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和应对策略

时间:2024-07-01 11:35:12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和应对策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和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和应对策略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使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句子翻译点拨:

  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

  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

  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文言实词:

  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特点: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

  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虚词与实词:

  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推敲实词含义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实词和虚词:

  从功能上看:

  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

  从意义上看:

  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

  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

  (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

  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

  (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所谓开放类,指是的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

  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和应对策略】相关文章: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和应对策略09-08

雅思阅读考题的类型和策略详解09-16

关于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的策略应对09-08

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09-08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04-07

文言文阅读习题和答案09-08

文言文阅读题目和答案07-31

初中文言文阅读09-08

初中文言文阅读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