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

时间:2024-07-16 11:34:54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集合)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集合)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1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因长途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是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注释策:辨认

  至:到

  遂:于是

  人问何“以”知之:凭借

  以此知“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2

  原文:

  张家玉,字元子,东莞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李自成陷京师,被执。上书自成,请旌己门为“翰林院庶吉士张先生之庐”,而褒恤范景文、周凤翔等,隆礼刘宗周、黄道周,尊养史可程、魏学濂。自称殷人从周,愿学孔子,称自成大顺皇帝。自成怒,召之入,长揖不跪。缚午门外三日,复胁之降,怵以极刑,卒不动。自成曰:“当磔汝父母!”乃跪。时其父母在岭南,家玉遽自屈,人笑之。贼败南归。阮大铖等攻家玉荐宗周、道周于贼,令收人望,集群党。家玉遂被逮。明年,南都失守,脱归。从唐王入福建,擢翰林侍讲,监郑彩军。出杉关,谋复江西,解抚州之围。顺治三年,风闻大兵至,彩即奔入关,家玉新城。大兵来攻,出战,中矢,堕马折臂,走入关。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信。广信已失,请募兵惠、潮,说降山贼数万,将赴赣州急。会大兵克汀州,乃归东莞。四年,家玉与举人韩如璜结乡兵攻东莞城,知县郑霖降,乃籍前尚书李觉斯等以犒士。甫三日,大兵至,家玉败走。奉表永明王,进兵部尚书。无何,大兵来击,如璜战死,家玉走西乡。祖母陈、母黎、妹石宝俱赴水死。妻彭被执,不屈死,乡人歼焉。西乡大豪陈文豹奉家玉取新安,袭东莞,战赤冈。未几,大兵大至,攻数日,家玉败走铁冈,文豹等皆死。觉斯怨家玉甚,发其先垄,毁及家庙,尽灭家玉族,村市为墟。家玉故里,号哭而去。道得众数千,取龙门、博罗、连平、长宁,遂攻惠州,克归善,还屯博罗。大兵来攻,家玉走龙门,复募兵万余人。家玉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故所至归附。乃分其众为龙、虎、犀、象四营,攻据增城。十月,大兵步骑万余来击。家玉三分其兵,掎角相救,倚深溪高崖自固。大战十日,力竭而败,被围数重。诸将请溃围出家玉叹曰矢尽砲裂欲战无具将伤卒毙欲战无人乌用徘徊不决以颈血溅敌人手哉因遍拜诸将,自投野塘中以死,年三十有三。

  (《明史·张家玉传》,有删改)

  翻译:

  张家玉,字元子,东莞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改选为庶吉士。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被捉拿住。曾上书给自成,请把自己家门上题为“翰林院庶吉士张先生之庐”,并表彰、抚恤范景文、周凤翔等人,用厚礼对待刘宗周、黄道周,尊敬地赡养史可程、魏学廉。自称他愿意像孔子一样以殷人后裔的身份服从周朝,称自成为大顺皇帝。自成大怒,把他招进来,家玉深深作了一个揖却不肯跪拜。自成把他在午门外绑了三天,又强迫他投降,并用死刑来恫吓他,家玉最终都不为所动。自成说:“我要把你爹娘都五马分尸!”家玉一听就赶紧跪下来。当时他的父母远在岭南,家玉就因此屈服了,人们都嘲笑他。闯贼败后他回到南方来。阮大铖等人攻击他把宗周、道周推荐给闯贼,让他收拢人心,招集党羽。家玉于是遭到逮捕。第二年,南京失守,他逃回家乡。后来跟着唐王到了福建,唐王提升他为翰林侍讲,让他监督郑彩的军队。他们开出杉关,打算光复江西,解救抚州之围。顺治三年,传闻说大清兵来了,郑彩就逃出杉关,家玉跑到新城去了。大清兵来攻打新城,家玉出来迎战,中了一箭,从马上摔下摔断了胳膊,逃进杉关去了。唐王命令他以右佥都御史的.头衔去巡抚广信,而广信已经沦陷,他请求到惠州、潮州募兵,劝降了几万名山贼,打算奔赴赣州救急。正好大清兵打下了汀州,他于是返回东莞。顺治四年,家玉和举人韩如璜联合民兵攻打东莞城,知县郑霖投降了,于是他们抄没了前尚书李觉斯等人的家产用来犒赏士兵。才三天工夫,大清兵到了,家玉败走。这时他上表给永明王,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不久,大清兵来进攻,如璜阵亡了,家玉逃往西乡。他的祖母陈氏、母亲黎氏、妹妹石宝都投水自杀了,他的妻子彭氏被捉后,也不屈而死,他家乡的人被全部消灭了。西乡的一个大豪强陈文豹支持家玉占领了新安,袭击东莞,又在赤冈交战。不久,大清的大部队大举而来,攻打了几天,家玉战败,逃往铁冈,文豹等都死了。觉斯把家玉恨透了,挖了他祖先的墓地,连家庙都给他拆毁了,全部消灭了他的族人,他家所在的乡村变成了一团废墟。家玉从故乡经过时,痛哭着离开了。路上他召集了几千名士兵,攻占了龙门、博罗、连平、长宁,接着攻打惠州,占领了归善,收兵驻扎在博罗。大清兵过来攻打他,家玉退到龙门,又招募了一万多士兵。家玉喜欢击剑,以侠客自许,跟草泽上很多豪杰有来往,因此所到之处人们都服从他。他就把招募来的兵士分为龙、虎、犀、象四营,攻取了增城。十月,大清部队的步兵和骑兵一万多人过来攻打增城。家玉把他的队伍分作三部,犄角相救,凭据高山巨谷固守。大战了十天,兵力不支,战败了,里里外外被围了几层。将领们劝他突围出去,家玉叹息说:“箭射完了,炮震裂了,想打也没武器好打了;军官受了伤,士兵死了这么多,想打也没人能打下去了。为什么还要犹豫不决,等着用脖子上的血溅在敌人手上呢?”接着一个一个地拜别手下的将领,自己跳进野塘里死了,终年只有三十三岁。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3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

  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4

  一.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以:用来,连词,表目的。

  4.值:正好。

  5.寝:睡觉。

  6.因:趁机。

  7.时:当时。

  8.而:连词,表承接。

  9.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10.既而:过了一会儿。

  11.何以:为什么。

  12.觉:醒。

  13.值:当......时。

  14.且:尚且,姑且。

  15.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16.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17.共:一同。

  【文言知识】

  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值父昼寝(睡觉)因共偷服药酒(趁机)其父时觉(当时)又问会何以不拜(为什么)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5、钟毓为什么要拜而后饮?而钟会为什么又饮而不拜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6、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为什么?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钟毓说的更有道理,因为他为人诚实忠厚。)

  二、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选自汉·牟容《理惑论》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

  ①为:给。

  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

  ③伏:趴着。

  ④故:从前。

  ⑤耳:耳朵听。

  ⑥鸣:鸣叫声,作名词。

  ⑦掉:摇摆。

  ⑧奋:竖直。

  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三、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

  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

  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四、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

  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

  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五、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

  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六、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别类》)

  【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

  ②匠: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泥。

  ⑤挠(náo):弯曲。

  ⑥败:毁坏。

  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

  ⑨枯:干。

  ⑩劲:坚固有力。

  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七、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⑤薮(sǒu):指野草。

  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八、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

  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则:那么;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让,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九、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

  ①贵:以……为贵。

  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③聪:听力好。

  ④智:思维敏捷。

  ⑤辐辏:车轮的辐条。

  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贵:以……为贵; ②聪:听力好; ③智:思维敏捷; ④塞:受蒙蔽。

  2.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译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十、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

  ②怨:埋怨。

  ③知命:懂得命运。

  ④穷:走投无路。

  ⑤无志:没有见识。

  ⑥失:过失,过错。

  ⑦反:反而。

  ⑧岂:难道。

  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③道:遵循;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5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⑧未至:没有赶到。⑨渴:他感到口渴。⑩弃:遗弃。

  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字词翻译

  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她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简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注释]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命—命令,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6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注释

  谓:对……说。

  严:敬重。

  供帐:举行宴请。

  及:到了......的时候。

  还:返回。

  具:备办。

  待:接待。

  将:将要。

  郊:城外,野外。

  闻:听说。

  适:恰好。

  自:从。

  去:离开。

  谕:明白。

  徐:慢慢地。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7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②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怀:归依。

  子曰:“盍各言尔志。”

  译文: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2.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3.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

  (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译文: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译文:

  (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6.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译文:

  (2)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译文:

  (3)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译文:

  7.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咻:喧哗打扰。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译文:

  (2)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译文:

  (3)王谁与为善?

  译文:

  8.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杂篇》)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译文:

  (2)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译文:

  (3)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译文:

  9.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她去。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想要捉猪杀猪。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不是好跟她开玩笑的。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父母学的人,听取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于是就杀掉而且烧熟了那只猪。

  (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译文:

  (2)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译文:

  (3)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10.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①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②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②赍(jī):送东西给别人。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译文: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译文: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8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

  注释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

  (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

  (4)厌:满足。

  (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

  (7)罽:(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

  (8)且:并且。

  (9)率:大都。

  (10)故:缘故。

  (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

  (13)遂:于是;就。

  (14)逐:驱逐,赶走。

  (15)蓄:养。

  (16)以为:认为。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9

  一、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二、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只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也。”遂居焉。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三、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ei(第3声)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四,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小名稚圭。他勤奋好学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后来,他便成了学问家。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10

  《愚人食盐》

  僧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吃的.,很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还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经过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11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流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关尹子教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

  中:射中

  请:请教

  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

  乎:吗

  弗知:不知道

  未可:不行,意思是还不能算学会射箭

  退:告辞回去

  习之:学习射箭

  守:遵守,依照

  失:丢失,违背

  【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你要牢牢记住,千万不要违背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深刻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叶公好龙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以:在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同“拖”。

  堂:厅堂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陈元方候袁公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12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13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14

  《杨氏之子》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01-20

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07-15

小学文言文及翻译06-20

[热门]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07-16

(优)小学的文言文及翻译07-15

小学简短文言文及翻译06-19

文言文翻译06-02

文言文翻译01-13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翻译_《过秦论》文言文翻译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