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通用15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技巧 1
一、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答题经验
二、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解析:“师”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
示例:(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4: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但其带了宾语“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课文《鸿门宴》中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稍加迁移,即可译出。
示例: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三、借助同位置词义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5: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解析:这个句子很工整。“积”对“累”,“一勺”对“微尘”,“江河”对“峻极”,意思都很接近。这里“微尘”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据同位置的对举关系,“一勺”与“峻极”的意思就能推测出来了。
示例: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例6: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解析:“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失误、过失”之义。根据对举关系,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四、抓住倒装句,使之调整成汉代汉语语序
倒装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要按汉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7: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8: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示例: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文言文翻译技巧 2
翻译的技巧,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 3
文言文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
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5.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4.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5、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 “谢”为“推辞”。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6.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8.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文言文翻译技巧 4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 (20xx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xx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
[注]①太祖:曹操。 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 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 (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文言文翻译技巧 5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文言文翻译技巧 6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加。
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4)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6)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6)“深浅”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三、乘。
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
四、除。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二)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嵌入式。(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留。
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
(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
(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文言文翻译技巧 7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承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虽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化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而要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必须掌握以下几种翻译技巧:
一、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解答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时,应采用直译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译文中有依据,力求真实、准确,不夸大缩小。只有难以直译的`句子才可意译。
二、“信”“达”“雅”,规则当前
文言文翻译,要力求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能凭主观意识,妄加推测,随意改变原文作者的意图即用词等特点;所谓“达”,就是译文要文从字顺,意脉畅通,合乎语法规范和语法习惯,没有语病,语言要流畅,语气不走样;所谓“雅”,就是说译文要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中考做到前两点就足够了。
三、“留”“补”“删”“调”“译”“选”“并”“意”,样样精通
1.“留”
就是指文言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以照原文抄录而不必强加翻译。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人名,翻译时就可以照原文抄录而不必强加翻译。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必须将省略内容补出,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顺畅,意思清晰,成为有机的整体。
3.“删”
删去不译的字词和那些表语气、停顿和促足音节的词语。例如:夫战,勇气也。(《曹论战》)“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4.“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使动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5.“译”
文言文翻译时要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在翻译时必须译出。(《扁鹊见蔡桓公》)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通“披”,“坚”和“锐”属于词类活用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必须翻译出“铠甲”和“武器”。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例如:“顾也有卖场”中“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八条: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②项恰当。
7.“并”
即重复的内容要恰当合并,使之简洁扼要。如文中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表现类似的内容,需要做适当的合并,否则,按原文直译就显得啰嗦冗长。
8.“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文言文翻译技巧 8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译技巧 9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不常出现,而且高中课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来字,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虑。找出本字后再去翻译,整句话的翻译如果很通顺合乎情理和语境,采分点就找对了。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程(指传主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指阎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选自《后汉书·孙程传》,有删改)
答案 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脯,于是擒获了他。
采分点 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获。
2.立(指传主赵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选自《宋史·赵立传》)
答案 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XX,光世最终没有执行。得分点 趣,通“促”,催促;讫,通“迄”,最终。
二.实词
高考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实词,而每个实词又都有多个含义,只靠死记硬背很难轻松应试。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准确的义项。而且考试也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推断能力。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指传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选自欧阳修《王公神道碑铭》)
(1)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答案 如果某官贤能又有才干,一定让他长期担任这一官职,直到大家认为他适宜担任某一职务才升迁。
采分点 久,使动用法;宜,适宜,非“应该”义;迁,升迁,不可译为“调动官职”。
(2)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
答案 我常常担心(功名利禄)太多了,怎么可以跟贫寒的读书人争抢进取的机会呢?
采分点 寒士,贫寒的读书人;争,争抢,不可译为“争取”。
4.翻(指传主虞翻)出为富春长。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选自《三国志·虞翻传》)
(1)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答案 后来虞翻被所在州府推举为秀才,汉朝廷召他为侍御史,曹操当了司空,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任职。
采分点 举,被举荐;辟,征召;就,就任,赴任。
(2)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答案 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的'威严,进谏规劝,孙权不高兴,加之他的秉性又不合世俗,常常被人毁谤,因而获罪被流放丹杨泾县。
采分点数,多次;见,被;坐,因……获罪。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翻译中的重点,出题人一定会考察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词类活用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语法来判断: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选自杜琼《雪屋记》)
答案 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采分点 “木”“土”名词活用为状语,“病”名词活用为动词,大意对。
6.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答案 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采分点 修禊,补出必要的动词;穷、胜,形容词分别活用为动词、名词。
(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答案 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
采分点 “人”活用为状语。
(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答案 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
采分点 定语后置、“乐”、“鼓琴”。
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作钓雪矶。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四.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不要以今释古;
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指传主贺齐)以道远后至,固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答案 恰逢各路XX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
采分点 会,恰逢;风流,“风”指强风,“流”指巨流、巨浪;溺,淹没,落水。
8.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明·程启充《游千山记》)
(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
采分点 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同志,古今异义词,志同道合;焉,之。
(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答案 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神伤。
采分点 危险,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恰好;愀然,悲伤的样子。
五.疑难词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的翻译。这是“拦路虎”,想用这些难词考查考生的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遇到难词,先翻译其他有把握的词,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把整句话的大致意思推断出来,相对应的意思就是这个词语的含义。
如翻译句“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中的“尚”字,根据句境可以推断为“娶妻”。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有厓门[注]遗迹,予偕知县罗侨吊焉。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选自方良永《厓门吊古记》,有改动)
注
厓门: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答案 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
采分点 少顷,不一会;达观,遍览;颠末,始末,其中“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始”,也可据“末”推断为“始”。
10.(周梅圃)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答案 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采分点 障,堵住,挡住;潦,积水;德,感激。其中“潦”可用教材联想法推出(《滕王阁序》中有“潦水尽而寒潭清”句),“德”可由语境推出。
文言文翻译技巧 10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技巧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 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 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 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技巧: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还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文言文翻译技巧 11
一、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如:
子曰:孔子说。
庆历四年春:庆历四年的春天
注意:古代“山”有时专指泰山,河指黄河,江指长江。
二、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如: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逃跑。
一厝朔东:厝,通“措”。
三、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作调整。
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才符合现代文习惯。
何陋之有:倒装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尝贻余核舟一,……”: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五、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
夫大国,难测也:“夫”,
“何陋之有”:“之”,
学而时习之:“而”
巩固练习:
一、把下列一段文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昔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弈不胜则啮其子。人日:“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乎?”①弗喻。卒病躁而死。②(《郑有躁人》)
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1)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过错啊!你为什么不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想一想呢?(5分。“是、鸽、子、盍、反”每错一处扣1分,没有翻译出反问语气扣1分。)②他总不明白,终于因为急躁而得病死了。(3分。“弗、喻、卒、病”每错一处扣1分)
(1)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2分)
(2)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要陈放它的地方。(3分)
(3)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3分)
【文段参考译文】
国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文言文翻译技巧 12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文言文翻译技巧 13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列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膈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7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审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诃。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一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
(或“猜测”r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甸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做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著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横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文言文翻译技巧 14
一、准确理解字词含义
1. 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如“走”在古文中常表示“跑”;“妻子”指妻子和儿女等。
虚词如“之”“而”“以”等,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不断积累这些字词的含义。
2. 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字词的含义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中的“兵”,结合语境可推断为“兵器”。
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进行翻译。
二、把握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常见标志有“……者,……也”“……,……也”“……者,……”等。翻译时要加上“是”。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翻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2. 被动句
标志有“为……所……”“于”“见……于……”等。翻译时要体现出被动的意思。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翻译为“我常常被有学问的'人嘲笑”。
3. 倒装句
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为“千里马”,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状语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三、遵循“信、达、雅”原则
1. “信”
忠实于原文,准确无误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
例如原文中有的字词不能漏译,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能漏译“焉”,应翻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2. “达”
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避免生硬直译,对一些古文中的特殊表达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调整了语序使译文更通顺。
3. “雅”
译文优美自然,富有文采。
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具可读性。但对于一般的文言文翻译,重点还是放在“信”和“达”上。
四、注意文化差异
1. 古代的称谓、礼仪等与现代有很大不同。
如“臣”“陛下”“寡人”等称谓,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翻译。
古代的礼仪制度也要了解,如“拜”“揖”等动作的含义。
2. 一些典故、成语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并翻译。
如“世外桃源”“三顾茅庐”等,要结合典故的背景进行翻译,使读者能够理解其含义。
五、反复检查译文
1. 检查字词是否翻译准确,有无漏译、错译的情况。
2. 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语序是否合理。
3. 检查译文是否符合原文的语境和语气。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掌握这些文言文翻译技巧,就能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技巧 15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文言文翻译技巧】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技巧03-28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技巧01-16
(必备)文言文翻译技巧07-03
文言文翻译技巧【荐】07-03
文言文翻译技巧(精)07-03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02-03
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12-26
文言文翻译的5种技巧03-28
文言文翻译的五大技巧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