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文言文

时间:2024-09-02 17:55:07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1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先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启示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初中文言文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在20xx年就作了阐释: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言之,“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愉悦。

  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执教者对于语文本体把握不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了非语文的体验,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自然科学课、活动课。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文本的类别进行课堂“语文味”的规划,因为学生是主体,文本是媒介,而执教者只是主体通过媒介获得体验的引领人。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抓住初中文言文本的特点,去探究“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文言文本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本在内容及作者写作主旨上并无多大难度。如果把凸显“语文味”的立足点放在这里,显然会让学生觉得太小儿科了,从而有索然无味之感。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立足点在何处,或者说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一、文本朗读,融化“语文昧”

  “语文味”源自文本,固于文本,唯有朗读,方能融化。文言文本的精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言简意赅,并将其内核全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而朗读则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叶老曾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总体印象。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之处让学生反复读,并在朗读中穿插引导、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从朗读中得到体悟。这样学生就能内化文言文本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感知“语文味”。

  我在教授《三峡》一文时,抓住文中描写三峡两岸之景的四字“清荣峻茂”做足文章。先指导学生把握该句的节奏“清/荣/峻/茂”,而后要求他们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领悟要旨。通过读和悟,学生认识到这四个形容词分别写的是四物:“清”字写水,“荣”字写柏树,“峻”字写山,“茂”字写草。通过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三峡两岸之景的美丽诱人,也能触及“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一“语文味”的内核。

  古人语:“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熟读文本,辅以感悟,定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本的“语文味”。所以,对于文言文本,我们应该反复地读,饶有兴趣地读,直到在朗读中获益。

  二、词句品味,酿造“语文味”

  人选教材的文言文本文质兼优,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文本“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品味词句,也就是品味词句的表现力,品味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文言文本词句精炼,意蕴丰厚,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学生收获的仅仅是识文知意而已。那么如何品味词句呢?可以将品味的立足点放在精彩的`词句上,可以放在写法的独特之处,可以放在句式的变化上,也可以放在词句别具一格的修辞上。运用增删补换的方法,通过对词句的比较、分析、理解,从而感知、领悟文言词语丰富的生命活力。

  例如,《咏雪》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中,“寒雪日”“内集”就值得品味。“寒雪日”意指:(一个)下着大雪寒冷的日子;“内集”意指:召开家庭集会。原本简简单单叙事的句子,一下子因“寒雪日”“内集”而内涵丰富。细细品味这两个词,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谢太傅一家人在飘雪的日子里围着火炉讨论诗歌的其乐融融。如果将“内集”改为“集会”,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品读“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神似胜于形似的道理。通过品味词句得到感悟,再将种种感悟糅合起来,语言就不只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了立体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语文味”就像一杯曲酒,由“五谷杂粮”酿造而成,品之醇香绵长。

  三、丰富想象,升华“语文味”

  凸显“语文味”,还需要丰富的想象。无论是朗读文本还是品味词句,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如我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运用白描手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原句展开想象描述出“我”所见之景。学生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够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勒出所“见”之景,并且能够理解白描“不加雕饰,不作渲染,朴素简洁”的特点。想象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对《公输》中墨子、公输盘、楚王之间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学生就会置身于那场千年之前机智的雄辩中,仿佛看到足智多谋的墨子在义正词严地阻止阴险、狡诈的公输盘帮楚王攻打宋国,亦能看到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的窘态。

  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千万不要固化学生的思维。某位教师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能觉得文本对于富春江美景的描写不够直观,而向学生配以音乐展示几十幅富春江景图。学生在课上是活跃的,对美图赞不绝口。然而课后,他们只记得定格的画面,损失的是文本带来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解读初中文言文本时,一定要充分为学生考虑,不要为了图省事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四、节制拓展,凝固“语文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放,强化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旨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社会生活经验。文言文本虽是古人之作,但有些篇章对今人的生活仍有指导意义,正所谓“文以载道”。但有些教师在文言文本“道”的拓展上牵强附会,而不去关注真正能凸显“语文味”的“文如何载道”的问题。譬如,某位教师在教授《愚公移山》时,设计了“愚公为什么不搬家”的问题,为的是得出愚公具有奉献精神的结论,从而拓展到当今社会上应具有的品质。愚公有奉献精神不假,但不是重点,应该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这一道家哲理。再如,一教师讲授《马说》时投影出十几幅骏马的图片,大讲什么样的马为千里马却不在作者“以马喻人”的方法上下功夫,简直是本末倒置,冲淡“语文味”。 课程改革的大潮仍在滚滚向前,“语文味”概念的提出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它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回归本色。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溢着语文味,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享受着无尽的快乐,并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这应该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初中文言文3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 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4.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1.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5.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1.解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6.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1.解释:

  ①则:那么; 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 ④令:让,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初中文言文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放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震慑。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之:去,往,到。至:极点。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以:凭借,靠。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初中文言文5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初中文言文6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做出一些探讨,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这些作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约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是目前据笔者的了解情况看,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重点谈一下。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学生只要记好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死记硬背出来,那么基本上就已经初步完成教学。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含咏玩味,又有别于现代的赏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学狭窄为简单的知识再现。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朱子家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教学生阅读。而不必仅局限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这种“炒冷饭”的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胃口,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思索和验证,觉得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改进,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是短小精悍、内容精美的文章,比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古文中的'典范,这些文章语言精练,文质兼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句式整齐,整句和散句结合,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如果能从文言文的阅读入手,体会文言文的妙处,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余映潮老师上的《三峡》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他提醒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在文中每句话的第一个词或第二个词的后面,都需要略微停顿一下,这样读出来就很有节奏感,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整篇文章就是这样的特点,每起一句话,开头的第一个词语,都要读出停顿来,这样文章读出来就很有节奏感。据笔者看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值得一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文言文变成有声音的文章,在读中品味、鉴赏和体会。

  二、落实字词的积累,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对于古文教学,加大学生的字词掌握量无疑是重点。学生没有大量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想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只是空谈。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有很多古文名著和短小的散文精品集,如,《岳飞全传》《杨家将》《呼家将》《隋唐演义》《七侠五义》《镜花缘》《古文观止》等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三、把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教学融为一体

  其实,文言文虽然短小,但值得玩味的字句还是很多的,比如余映潮在教《小石潭记》中,在体会写景之妙时,就用了十八个“清”组成的词语,来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各种景物的特点,这样教学既内容十分紧凑,又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用词的精当。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结合诗歌来阅读,又可以当成散文来赏析,有的还可以当成议论文来讲解,所以只有把握住主要内容,充分挖掘发挥,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学更丰富多彩。

  总之,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远去,对当代的学生来说,文言文近乎半门外语,我们在弱语境下学习,只有依靠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只有通过严谨的治学、积淀丰实的资料、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初中文言文7

  ①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

  ② 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 《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①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②仁者远之。臃肿③之与居,鞅掌④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之⑤。

  ④ 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画然:聪明的样子。 ②絜然:清洁的样子。③臃肿:无知的样子。④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⑤尸:神像;社:土神;祀、稷:祭祀。

  22.对于安亭,人弃我爱的原因是 。(2分)

  23.第③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25.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的特点及表达的情思。(3分)

  26.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 寥寥几笔,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挚情感。结合《项脊轩志》,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22.(2分)安亭土地贫瘠、民风不淳别人离去,而我爱这里的闲静,便于读书;(1分)爱这里清池古木、江流风帆、九峰古刹的美景。(1分)

  23.(2分)承接上文交代取名畏垒亭的出处(或缘由);(1分)为下文表达自己留居安亭自得其乐的心境作铺垫。(1分)

  24.(2分)D

  25.(3分)运用排比修辞构成整句,以强烈地语气;(1分)表达丰收后的快意和满足;(1分)对志同道合者的召唤。(1分)

  26.(3分)酿酒登亭,即便寒风吹彻,黄叶纷飞,痛饮长啸,真是畅快,把战胜大旱后而自得自足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1分)如《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在简洁的.叙述中,表现出小屋环境的优雅宁静,凸现了人物内心的愉悦之情。(2分)

  译文:

  从昆山城乘船航行七十里,就是安亭,安亭位于吴淞江畔。史志一类的图书中有安亭江的记载,现在已见不到了。这儿土地贫瘠,民风不淳,县里人弃之唯恐不及。

  我 妻子的娘家住在这里,我唯独喜爱她家宅院的闲静,嘉靖二十一年,在这里读书。住宅的西边有砌成古老花纹的清水池,有用石块垒叠起来的山;山上建有一座亭 子,登上亭子,隐约见到吴淞江环绕着向东流去,乘风扬帆的船只在荒村树梢之间穿过;华亭的九峰,青龙镇的古寺、佛塔,都正当亭子面前。亭子原来没有名称, 我开始命名为畏垒亭。

  《庄子》一书说,庚桑楚学得老子的学说,住到畏垒山上。他的部众中聪明的智者离开了他,他的妻妾中圣洁的仁者疏远了他。只有那些粗笨的人同他住在一起,忙碌地为他办事。三年之后,畏垒地区获得大丰收。畏垒的老百姓,迎神赛会,大肆祭祀和庆祝。

  我 住在这里,成天关着门。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大家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我妻子治理田产四十亩,正碰上大旱之年,用牛套车拉水,日夜不停的浇 灌,终获很好的收成。酿下几石酒,每当寒风凛冽,黄叶飘落之际;叫儿辈们倒酒,登畏垒亭而长啸,怡然自得其乐。试问,有谁疏远我、离我而去吗?有谁同我相 处听我使唤的吗?有谁想为我而迎种赛会祭祝的吗?便作这篇《畏垒亭记》。

初中文言文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表达鄙弃名利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作者写富春江的江水之美,先写“水皆缥碧”,这是写水的______________;次写“千丈见底”,这是写水的______________;接着写“游鱼细石”,这是写水的____________;最后写“急湍甚箭”,这是写水的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

  2.(1)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

  (2)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颜色 深度 清澈 湍急

初中文言文9

  《伽蓝记》

  后魏太傅李延实者,庄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将行奉辞,帝谓实曰:“怀砖之俗,世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实答曰:“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闲退,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锦万里。谨奉明敕,不敢失堕。”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不晓怀砖之义,私问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闻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闻其宾客从至青州者云。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怀砖叩头,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师谣语曰:狱中无系(”系“原作”击“,据明抄本改。)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颍川苟济,风流名士,高鉴妙识,独出当世。清河崔淑仁称齐士大夫曰:“齐人者,外矫庶几,内怀鄙吝。轻同毛羽,利等锥刀。好驰虚誉,阿附成名。威势所在,促共归之。苟无所资,随即舍去。”言嚣薄之甚也。(出《伽蓝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除青州刺史(授予官职) B.副朝廷所委(丢下,舍弃)

  C.百姓皆怀砖叩头(怀揣,怀藏) D.苟无所资(好处)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威势所在,促共归之 公将鼓之

  B.苟无所资,随即舍去 苟富贵,勿相忘

  C.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是以京师谣语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

  ②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

  22.庄帝与太傅李廷实谈起当世世风“怀砖之俗”,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风气?请你结合文意试作简要评析。(4分)(原创)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初中文言文10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

  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 使: ②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意:

  ③乡之死者宜矣 乡: ④驰而走 走:

  10. 与“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一战 B.以头抢地耳 C.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扶苏以数谏故

  11. 翻译句子。(2分)

  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译:

  12.从选文看,宋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

  参考答案:

  9.(4分)①派遣 ②意料 ③同“向”,从前 ④逃跑

  10.(2分)D

  11.(2分)国家很危险了,你将要到哪里去?

  12.(2分)宋王是个听信谗言,昏庸;(1分,答出一方面即可)草菅人命(残忍)的人。(1分)

初中文言文11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文言文12

  鱼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注释

  亦:也。

  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甚:胜于。

  于:比。

  故:所以,因此。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莫:没有。

  则:那么。

  凡:凡是,一切。

  得生:保全生命。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为:做。

  而:但是。

  是故:因此。

  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是:此,这样。

  心:思想

  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则:就。

  弗:不。

  得:得到。

  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蹴:用脚踢。

  而:表修饰。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辩:同“辨”意为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宫室:住宅。

  奉:侍奉。

  穷乏者:穷人。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与:同“欤”,语气助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已:停止。

  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初中文言文13

  内容预览:

  中考文言文一词多义

  F 凡 (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

  (2)凡三往(总共)

  方 (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 (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 (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 (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G 顾 (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相庆(互相)

  (4)更上一层楼(再、又)

  (5)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 (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广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

  (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

  苟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 (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H 号 (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 (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鸿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鸟名)

  患 (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环 (1)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

  (3)环滁皆山也(环绕)

  惠 (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J 极 (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 (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 (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 (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借 (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 (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 (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将非鬼也(或许)

  (5)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6)则命一上将(将军)

  具 (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 (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 (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6)董生举进士(参加)

  绝 (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 (1)林尽水源(尽头)

  (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

  (3)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4)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5)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 (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K 苦 (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 (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L 临 (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4)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

  M 名 (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

  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N 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

  (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技能)

  Q 强 (1)凶强侠气(强悍)

  (2)赏赐百千强(有余)

  (3)不可强以仕(勉强)

  (4)慕义强仁(力行)

  (5)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

  (6)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情;(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

  请 (1)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2)曹刿请见(请求)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 (1)一狼径去(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

  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R 若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S 善 (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 (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 (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3)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食 (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释 (1)心凝神释(得到解脱)

  (2)释担而立(放下)

  虽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2)老妪力虽衰(虽然)

  胜 (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是 (1)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

  (2)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这)

  书 (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 (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 (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T 通 (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5)整个(通计一舟)

  W 亡 (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 (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

  谓 (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舍人相谓曰(商量)

  (6)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7)太守自谓也(命名)

  闻 (1)余闻之也久(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X 鲜 (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2)向无此例(向来,从来)

  信 (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修 (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 (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 (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 (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下 (1)忽然抚尺一下(量词)

  (2)欲买舟而下(顺水而下)

  (3)不耻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

  Y 一 (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 (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遗 (1)得遗金一饼(丢失)

  (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

  业 (1)若业为吾所有(已经)

  (2)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

  (3)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

  与 (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 (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根据)

  (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 (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

  已 (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 (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 (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主旨,中心)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应 (1)桓侯不应(答应,理睬)

  (2)急应河阳役(应征)

  (3)杀之以应陈胜(响应)

  有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Z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坐 (1)但坐观罗敷(因为)

  (2)众宾团坐(坐下)

  作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

  至 (1)寡助之至(极点)

  (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到)

  (3)礼愈至(周到)D

  志 (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志趣)

  (2)寻向所志(记号)

  (3)不志其大(立志)

  诸 (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自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如果,假如)

  (2)有朋自远方来(从)

初中文言文14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39、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 “错”(cuò)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已”(yǐ) 通“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7、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公输》

  48、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49、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50、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51、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2、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3、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5、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5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5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5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59、小惠未 “獭(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60、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61、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6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63、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15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

  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2、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3、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4、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5、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6、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

  注:讴,唱歌.

  7、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8、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同款)焉②.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

  注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祭祀需使用乐器.②窾:同"款",款式.

  9、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刘向《新序·杂事二》

  注:刍(chú),柴草.

  10、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11、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2、宋贾买璞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注:溢,同"镒",古时二十两为一镒.

  13、千金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14、熊渠子射石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

  (刘向《新序·杂事四》

  15、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附录》)

  注:檘(pì),同"敝",困,疲劳.

  16、校人欺子产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注: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

  ③圉圉(yǔ),疲乏的样子. ④罔,欺骗.

  17、晏子逐高缭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说苑·臣术》)

  注:①仕,旧时做官为仕.②仄陋,卑贱,低贱.③四,四周,周围,指身边的人.

  ④维,维系,引申为扶助,帮助.⑤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为纠正.

  18、弓与矢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韩非子》)

  19、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战国策·秦策二》)

  20、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注:①操,琴曲.②蹀躞(diéxiè),踮着小步.

  21、富者乞羊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22、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①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注:①御,迎接.②《九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23、食凫雁以秕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

  注:①凫雁,指鸭鹅.②粟,旧时泛称谷米.

  24、入蛟川城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 ."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25、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贤类编》)

  注:社,古代社会的基层单位.伯,长官.

  26、斗牛图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牛时,夹尾于髀①间,虽壮夫膂力②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①髀(bì),大腿.②膂(lǚ)力,指全身的力气.膂,脊背.

  27、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28、家藏宋笺

  公家藏宋笺①数幅,偶吴中有名卿善书画者至,或讽之曰:"君纸佳甚,何不持向某公索其翰墨,用供清玩?"公曰:"尔欲坏吾纸耶?蓄宋笺固当请宋人画!"

  (明·张令夷《迂仙别记》)

  ①笺,精美的纸张,供临时政府题诗或写字用.

  29、南桔北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0、鸥鸟

  海上之有人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31、伯牙破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2、缁衣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途.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我所亡者纺缁①也,今子之衣禅缁②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吕氏春秋》

  注:①纺缁,黑色的夹衣.②禅缁,黑色的单衣.

  33、陈轸贵于魏王

  陈轸①贵于魏王.惠子②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韩非子·说林上》

  ①陈轸,魏王重臣.②惠子,惠施,魏国宰相.

  34、阳桥与鲂

  宓子贱①为单父②宰,过于阳昼③,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扱纶④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

  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 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注:①宓子贱,人名.②单父(Shànfǔ),古县名,今山东单县.③扱(chà),举.

  35、金壶丹书

  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晏子春秋》

  注:①纪,春秋时期的原纪国.②鳋,鱼腥味.

  36、臧谷亡羊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①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亡羊同也.

  ――《庄子·外篇》

  注:①博塞,一说赌博,一说游戏.

  37、齐景公出猎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刘向《说苑》

  38、夔有一足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①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

  注:①夔,是我国见诸记载的最早的音乐家.

  39、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

  译文:桓公察看马厩,问养马人道:"马厩里的事什么最难?"养马人还未回答,管仲答道:"我也曾经做过养马人,敷设马栅栏最难:如先敷设歪的木条,歪的需要歪的来配,歪的木条用上了,直的木条无法用上.如先敷设直的木条,直的需要直的来配;直的木条用上了,歪的木条无法用上."

  译文:

  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译文:

  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车轮压出的痕迹都是笔直的;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车痕都像是圆规划出来的庄公觉得谁也超不过东野稷的驾车技术,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上奏道:"东野稷的马车肯定要翻倒的"庄公很不高兴,假装没听见没有理会.不久,东野稷果然翻了车.鲁庄公便问颜阖:"您怎么知道他会翻车呢?"颜阖说:"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了."

  译文: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要回家.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向青表示道歉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到回家了.

  译文: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把蜡烛举高点."说了便把"举烛"写到信上."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来的内容.

  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译文: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刻削做成了琴,装上弦然后演奏,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一样.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派国家级的工匠看琴.说"不古",就还给了他.工之侨回家,求助于漆匠,伪造出断裂的细纹.有求助于篆刻的工匠,作古代款式的雕刻.装在匣子里埋入土中,过一整年后拿出来,抱到市场上.一个显贵之人经过看见了琴,用一百两黄金买了琴,献进宫里.长官乐器的官员们传看,都说:"希世之珍啊."

  工之侨听说了,叹道:"悲哀啊,这世道!难道就单单是一把琴的事吗?别的方面没有不也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起灭亡啊!"便离开国土,遁入深山之中,没人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

  译文: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干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背柴火?"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译文:齐国有个喜好打猎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就是打不到野兽,回家是愧对家人,出门就愧对乡里亲朋.他想这之所以打不到野兽,是因为狗太差了.想得到良种的狗,但是家里贫穷买不起.于是在地里勤奋耕作,勤奋耕作家才能富裕,家富裕了就有钱买好狗了,狗好了就可以得到很多野兽了.打猎的收获,就常常比别人多.这不是单单打猎啊,什么事都是这样的啊.

  译文:宋国有个名叫监止子的富商,和别人争着购买一块价值百金的璞玉,于是假装失手弄坏了它,给了百金作为赔偿,但是整理那毁坏的璞玉,得到了千金还多啊.

  译文:从前有个君主,用千两黄金买千里马,三年没有买到.一个近臣对君主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马头,返回向君主报告.君主大怒道:"要你买活马,为什么买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臣回答说:"死马都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买马的,千里马今天就会来的"于是不过一年,有多匹千里马来了.

  译文:子禽问墨子说:"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虽然这样,人们却不听它们的现在我们来看早晨的鸡,到黎明时啼鸣,天下人被它惊醒.多话有什么用呢?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译文:曾经有人送活鱼给子产,子产派校人把鱼放到池里养.校人却把鱼煮了,复命说:"开始放的时候,很疲倦的样子,一会儿就好了,悠然地消失了."子产说:"获得了自由!获得了自由!"校人出来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都把鱼煮了吃了,他却还说:'获得了自由!获得了自由!'"

  所以说正人君子可以用合逻辑的话欺骗他们,但很难被不全情理的事情所蒙蔽.

  译文: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起来的`老虎,管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暴的野兽,人是它们的美食.现在两虎因为争夺人而打斗起来,小的必定死亡,大的必定受伤.您等到大虎受伤后刺死它.这样一动手就可以杀死两只老虎了.没有刺杀一只老虎的辛劳,却有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

  译文: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音乐,牛低头依旧吃草.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转而发出牛虻的声音,孤单牛犊的鸣叫声,那牛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译文:楚国有个富人,养了九十九头羊而希望有一百头羊.他曾经寻求他村里的熟人.他的邻居是个穷人,有一头羊,富人请求那穷人说:"我有九十九头羊,现在您这一头给我,我就增加到一百了,那么我拥有的羊数就是整数了."

  译文: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译文:迂公家中藏有几幅宋笺,吴中有个善作书画的名人来此地,有人劝说迂公说:"你的纸很不错,何不拿去向名人索取书画,来作清闲时玩赏?"迂公说:"你想毁坏我的纸笺吗?留着的宋纸笺就应该请宋人来画的!"

  译文: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晏子.酒到酣时,两名官吏绑了一人来见楚王.楚王问:"绑着的人犯了什么事?"答到:"是齐国人,犯盗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道:"齐国人本来就喜欢盗窃吗?"晏子离开席桌答道:"我听说,桔子生长在淮南便是桔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树叶虽然相似,但它的果实味道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同啊.现今民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吧?"

  译文:海边有一个喜好海鸥的人,每天早晨他来到海边,跟着海鸥游玩,来和他一起玩的海鸥何只百只.他的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跟你玩,你抓只来,让我玩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只是在天空飞舞却不下来和他游玩了.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刚刚弹到描绘太山的曲调,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巍峨的太山!"一会儿之后,是描绘流水的曲调,钟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就像湍急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伯牙砸破琴不再碰琴弦断弦,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相关文章:

初中的文言文及翻译08-27

初中文言文05-20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07-31

初中必背文言文03-22

初中文言文【集合】03-22

初中文言文及翻译12-05

初中文言文阅读03-25

(热)初中文言文02-07

初中文言文【精华】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