风住天清,一切都没有了,惟独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18)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20)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丢下我走了。
(2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计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0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
“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2、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5、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仔细阅读文章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通读全文,做阅读理解的题一定要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看见长篇文章就觉得头疼,就失去了读文章的兴趣,往往这样都是不会帮助你做好阅读理解的。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最少要读两遍以上,第一遍在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文章写的内容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第二遍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文章中大致讲了些什么,当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就会清楚文章总所包含的含义了。
审题要有一定的技巧
在初三生进行语文的答题的时候是要一定的技巧的,无论是你在答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时候,审题是非常之关键的,因为如果你连题目都读不好那再怎么答题都是思路对不上的。任何一个初三学生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时候都是要自己仔细审题的,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才能做好文章的后续工作,答题的时候才会做到总结好每一个问题都清楚问题的思路。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四、词类活用
1、岁: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才: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
3、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辄倾: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
5、然: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对的.)
6、笼: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7、日: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
8、高: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9、力: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
10、疏: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
11、奇:益奇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12、裘马: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
13、劣: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六、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2、成以其小,劣之。
译: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译:(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2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二、《木兰诗》
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 ②.溅溅: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将: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三、《孙权劝学》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3.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1.出处:《山海经》;《列子》
2.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3.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4.字词句:
A.词义: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 )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3
一、一词多义
如:
(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二、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三、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四、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3)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
(4)尔何如(即,尔如何)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为国以礼
五、注释:
能:动词,能做到,胜任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会盟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4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5
1.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于:从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总是。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暝:昏暗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茂盛,繁茂。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为。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6-12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7-13
【经典】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9-03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7-23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荐)07-13
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点03-08
(必备)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9-02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集合]09-03
高三语文重要文言文知识点06-03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