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赏析

时间:2024-07-22 10:18:56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赏析

  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赏析

  《自相矛盾》原文

  自相矛盾

  韩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代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品赏析

  这则寓言原意是揭露儒家美化尧舜的矛盾。儒家对尧和舜都推崇备至,尊为完美无缺的圣人,但是又讲舜继位以后,纠正过尧时代的许多弊端。韩非认为这种说法大有漏洞。既然尧是圣人,则明察在上,天下无奸,舜就无弊可纠,他要纠正的只可能是尧的美德和政绩,如此则说明舜不是圣人。如果舜真的纠正过尧时代的弊端,则又说明尧不是圣人。总之,按儒家的说法仔细分析,尧舜不可能都是圣人,“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韩非说了这则寓言。有一个卖长矛和盾牌的楚人,自夸他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又称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他的盾。这种吹嘘,自相抵触,谁也不会相信,因而有人问道:“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由于不能自圆其说,他无言以对了。韩非指出:儒家美化尧舜时存在的漏洞,一如楚人吹嘘矛和盾时的破绽,违反正常的逻辑思维规律,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韩非子·难势》也运用了这个故事,说明贤(任用贤智之士)与势(有利的地位与权势)是不相容的,应该重势轻贤。韩非轻视人才的作用,有其片面之处;但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内核:法治比人治重要得多,国君应靠法律与权势治理天下,不应寄希望于少数贤人。

  人们欣赏这则寓言,更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和矛盾律的逻辑原理。首先,它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韩非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讲到事物的矛盾,如:“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孤愤》)“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显学》)这些言论说明韩非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包括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这对立的事物是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正如无不陷之矛与不可陷之盾的不可同世而立。其次,它说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事物和思想,肯定一方,就必须否定另一方;同时肯定两方,则必有一方是假。这也就是现代形式逻辑中所讲的著名的矛盾律。这则寓言形象化地阐明了这一思维规律,是韩非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因此,“矛盾”一词今天被用作哲学和逻辑学术语。

  “自相矛盾”后来成为一句经常被人运用的成语,用以比喻行为或语言前后抵触,互有错乱。寓言中“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一句,后人略加改动也变为成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等来反驳对方。

【《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6-12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原文翻译及赏析01-16

地震蒲松龄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5-11

地震 蒲松龄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5-08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04-12

宰予昼寝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6-25

文言文《卖油翁》原文与翻译赏析04-02

宰予昼寝 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4-06

自相矛盾文言文的翻译05-06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翻译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