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本草纲目文言文

时间:2024-08-23 10:18:42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精华)本草纲目文言文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本草纲目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本草纲目文言文

本草纲目文言文1

  作者:李时珍

  释名

  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赤火丹毒。用芸薹叶捣烂敷涂。

  天火热疮(初起如痱,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用芸薹叶捣滠汁。调大黄、硭硝、生铁衣等分,涂沧上。

  风热肿毒。用芸薹苗叶根、蔓菁根各三两,研为末。以鸡蛋清调和贴上,即可消肿。无蔓莆,用商陆代,甚有效。

  瘭疽(生在手足户背等处,累累如赤豆,剥之则汁出)。用芸薹叶煮汁服一升,并吃干熟油菜数顿,少加盐醋。病在冬日,则用芸薹子研水服。

  血痢腹痛。用芸薹叶捣汁二合,加蜜 一合,温服。

  肠风下血。治方同上。另方:用芸薹子(生)、甘草(炙)菜研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产后血晕。用芸薹子、生地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加姜七片,酒、水各半碗,童便钭碗,一起煎至七成,温服邓苏。

  热疖肿毒。用芸薹子、狗头骨,等分为末,调醋敷涂。

  伤损接骨。用芸薹子一两、小黄米(炒)二合、龙骨少许,共研为末,加醋调成膏,摊纸上贴患处。

  汤火伤。用菜子油调蚯蚓屎涂搽。

  产后流血过少。用芸薹子(炒)、当归、桂心、赤芍药等分。每以酒送服二钱,赶下恶物。

  风热牙痛。用芸薹子、白芥子、茴香,等分为末,吹鼻中。右侧痛,吹左;左侧痛,吹右。

本草纲目文言文2

  作者:李时珍

  释名

  白药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风痰上雍。用白药三两、黑牵牛半两,同炒香,去牵牛一半后,共研为末,加防风末三两,和匀。每服一钱,茶送下。

  咽喉肿痛。用白药末一两、龙脑一分,加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吐血不止。用白药烧存性,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

  眼烂生翳。用白药子一两、甘草半两,共研为末,取五钱掺入切开的猪肝中,煮熟吃下。

  痈肿不散。用生白药根,捣烂帜患处。药干即换。

本草纲目文言文3

  作者:李时珍

  释名

  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气味

  苦、寒、无毒。李明珍认为:应该是辛、苦、大温、无毒。

  主治

  头痛欲死。以硝石末吹鼻内,即愈。

  心腹痛。以硝石、雄黄各一钱,研细。每点少许在眼眶内,即愈。此方名“火龙丹”。

  腰腹痛。也用火龙丹。

  眼红肿痛。用硝石研细,卧时取黍米大点眼眶内。次早,盐水洗去。

  眼目障翳。用硝石一两,熔于铜器中,加水飞过的铅丹二分、片脑二分。点眼。

  喉痹。用硝石一两半、白僵蚕一钱、硼砂半两、脑子少许,共研细,吹喉内。

  伏暑泻痢,肠风下血。用硝石、硫磺各一两,白矾、滑石各半两,面粉四两,共研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清水送下。

  五种淋疾(一、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通,小腹急痛。二、血淋:小便不出,只是下血,疼痛满急。三、热淋:小便红热,脐下急痛。四、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滴。五、石淋:尿不能出,只下石砂,小腹胀痛)。用上等硝石一两,研细,每服二钱。劳淋者,用葵子末煎汤送下,通后应服补虚丸散。血淋者,热淋者,都有冷水送下。气淋者,用木通煎汤送下。石淋者,用温水送下,但须先将药末在锅内隔纸炒过。此方名“透格散”。一般小便不通者。也可服透格散,小麦汤送下。

  背疽初起(恶寒,背上现疮肿瘾疹)。用硝石三两,溶开水一升中泡化。然后以厚毛巾浸水拧干 在患处。巾冷再换。

  女劳黑疸(傍晚时便恶寒发热,膀胱急,小腹满,全身发黄,只是额头黑,故称“黑疸”)。用硝石、矾石(烧过),等分为末,每服一茶匙,大麦汁送下。一日服三次。服后,如小便变黄,小便变黑,即为将愈之象。

  附方

  硝石初煎炼时,有细芒,状如朴硝,因此也有“硭硝”之名。与来源于朴硝的硭硝是不同类的'东西。(按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朴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

本草纲目文言文4

  作者:李时珍

  释名

  赤柽、赤杨、河柳、雨师、垂丝柳、人柳、三眠柳、观音柳。

  气味

  (木)甘、咸、温、无毒。

  主治

  腹中痞积。用柽构枝煎汤,露一夜。五更时空心饮几次。痞渐消去。

  各种风疾。用柽柳枝或叶半斤,切细,加荆芥半斤,以水五升,煮成二升,澄清后,再加白蜜五合,竹沥五合,封入瓶中,放锅内隔水煮过。每服一小碗,一天服三次。

  解酒毒。用柽柳枝晒干,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本草纲目文言文5

  释名

  亦名石蓝、嗽药。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久嗽咳血。用白前、桔梗、桑白皮各三两(炒过),甘草一两(灸),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分三次服下。忌食猪肉、白菜。

  久咳气壅(体肿、短气、胀满、喉中呼吸有声,不能平躺卧下)。用白前二两,紫苑、半夏各三两,大戟七合,以水一斗浸一夜后煮成三升,分数次服。忌食羊内,饩糖。

  附方

  李明珍说:“白前色白而味微辛甘,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痰者宜之,若虚而长哽气者不可用也。”

本草纲目文言文6

  《本草纲目·草部·豆蔻》

  作者:李时珍

  释名

  草豆蔻、漏蔻、草果。

  气味

  (仁)辛、涩、温、无毒。

  主治

  心腹胀满,气短。用豆蔻一两,去皮,研细。每服半钱,木瓜生姜汤调下。

  胃弱呕逆不食。用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两,加水一碗合煮,去渣取汁,再以生姜汁半合倒入,和面粉做成面片,在羊肉汤中煮熟,空腹吃下。

  霍乱烦渴。用豆蔻、黄连各一钱半,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

  虚疟自汗不止。用豆蔻一枚,面裹煨熟。连面研细,加平胃散二钱,水煎服。

  瘴疟(热少寒多,或单过时冰热。或虚热不寒)。用豆蔻仁、熟附子等分,加水一碗、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半碗服下。此方名“果附汤”(因豆蔻一名草果)。

  赤白带下。用豆蔻(连皮)一枚、乳香一小块,面裹,煨至焦黄,同面一起研细。每服二钱,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脾痛胀满。用豆蔻仁二个,酒煎服。

  附方

  豆蔻的功用是:除寒、燥湿、开郁、化食。是治疟的要药之一。但如吃得过多,则不免助长脾热。伤肺、损目。

本草纲目文言文7

  释名

  菝活、蕃荷菜、吴菝活、南薄荷 、金钱薄荷 。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用薄荷 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沙糖调丸亦可。

  眼睑红烂。用薄荷 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为末,每取残,泡热激发中洗眼。

  瘰疬 。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

  鼻血不止。用薄荷 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葆 水煮,棉球裹汁塞鼻。

  血痢不上。用薄葆 叶煎汤常服。

  火毒成疮。用薄荷煎汁随时涂搽。

  附方

  薄荷能消风散热,也能引热外出,故治骨蒸痨(肺结核)、小儿惊狂、大热等下,常用它作为引药。

本草纲目文言文8

  主治

  小便频数。用益智子(盐炒,去盐)、乌药,等分为末;另用酒煮山药粉为糊,和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肝了,盐汤送下。此方名“缩泉丸”。

  心虚尿滑及赤白二浊。用益智子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开水调下。

  白浊腹满。用益智仁(盐水浸、炒)、厚朴(姜汁炒)等分,加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腹胀痛,泻不止。用益智子仁二两,浓煎饮下。

  妇女崩中。用益智子(炒,碾细)一钱,米汤加一点盐冲服。

  口臭。用益智子仁一两、甘草二钱,共碾成粉,常舐含口中。

  漏胎下血。和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一日服二次。

本草纲目文言文9

  《本草纲目.草部.苏》

  作者:李时珍

  释名

  紫苏、赤苏、桂荏。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伤寒气喘。用紫苏一把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慢慢饮用。

  劳复食复。用紫苏叶煮汁二升饮下。亦可加生姜、豆豉同煮。

  霍乱用满。用能吐,用生紫苏捣成汁服,或用干紫苏煮汁服亦可。

  九伤出血不止。用嫩紫苏叶加桑叶一起,捣烂敷贴伤处。

  跌伤出血。用紫苏捣烂敷伤处,伤口自合。又方:用陈紫苏圳蘸伤处流出的血揉烂敷伤。血不成脓,愈后亦无瘢痕。

  疯狗咬伤。用紫苏叶嚼烂敷伤口。

  乳痈肿痛。和紫苏煎汤,随进服下,另取紫苏捣烂敷痛处。

  咳嗽气短。用紫苏茎叶二钱、人参一钱,水一杯,煎服。

  附方苏子:是紫苏的`果实。气味辛、温、无毒。苏子与苏叶功用相, 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得止下,宜用子。苏子可治:

  顺气利肠。用紫苏子、麻子仁,等分研烂,水滤取汁,同米一起煮稀饭吃。

  风湿脚气。用紫苏子,高良姜、桔皮,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能下地)。用紫苏子二两,捣碎,加水三升,磨成汁,倒入粳米二合中煮成稀饭,和葱,椒、姜、豉一起吃下。

  消渴。用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桑根皮煎汤送下。一天服两次。体中的水从小便排出。

  食蟹中毒。用紫苏子煮汁饮下。

本草纲目文言文10

  作者:李时珍

  释名

  名粕。

  气味

  酒糟:甘、辛、无毒。

  大麦醋糟:酸、微寒、无毒。

  干饧糟:基、温、无毒。

  主治酒糟:

  手足皲裂。用酒糟、狸油、姜汁盐等分,研烂,炒热搽患处裂肉甚痛,但不久即合口,再搽数次,冻伤即愈。

  鹤膝风。用酒糟四两、肥皂荚一个(去子)、硭硝一两、五味子一两、砂糖一两、姜汁半瓶,研匀,每日涂搽。加一点烧酒更好。

  打伤青肿。用湿纸铺伤处。纸上厚摊一块捣烂的酒糟(先烧过),过一阵,痛处如蚁行,热气上升,肿即消散。

  大麦醋糟:气滞风雍、手背脚膝痛。炒热布裹熨,三、两换可愈。

  干饧糟:

  反胃、呕吐不止。用干饧糟六两、生姜四两,是捣作饼,或焙或晒,加炙甘草末二两,盐少许,煎汤服下。此方“甘露汤”。

  脾胃虚弱。用平胃散一斤加干饧糟(炒)二斤半、生姜一斤半、红枣三百个(煮取肉,焙干),一起研为末,逐日煎汤服。

本草纲目文言文11

  《本草纲目?火部?针火》

  作者:李时珍

  释名

  亦名燔针、淬针、烧针、煨针。

  主治

  火针,用的是钢针,是烧过的钢针。方法是:在灯盏里,放二十七茎灯草,注满麻油,把灯草点燃。然后把针不断沾油,不断持向灯火里去烧。要烧到通红才能用,用时须按穴道针刺。或针末烧红或是冷针,那不但不能治病,而且于人有害。

  火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所谓筋寒而急,指肌肉受寒,猛缩不已。这是火针是古的用途。以后,又有人用以刺积块,又有人用以刺痈疽。以后,还有人用以治伤寒症。那就不免要出些副作用了。总结火针的用途,行之有效者,约有下列四项:

  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即所谓急抽筋。

  治瘫痪不仁。

  治症块、结积(腹中结块)。

  治痈疽发背,有脓无头。

  前两项,按穴刺,拔针要快。拔针后,急用指头按穴孔,否则痛甚。第三项,针刺入,可转动,拔针要慢。第四项,要让脓流出来,所以不宜按穴孔。“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应当进针适当。针后如有发热恶寒,这是对了症的'表现,是好现象。据《灵枢经》讲:刺到病人内部如有知觉,就行了,刺到病人叫痛,就不算好。

  病在脸部以夏天在湿热在两脚时,都不可用火针。

  附方

  平头针:是火针的一种。一般火针,针头是尖的,平头针呢,针头是平的,专门用来治眼病。凡是肝虚的人,眼睛昏,眼泪多,甚至长一层顽厚的皮膜,障在瞳孔之前,这便是所谓这两种翳子,都可采用平头火针熨烙法来治疗。平头针的针头平而圆,这圆头的大小和翳子的大小差不多。把针头烧红,迎向眼珠面前,徐徐熨烙,接触要非常轻,只以翳膜渐渐烘干、渐渐裂破为度。翳破之后,可用除翳药敷点。

本草纲目文言文12

  作者:

  李时珍

  释名:

  次蟗、蛛蝥

  气味:

  微寒、有小毒。

  主治:

  婴儿口噤,不能吮乳,用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为末,加猪乳一合,和匀,分三次慢慢灌服。极效。

  泄痢脱肛,用大蜘蛛一个,瓠叶两重,包扎定,烧存性,加黄丹少许,共研为末。先以白矾葱椒煎汤洗,揩干后,再以药末摊布上,把脱肠轻

  轻托上收进。

  走马牙疳,出血用臭。用蜘蛛一枚、铜绿半钱、麝香少许,捣匀,擦患处。

  颏下结核。用大蜘蛛不拘多少,好酒泡过,研烂,去渣,临卧时饮服。最效。

  瘰疬结核。用大蜘蛛五枚,晒干,去足,研细,调油涂搽。一天二次。

  疔肿拔根。用蜘蛛捣烂,和醋。先把疔肿四围挑出血令根稍露,然后敷药。干了就换,经一日夜,根即拔出。

  虫、蛇、蜈蚣等咬伤。用蜘蛛研汁敷涂,有效。

  一切恶疮。用蜘蛛晒干,研为还想,加轻粉、麻油涂搽。

  吐血。用蜘蛛风炒黄,研为末,酒送服。

本草纲目文言文13

  《本草纲目.兽部.牛黄》

  作者:李时珍

  释名

  丑宝。

  气味

  苦、平、有小毒。

  主治

  初生胎热,或身体发黄。用牛黄中豆大一块,加蜜调成膏,乳汁化开,频频滴儿口中。

  小儿热惊。用牛黄如杏仁大一块,加竹沥、姜汁各一合,调匀与儿服。

  惊 嚼舌。用牛黄如豆大一块,研细,和蜜水调匀灌服。

  附方

  牛黄为黄牛或水牛的 胆囊结石,所以李时珍说“牛之黄,牛之病 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牛黄的`功能是清热解毒、豁痰定惊。现在经用牛黄除天然的品种之外,还可用人工方法从牛胆汁或猪胆汁中提取有效成分合成牛黄,称为人造牛黄,功效颇好。

本草纲目文言文14

  释名

  亦名野兰、荚蒿、鬼油麻。

  气味

  (根、苗)咸、寒、无毒。

  主治

  腹内蛔虫。用漏卢为末,每取一匙,和饼子肉汤同服。

  小儿疳病肚胀,或常泻痢,冷热不调。用漏卢一两,研细。每服一钱,加猪肝一两或盐少许同煮熟,空心一次服完。

  冷劳泄痢。用漏卢一两、艾叶(炒)四两,共研为末。取末一半,加醋三升同熬成膏,别把另一半药末加入,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

  产后带下。治方同上。

  乳汁不下(乳内胀痛,积久成痈)。用漏卢二两半、蛇蜕十条(灸焦)、瓜萎十个(烧存性),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风痛,筋脉拘挛。用汛(麸炒)半两、地龙(去土,炒)半两,共研为末;另用生姜二两,取汁,加入三两蜜,同煎开几次,又加好酒五合,收存待用。服药时,取上制的`药末,以收存的汤剂煨温后送下。此方名“古圣散”。

  背痈。用漏卢、连翘、生黄芪、沉香各一两,生粉草半两,大黄(微炒)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服至热退便停药。此方名“漏卢汤”。

  白秃头疮。用漏卢草烧灰,加猪油调匀涂搽。

  附方

  李明珍说:漏卢下浮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古方治痈疽发背,首推漏卢汤。 安常治痈疽及预防流行的痘疹热,用漏卢叶。

本草纲目文言文15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1578年,年龄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本草纲目文言文】相关文章:

本草纲目文言文07-01

本草纲目文言文08-22

《本草纲目》文言文原文06-30

(通用)本草纲目文言文05-15

《本草纲目兽部牛》文言文07-16

(优)本草纲目文言文15篇08-22

本草纲目文言文14篇(热门)06-22

【热】《本草纲目兽部牛》文言文07-15

经典文言文05-28

经典文言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