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

时间:2024-03-05 17:29:58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通用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通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通用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通用1

  富春山水,天下独绝。古往今来,浙江可谓人杰地灵。灵动的水才使得那里的山多了几分婉约秀丽,葱翠的山使得那里的水多了几分宁静与深沉。而吴均就是生在拥有奇山异水的浙江。由鸢飞戾天到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弯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上课时,我给学生吟诵到这首诗,描绘了富春至桐庐一代山水的秀丽。我非常喜欢王观的那首小词,他的比喻非常巧妙,“水是眼波横,山如眉峰聚”。山如眉如屏,水似目似琴,将这两首诗词放在一起,山水便飘逸生动,多情入画了。带着对此处山水的一种仰慕来读此文,对于吴均的笔法自然是拍手称道,但是我想如果把这140个字用一句赞美山水、蔑视官场、企图归隐来概括的话,是不是又太草率,太简单了。

  和学生一起读完了《与朱元思书》后,我又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了他的《与顾章书》、《山中杂诗》、《咏宝剑》和《胡无人行》。可惜吴均留下来的文字并不是特别多,但我们就通过这些小文章,也能窥探一些他的内心感触。

  通过读《咏宝剑篇》和《胡无人行》,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另外的吴均形象。清人王士祯说“边塞之作,则出鲍照、吴均也”。在《胡无人行》中吴均说“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在诗中作者极力去描写边塞的荒凉、凄苦、险恶,在这种情况下,男子汉大丈夫“少年心事当拿云”“功名只向马上取”,不在乎个人的荣辱与得失,一腔热血,豪迈刚强,这样的文风在缘情绮靡的六朝,确实算的上刚劲有力。能写边塞诗的人,一定是有大胸怀大气魄的人。“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这些文字视野开阔,笔力雄健,振人心魄,而吴均的诗也是如此。吴均年轻时,还喜欢佩戴一把宝剑,唐朝初期的郭震因为一篇《宝剑篇》活动了武则天的赏识,宝剑配英雄,从古到今,无数侠客仗义疏财、披肝沥胆、济人危难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而宝剑沉埋,英雄末路怎不令人扼腕叹息。所以咏宝剑者,往往都是义薄云天、胆识过人却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可想而之“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是多么无奈。通过这些我们也能侧面推断出少年吴均也应该是一个汲汲于功名,想一展身手的英雄,可惜命运就是没有按照他的意愿来发展……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建安王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除奉朝请。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普通元年,卒,时年五十二。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

  通过这段小传我们可以看出因为编《齐春秋》而触怒了梁武帝,使得他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慢慢开始由热衷功名慢慢转变为寄情山水了。通过山水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忧愁。读《与朱元思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清冷的宁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个“寒”字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山水美则美矣,经历了宦海沉浮,人情冷暖,世道变迁,再去看眼前的山水,其感触显然会更加丰富,一种清冷幽昏的山林带给作者的应该是一种永恒的宁静。一辈子都不可一世的李白到了晚年也吟唱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辛弃疾也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不是说人生就像看山看水吗?年轻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看水不是水;老年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个“还”字里面有多少况味啊,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曾经的鸢飞戾天,曾经的经纶事务,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唯有眼前的山水,看似无情却最懂人情。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会想到他们,而热闹人只会欢喜着自己的`热闹。

  其实,无数的文人墨客的一生都是少年成才义气勃发,中年宦海跌宕迷茫,老年顿悟以山为友。最简单的就是最丰富的,最安静的就是最真实的。这个世界上,人心可能会变,但山水不变。所以读过人生的人,他们笔下的山水也不会再是明艳光鲜,五色斑斓,而是一种清冷、安静、暗淡的色调。

  所以,我在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也会为他的人生奔忙而感慨,那么哪个人的人生不是奔忙的呢?或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留一片青山绿水,留一域清净世界在心中吧。那么人生也就不那么寂寞了。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通用2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

  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

  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偿试的;

  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

  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通用3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已经于3月23日结束了,可是我迟迟不敢写教后反思。说实话,这节课虽然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但我一直感到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这是我不敢动笔的原因。但是只有有了认真的反思,才能有以后的进步,还是硬着头皮写写这节课的得失吧。

  一、成功之处:

  1、当我知道是教给七年级的学生时,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所以我适时地调低了学习目标,把探究本文的写景方法删去了,把剩余出来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梳理字词,所以把目标定为:①读出文章独特的韵味,熟读成诵;②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怀。

  2、《与朱元思书》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诵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男女生分别读上下句等,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对偶,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译读课文、感知课文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事先发给学生学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最后由全班讨论交流,这样虽然花的时间多了些,但我觉得其效果不错。学生通过互助合作自主得出答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4、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的理解,由于七年级学生现在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品读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个人经历,明白作者此时是想劝慰他的朋友朱元思就可以了,对学生能否理解其含义不作明确硬性要求。

  5、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不足以接受单元主题“天人对话”的深层含义,所以在授课结束时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和板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下本文与单元主题的关系,并不对“天人对话”作深刻剖析。

  二、不足之处:

  1、诵读环节读的还是有点少,学生只读了两三遍,也许还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和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2、删去了写景方法的`探究,就不能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会如何进行景物描写,这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大的损失。

  3、在感知环节,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高、幽的特点。

  4、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从文章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志趣美来赏析文章,致使这样一篇美文的“美”没能显示出来,给学生真正留下的东西不多,换句话实效性可能不大,极有可能是“不是花架子的花架子课”。

  总之,这是我教师生涯中无数节课中的一节,我会把它留给我的思考和领悟带到我的每一节课中去,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探索和实践,为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而努力。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通用14篇)10-13

与朱元思书的文言文翻译09-26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09-15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10-31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及翻译08-04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及翻译09-18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赏析09-15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原文09-01

与朱元思书的文言文翻译02-29

关于与朱元思书文言文鉴赏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