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时间:2024-06-19 18:35:47 蔼媚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1

  南史沈庆之传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兄敞之,为赵伦之征虏参军。庆之少有志力。孙恩之乱也,遣人寇武康,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荒扰之后,乡邑流散,庆之躬耕垄亩,勤苦自立。年三十,往襄阳省兄,伦之见而赏之。伦之子伯符时为竟陵太守,竟陵蛮屡为寇,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伯符由此致将帅之称。伯符去郡,又别讨西陵蛮,不与庆之相随,无功而反。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寻转正员将军。及湛被收之夕,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上见而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庆之曰:夜半唤队主,不客缓服。 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征西司马朱修之讨蛮失利,以庆之为建威将军,率众助修之。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生口七千人。庆之患头风,好著狐皮帽,群蛮恶之,号曰苍头公。每见庆之军,辄畏惧曰:苍头公已复来矣!二十七年,太祖将北讨,庆之谏曰: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

  鲁爽反,乃遣庆之济江讨爽。爽闻庆之至,连营稍退,自留断后。庆之与薛安都等进与爽战,安都临阵斩爽。寻与柳元景俱开府仪同三司,辞。改封始兴郡公,户邑如故。庆之以年满七十,固请辞事,上嘉其意,许之。三年,司空竟陵王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使持节,率众讨之。自四月至于七月,乃屠城斩诞。进庆之司空,又固让。

  (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遣人武康 寇:侵犯。

  B.得引接 稍:渐渐。

  C.夜半唤队主,不容服 缓:延迟。

  D.事何由 济:成功。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庆之作战威武勇猛的一组是(3分)( )

  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

  ②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

  ③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

  ④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

  ⑤每见庆之军,辄畏惧曰:苍头公已复来矣!

  ⑥爽闻庆之至,连营稍退,自留断后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庆之富有谋略,深得将领赏识。他跟随赵伦之的儿子伯符时,给他出谋划策,常常击退蛮人的进攻;后来他隶属檀道济,道济称赞他忠诚敬慎通晓兵法。

  B.沈庆之忠心耿耿,保卫君王恭谨。太祖让他守卫禁宫,在刘湛被逮捕的晚上,太祖让庆之去叫禁卫军首领,庆之穿上戎装和袜子缚着裤子匆匆来到皇宫。

  C.沈庆之直言敢谏,所奏切中要害。太祖想要北伐,向他征询意见,庆之说,己方步兵难与北方骑兵相抗,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如北伐恐君王部队将遭受失败。

  D.沈庆之不求高位,多次推辞加封。因庆之战功卓著,深得皇帝信任,皇帝先封他开府仪同三司、又改封始兴郡公,平竟陵王后封他做司空,他都没接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生口七千人。(5分)

  (2)庆之以年满七十,固请辞事,上嘉其意,许之。(5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2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

  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

  ③〔志〕同“记”。

  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

  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屈平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

  B.屈平正道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

  C.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

  D.于辞令娴:娴熟、擅长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3分)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分)

  【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 A )(2分)

  【小题1】(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 1 分 )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 1 分 )

  【小题1】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谗言。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4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3

  前事不远 吾属之师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现《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①,亦知是尧、舜而非②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③,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④,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⑤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导读:人常说:前事不远,后事之师。以古鉴今,善于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走今后的路,是明智之举。注释:①奥博:含义深广。②是:称赞,认为……好。非:批评,认为……不好。③圣哲:道德高尚,天资聪明。④俊才:出众的才智。⑤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竟然”。

  一、解释加粗的词

  1.朕《隋炀帝集》( )

  2.勇者其力( )

  3.炀帝其俊才( )

  4.矜自用( )

  二、翻译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2.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

  三、本文谈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唐太宗还曾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译文: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戊子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读《隋炀帝集》,发现它文辞深奥博大,含义深远,也知道称赞尧、舜,批评桀、纣,但是怎么做起事来就相反了呢!”魏徵回答说:“为人君者即使道德高尚、天资聪明,也应当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让有智慧的人献出自己的计谋,让勇敢的人能够竭尽全力。炀帝依仗自己出众的才智,骄傲自满固执己见,所以他嘴上说着尧、舜的话,身体却去做桀、纣的事,竟然自己还不觉察,以至于灭亡。”唐太宗说:“历史的教训刚刚过去,应当成为我们行动的老师。”

  答案

  一、1.看

  2.尽

  3.倚仗

  4.骄傲 固执己见

  二、1.也知道称赞尧、舜,批评桀、纣,但是做事为什么相反呢!

  2.为人君者即使道德高尚、天资聪明,也应当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三、要善于借鉴历史的、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地完善自己。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4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粗的词

  1.君之( )

  2.而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5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注释 :

  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

  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③经史:经书和史书。

  ④小说:杂记类书籍。

  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精练

  一、解释加粗的词

  1.钱思公生长富贵( )

  2.在西洛时语僚属( )

  3.讽诵之声琅然( )

  4.于远近( )

  5.盖惟此尤可以属尔( )

  6.笃学如此( )

  二、翻译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

  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的道理。

  译文

  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

  谢绛也说: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我于是对谢绛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写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

  答案

  一、1.虽然

  2.对说

  3.形容清脆响亮

  4.使听见

  5.周密思考、构思

  6.也

  二、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

  三、B

  四、成功来自于勤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6

  临江之麋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不悟。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

  注释 :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

  ②怛:恐吓。

  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

  ④良:的确。

  ⑤俯仰:周旋,应付。

  精练

  一、解释加粗的词

  1.得麋麑( )

  2.自是日抱犬( )

  3.习之( )

  4.时啖其舌( )

  5.麋至死不( )

  6.欲与为戏( )

  二、翻译

  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译文:

  临江之麋

  有一个临江人,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便把它饲养起来。带进门时,一群狗馋得直流口水,都摇着尾巴跑了过来。那个临江人很生气,把狗吓跑了。从此以后,他每天抱着小鹿接近狗,经常让狗看,叫狗不可乱动,渐渐地又让狗和小鹿玩耍。时间长了,狗都能顺从主人的心愿。小鹿渐渐长大,忘了自己是麋了,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朋友,和狗互相碰撞翻滚嬉戏,越来越亲热。狗怕主人,就跟小鹿周旋玩耍,表现得很友好,但是经常舔着自己的舌头。三年以后,鹿走出门外,看见别家的狗在道上很多,就跑过去想和它们玩耍。那些狗看见鹿,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鹿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鹿到死也没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

  一、1.打猎

  2.靠近

  3.给看

  4.但是

  5.醒悟

  6.跑

  二、1.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2.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三、恃宠骄横的人决没有好下场。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7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1、解释加粗的词

  ①两牧竖入山狼穴 至_______________

  ②大狼至,入穴失子,甚仓皇 意_______________

  ③各登一树,相数十步 去_______________

  ④既而奄奄僵卧 既而_____________

  2、翻译

  ①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②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3、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

  参考答案:

  1、①僮仆;

  ②着急慌张的样子;

  ③距;

  ④不久

  2、①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于是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号叫如同先前的样子。

  ②一会儿,大狼返回进入到自己的洞穴中,发现小狼崽子不见了,神情十分的紧张惶恐。

  3、狼虽是凶残之物,但它表现出的疼爱子女的母性,也令人感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8

  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君何不以屈产之 乘:乘坐

  B.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所以:……的原因

  C.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重 币:钱财

  D.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马齿:马的年龄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虞会被晋国灭掉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②为主乎灭夏阳也

  ③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④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⑤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⑥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⑦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⑥⑦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顾以后的大患,这就是虞国所以很快被晋国灭亡的原因。

  B.文章对荀息的献计与分析写得具体生动,缜密周到,而写宫之奇的劝谏和虞公的态度就为荀息的分析做了极好的印证,最后以荀息的诙谐作结,更显示了他成竹在胸和老谋深算。

  C.虞、虢都是小国,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上当。虞君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被晋国灭掉。

  D.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各自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清而婉,就是清通而含蓄,本文语言简练,含蓄地说明了君王要有中等以上智慧的道理。

  18、翻译下列句子。

  ⑴良将劲弩守要害之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9、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7处)

  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郁离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08-02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译文.03-28

(必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2-07

[精]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07-25

文言文阅读理解09-08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01-07

竹课外阅读理解09-21

最新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09-08

文言文阅读理解最新09-10