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时间:2024-05-02 07:55:48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终南别业

  【原文】

  中岁颇好道①,晚家南山陲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④,谈笑无还期⑤。

  【注释】

  ①中岁:中年。

  ②晚:近时、最近。陲:边。

  ③胜事:快意的事。空:只。

  ④值:遇到。

  ⑤无还期:忘记了回去的时间。

  【译文】

  中年很喜欢思考天道,最近在终南山边安家。兴致来时常常自己出门,美好愉悦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走到流水穷尽的地方,坐看云彩升起的时候。偶然遇到林间老人,说说笑笑忘记了回去的时间。

  【赏析】

  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中岁颇好道”一句,道出作者隐居的缘由。从句上看,诗人因为醉心于“道”,选择归隐。在现实生活中,开元之后的唐朝政局日趋复杂险恶,可能是诗人选择归隐的真正原因。在终南山中,诗人独来独往,在山中过着简单自在的生活。诗人在自然美景中超越体物,不求人知,只需自己心领神会即可。

  诗歌第三联描摹山中的生活。山中的草木、山峦、云水都是诗中常见的描写对象。对于描写山景的诗句而言,它们的优劣不取决于现实自然风光的形态,主要看诗人有没有将自我的精神气质和谐地融入其中。此诗第三句描写的景物,无甚特异,但所表露出的诗人的精神面貌,却分外生动形象。诗人在山间闲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眼前似乎已经无路可行,于是索性坐下来,看白云轻轻飘起。诗人将山中生活“自在”的特点,写入自然的一片化机之中。此诗历来为人传诵的特点,正在于这种“化机”:

  “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顾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魏庆之《诗人玉屑》)

  “观其意若不欲为诗者,其诗之绝境乎?‘胜事空自知’,正不容他人知。诗有两字诀,曰‘无心’”。(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

  诗歌第三联作无心之游,随遇而乐,结尾两句则描写诗人在山中偶遇林间老人。两人之前并不相识,只是因无心之偶遇而相逢,开怀畅谈,无拘无束,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教养和人生经历,但二人尽情谈笑,以至于忘了时间。诗人的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这首诗从格式上来说,中间两联对仗,有些像律诗,但没有律诗那种严谨的平仄相间的格律。如“晚家南山陲”,就不是律句(律句中第二、四两字应该平仄相反,按照律句的要求,第二字“家”是平声字,则第四字应该是仄声字,但“山”是平声字)。此诗在声律上“随意”而写,倒颇与诗歌“无心”之境相呼应。然而这种诗歌名家随手洒脱写出的作品,并非是初学者理想的摹写对象。清代纪昀曾经说:“此诗之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然不可以躐等求也。学盛唐者,当以此种为归墟,不得以此种为初步。”又云:“此种皆熔炼之至,渣滓俱融,涵养之熟,矜躁尽化,而后天机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拟而得者。无其熔炼涵养之功,而以貌袭之,即为窠臼之陈言,敷衍之空调。矫语盛唐者,多犯是病。此亦如禅家者流,有真空、顽空之别,论诗者不可不辨。”学诗者先要有足够的涵养,才能写出近似于这首诗的“化机”;如果只是从表面上学习这首诗的写作技巧,只能达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赏析06-15

终南别业古诗赏析03-19

《终南别业》唐诗赏析12-23

唐朝诗人王维《鸟鸣涧》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14

唐朝诗人王维《辛夷坞》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15

终南别业全文解析07-07

唐朝诗人王维《过香积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15

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02

《山中》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